一、创伤和出血
(一)挫伤
钝性暴力(石块、拳击)或重物直接作用于皮下软组织的闭合性损伤(皮肤表面无破损出血)。轻度挫伤一般为毛细血管溢血,毛细淋巴管流出的淋巴液积聚于肌肉和结缔组织之间,造成肿胀,疼痛明显。重度挫伤则可引起血肿甚至休克。
处理方法:受伤初期可用冰块冷敷患处,防止皮下继续出血。24小时后可热敷或用伤湿止痛膏等外贴患处。严重者禁止患儿活动,应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二)扭伤
多在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活动,造成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和血管发生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多见于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及腰部,表现为疼痛、局部肿胀、皮下瘀血、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其程度随损伤程度而加重。严重时可造成肌肉、肌腱和关节软骨损伤。
处理方法:扭伤发生初期应停止活动减少出血,采用冷敷(注意不要使冰块直接接触伤口),以达到止血、消肿、止痛的目的。1~2天后可用热敷法,促进血液循环及消肿。中药七厘散外敷伤处有良好效果。
(三)脱臼
受到不均匀的暴力作用后,关节两骨的关节面脱离接触,离开正常的位置形成关节脱臼。常伴有关节软骨、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破坏。
处理方法:限制受伤部位的活动,以免加重伤势;局部冷敷,减轻疼痛;将脱臼的关节用绷带固定,及时就医;经医生复位后,仍需注意保护关节,勿用力牵拉,防止二次脱臼。
(四)内出血
内出血是指血液流入组织或体腔内,易被忽略,而延误诊治。儿童中多在腹部受伤、肝脾破裂后发生,表现为脸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发冷、呼吸急促、心慌、心跳快但弱等症状。对受到撞击或跌落的幼儿,虽无外伤,但应注意观察有无内出血发生。疑有内出血发生时,应迅速送往医院就诊。
(五)外出血
外出血是指血液从血管通过身体表面的伤口流到体外。根据受损血管的性质,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不同的外出血有不同的止血方法。
1.毛细血管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一般从创面四周渗出,出血量少,找不到明显出血点,危险性小,一般可自行凝固,也可以贴创可贴。
2.静脉出血
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血液从伤口涌出,抬高出血肢体可以减少流血。对于小静脉,可以贴创可贴或用消毒纱布包扎即可。对于大静脉,要用手压住或用绷带、止血带、三角带等物品加压包扎止血(详见本章“常用急救方法—伤口包扎”),如果没有现成的止血带,可以用胶皮管、手巾或毛巾等代替,并尽快送往医院就诊。
3.动脉出血
动脉出血,颜色为鲜红色,血液从伤口呈喷射状喷出,应尽快止血。对于小动脉可用加压包扎止血法。而对于较大的动脉出血,须先用指压法止血(详见本章“常用急救方法—止血”)进行紧急抢救,再根据出血情况改用其他止血法(详见本章“常用急救方法—止血”),如应用止血带止血。
二、烧(烫)伤
烧(烫)伤(burns),是由高温(如热水、蒸汽、火等)、电以及化学物质作用于幼儿的皮肤和黏膜而引起的损伤。幼儿皮肤娇嫩,同样的温度、同样强度的电流以及同等浓度的化学物质,对幼儿造成的伤害比成人更为严重。
(一)烧(烫)伤分度
1.一度烧(烫)伤:仅表皮受损。局部皮肤发红,感到灼痛,没有水泡。
2.二度烧(烫)伤:伤及真皮,疼痛剧烈,有水泡,泡皮破裂后可见创面均匀发红、潮湿、水肿明显,可有轻度瘢痕。
3.三度烧(烫)伤:伤及皮下组织,皮肤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小面积创伤遗留疤痕,面积稍大者则需植皮方能愈合。
(二)处理方法
1.对火焰烧伤者,应立即脱去着火的衣服,用冷水冲患处,防止烧伤范围扩大。
2.对酸烧伤者,可用弱碱性溶液如苏打水、肥皂水冲洗;对碱烧伤者,则可用弱酸性溶液如醋酸冲洗。对石灰烧伤者,用干净纱布慢慢擦去石灰颗粒。切忌用水冲洗,因为生石灰与水作用可放出大量热能,加重烧伤。
3.对一度烫伤者,应立即将伤口处浸在凉水中或用冰块敷于伤口处进行“冷却治疗”,30分钟左右能完全止痛。对着衣部位,不要急于脱去衣物,防止脱衣时撕拉揭掉表皮而发生水肿和感染,先用食醋(食醋有收敛、散疼、消肿、杀菌、止痛作用)或冷水使伤处冷却20~30分钟,然后剪开衣服,并脱去鞋袜,随后用鸡蛋清、万花油或烫伤膏涂于烫伤部位,3~5天便可自愈。
4.对二、三度烫烧伤者,可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覆盖伤面,注意防止水泡破裂,创伤面不要涂擦药物,保持清洁,及时送医院治疗。
三、动物咬伤
(一)疯狗咬伤
狂犬唾液及体液中含有大量狂犬病毒(除了患有狂犬病的动物,一些健康的狗和猫等动物也可能携带狂犬病毒)。儿童一旦被咬、抓伤,容易感染病毒。狂犬病毒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大脑及神经,可导致中枢神经衰竭。狂犬病的潜伏期约1~3个月,潜伏期中感染者无任何症状,也不具传染性。如若发病,致死率接近100%。
1.症状
局部症状:出现红肿、疼痛,严重者可引发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或蜂窝组织炎。
全身症状:若感染狂犬病毒,患者前期多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多在枕部)、倦怠、周身不适等,类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等较敏感,并有喉头紧缩感;患者还表现为牙关紧闭、大量流口水、不敢饮水、吃饭,以致病人逐渐消瘦,最后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处理方法
(1)就近迅速清洗伤口。用20%的肥皂水或0.1%的新洁尔灭溶液冲洗半个小时,再用大量清水清洗患处。
(2)充分消毒伤口。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残留液吸尽,避免在伤口处残留肥皂水或清洁剂,用碘酊反复消毒伤口。
(3)接种正规疫苗。狂犬病疫苗一共接种5次,需要在第0、3、7、14及28天各于肌肉接种一次。
(二)蜂类蜇伤
蜂类的雌蜂尾部有毒腺及整针,整针刺进人体皮肤将毒液注入。毒液中主要含蚁酸、神经毒素和组织胺等,易引起机体溶血及出血,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抑制作用,还可引起过敏反应。
1.症状
轻者可局部表现为红肿、疼痛、灼热感、水疱、瘀斑、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数小时至几日可自行消失。严重者常引起发热、头痛、恶心、烦躁不安、昏厥等症。蜂毒过敏者可引起荨麻疹、鼻炎、唇及眼睑肿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个别严重者可导致喉头水肿、气喘、呼吸困难、昏迷,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急救处理
一旦被蜇伤,立刻取出毒刺或毒囊,吸出毒汁并使用碱性溶液清洗蜇伤处,如肥皂水、3%的氨水、5%的碳酸氢溶液等冲洗患处,蜇伤严重者应立即前往医院救治。
(三)毒蛇咬伤
毒蛇的体表特征为:一般头呈三角形,尾短而钝,身体斑纹色彩鲜明。其唇腭上有一对毒腺与毒牙,被其咬伤时,毒液由腺体排出沿毒牙的小管或沟进入伤口,引起中毒。毒蛇咬伤多见于夏秋季节。
1.症状
局部症状:咬伤处有麻痒感、灼痛、肿胀,可见出血、水疱、组织坏死等。
全身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脑神经麻痹;也可全身多处出血、少尿、无尿,或血凝后引起血管栓塞等。严重者肢体瘫痪、休克、昏迷、惊厥、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
2.急救处理
被毒蛇咬伤后,毒液在人体内迅速播散,短期内可危及生命,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
(1)缚扎。咬伤后立即就地取材,于伤口近心端缚扎,阻断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以减少毒液吸收与扩散。
(2)排毒。
扩创法:常规消毒后,沿牙痕作纵向切口1.5cm,深达皮下或做“十”字切口,如有毒牙遗留应取出,并用手由近心端向远端伤口的周围挤压,使毒血排出,同时以肥皂水或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若伤口流血不止,有全身出血现象,则不应扩创,以免发生出血性休克。
吸吮法:用口吮、拔火罐或抽吸器等方法,将伤口毒血吸出。若吸吮者的口腔黏膜破损或有炎症,不宜做吮吸法,以免引起中毒。
(3)外用、口服或注射蛇药。
(4)及时护送患儿到就近医院。
四、异物入体
(一)异物入耳
外耳道异物多见于儿童玩耍时误将异物放入,偶可见小虫等侵入。异物大小及有无刺激性会引起听力减退、耳鸣、耳痛、头痛和眩晕等不同的症状,亦可继发外耳道炎、中耳炎等病。
处理方法:
1.较小异物可直接用异物钩、小刮匙或袖珍镊子取出;若是表面光滑的异物,如小球、钢珠等,禁用钳子钳取,以防愈钳愈深,有伤及鼓膜的危险。若为豆类等植物性异物,应先用75%的酒精或白酒滴入,使其脱水缩小后再取出。
2.小虫爬入外耳道,则应让幼儿身处黑暗之中,用手电照射外耳道,诱使小虫自行爬出;也可用酒精滴入耳内,杀死小虫,再用镊子取出。
3.如损伤外耳道而出血,可用碘附纱条压迫止血,涂以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次日再取出异物。
(二)异物入鼻
鼻腔异物(常见的有花生米、豆类、小物件等)可引起幼儿鼻塞、流涕、打喷嚏,异物长期存留在鼻腔,则可引起鼻腔黏膜溃烂、感染,引起鼻炎、流脓血。
处理方法:若刚放入,可用手压住另一侧鼻孔,让幼儿用力向外呼气,使异物随气流冲出;也可刺激幼儿的鼻黏膜,使其产生喷嚏反射,将异物自行喷出。这些方法无效时,应及时就医,取出异物。
(三)异物入眼
异物入眼后,幼儿会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如眼睛不能睁开、疼痛、流泪,严重者造成角膜损伤,甚至失明。
急救处理:
1.当灰尘、昆虫、铁屑等进入眼内时,切忌用手揉擦眼睛,以免异物擦伤角膜或陷进组织。应轻轻将上眼皮向前拉起,使眼皮与眼球之间有一空隙,用泪水或冷开水冲洗;如无效,闭上眼睛眼珠向下,用消毒棉签蘸少许生理盐水轻轻擦去,然后滴用抗生素眼药水。
2.酸碱腐蚀性物质,如氨水、盐酸、硫酸等进入眼内时,应立即就近寻找清水,迅速冲洗眼睛15分钟以上。冲洗完后,立即去医院就诊。如果生石灰溅入眼内,不能用手揉擦,也不能直接用水冲洗。
(四)异物入气管
异物入气管是比较常见的幼儿意外急症。是引起幼儿非正常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
引起气管异物的原因主要有:幼儿玩耍时,喜欢将纽扣、玻璃球、硬币等放入口中,可能导致异物进入气管;在进食时,如果说话、嬉笑等也可能导致食物呛入气管,或食用豆类、果核、带皮花生、瓜子等时,不慎将食物吞进气管;家长给幼儿喂药时,不注意方法(捏紧幼儿的鼻子喂药),结果导致药粒进入幼儿的气管等。
当异物呛入幼儿气管时,成人不要惊慌失措、也不要用手掏异物,可采用下列两种方法尽快清除。
1.倒立拍背法
成人可立即倒置幼儿双腿,让其头朝下,轻拍击幼儿背部。这样可以通过异物自身的重力和拍打时胸腔内所产生的气压,迫使异物排出。
2.推压腹部法
让幼儿取坐或站位,家长在身后用双手抱住幼儿,手握成拳形,大拇指向内放在幼儿的肚脐和剑突之间,另一手的手掌压住拳头,有节律地使劲向上向内推压,以促使幼儿横隔抬起,压迫肺底,让幼儿肺内产生一股较强的气流,使异物从气管内向外冲出,并随气流到达口腔。随后,及时用手帮助幼儿将异物取出,以防异物再次被吸入呼吸道。若上述方法无效或情况紧急,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
拓展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相关规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必要的保护措施。如:
·要把热水瓶、药品、火柴、刀具等物品放到幼儿够不到的地方;阳台或窗台要有安全保护措施;要使用安全的电源插座等。
·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照看好幼儿;幼儿乘车、乘电梯时要有成人带领;不能把幼儿单独留在家里或汽车里等。
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如:
·外出时提醒幼儿要紧跟成人,不远离成人的视线,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要遵守交通规则等。
·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不做危险的事。如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等。
·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等。
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如:
·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和电话,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
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
·可利用图书、音像等材料对幼儿进行逃生和求救方面的教育,并运用游戏方式模拟练习。
·幼儿园应定期进行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逃生演习。
(资料来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2012年)
本章小结
意外伤害是21世纪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因素。对意外伤害伤害的科学急救可最大限度挽救学前儿童生命、减少伤残和痛苦。
学前儿童常见的意外伤害主要有创伤、烧烫伤、动物咬伤、异物入体等。对意外急救的常用方法有人工呼吸、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
关键术语
意外伤害;急救;创伤;异物入体;人工呼吸
思考与讨论
1.意外伤害急救的意义和要领是什么?
2.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3.对儿童的烧(烫)伤应采取哪些急救措施?
4.如何判断出血的种类?对各种出血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5.对儿童的异物入体应如何处理?
活动建议
模拟外伤急救活动,学习操练各种急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