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意外伤害的急救要领和方法(1 / 1)

学前卫生学 李静 1724 字 7天前

一、意外伤害急救要领

(一)保持镇静

意外伤害发生时,应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并设法维持现场秩序。

(二)电话呼救

在发生危重意外伤害时,马上向“120”呼救,是争取生存的第一措施。电话接通后,保持镇静,陈述清楚,至少应明确以下几点。

1.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现在所在地、联系电话;

2.急症发生的时间、当前的主要症状和最突出的发病表现,以及已采取的初步措施(服药、吸氧、止血、包扎、固定等);

3.约定候车地点(交通要道、大型建筑标志、公交车站等);

4.听取急救中心的指示、建议,做好接车准备。

(三)急症识别与初步急救

1.初步检查生命体征(体温、神志、血压、呼吸、脉搏情况),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5分钟书面记录一次。

2.保持正确体位(不要随意变动患者体位或搬运病人),预防并发症。一般情况应不用枕头,平躺。对于摔伤或坠落伤患儿,不可搬头抱脚移动,以免脊髓神经损伤,造成截瘫;昏迷发生呕吐者,应将其头侧向一边;呼吸困难或哮喘者应取半卧姿势。注意尽量减轻幼儿痛苦,处理和搬运时,动作应轻柔,位置要适当,语言要温和,必要时予以镇痛、镇静药物,以改善病情。

3.进行初步急救。如采取止血带或压迫止血的措施,防止失血过量;当患儿的呼吸、心跳发生严重障碍时,应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必要时进行口对鼻人工呼吸。

4.清理环境。清除走道上的杂物,方便担架搬运快速通行。

5.要点交接。救护车到达后,向专业急救人员详细讲述病情变化过程、已采取的初步急救措施,以保证急救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二、常用急救方法

(一)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用于自主呼吸停止时的一种急救方法,适用于窒息、煤气中毒、药物中毒、呼吸肌麻痹、溺水及触电等患者的急救。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有口对口呼吸法、俯卧压背法、仰卧压胸法等,但以口对口呼吸法是最常用的呼吸骤停现场急救措施。

判断呼吸是否停止:看胸腹呼吸起伏,听出气声,感觉患者口、鼻有无气体吹拂。

其操作方法为:

1.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仰卧,头、颈、躯干无扭曲,双手放于躯干两侧,松懈衣服、领扣,放松腰带,并注意保暖。

2.畅通呼吸道。头偏向一侧,使口内**(呕吐物、痰液)流出,还可用食指包上纱布,将口腔异物(泥沙、杂草)掏出;同时注意将病人口中假牙取出。如舌头向后缩,应用纱布等将舌拉出。

3.开放气道。开放气道方法为仰面抬颏法、托颈法。常用仰面抬颏法,方法:一只手放置于患者前额,手掌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另一只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开放在病人颌骨下方,将颏部向上抬起,使气道伸直。颈部损伤者禁用,以免损伤脊髓。

4.口对口呼吸法。保持呼吸道畅通和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用按于前额的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闭病人鼻孔(捏紧鼻翼下端)。抢救开始首先缓慢吹气两口,每次呼吸1.5~2秒钟,以扩张萎缩的肺脏,并检验开放气道的效果;接着深吸一口气,用嘴衔住幼儿的口鼻(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往里吹气,以2~3秒间隔吹一次。吹气不要过于用力,见到其胸部隆起,便把嘴松开,再压其胸,帮助呼气,直至将病儿送入医院。对于较大的儿童:救护者深吸一口气,捏住病儿的鼻孔,用嘴贴近病儿的嘴,向里吹气。吹完一次,嘴离开。放松病儿鼻孔,轻压气胸部,帮助呼气(见图7-1)。这样有节奏地进行,每隔3~4秒钟吹一次。如果病儿牙关紧闭,也可对着鼻孔吹气,方法与口对口吹气法一样。

图7-1 口对口呼吸法急救术

(二)心肺复苏(CPR)急救术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症危重病人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的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的急救术。

急救步骤:

1.判断意识并呼救帮助。双手拍打患者双肩并呼叫病人,观察有无反应。立即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帮助抢救。

2.打开气道。首先,轻轻将病人转动成平躺体位,置于平整硬地然后打开气道。(详见本节“人工呼吸—开放气道”)

3.判断脉搏。用食指和中指轻触及气管正中,再向两侧滑动2cm~3cm,正常人可触及颈动脉搏动(见图7-2)。若未触及脉搏,表明心脏停搏。

图7-2 判断脉搏

图7-3 心脏复苏按压心脏法

4.按压心脏。首先确定按压部位,最简便的方法是,将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心窝”以上,再将另一手掌根靠于食指处,以此为按压位,即剑突上2cm处,然后,双手手指交叉,双臂绷直,垂直下压(见图7-3)。下压深度3cm~4cm,边均匀按压边口念15次数,牢记:吹2口气,按15次,并反复交替进行。

(三)伤口包扎

用干净纱布包、绷带捆绑、包裹或包缠扎伤口的应急处理的方法。及时正确的包扎,可以达到压迫止血、减少感染、保护伤口、减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反之,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在幼儿出现应急处理而需要包扎的时候,具体方法如下。

1.止血。马上用干净的纱布按住伤口,尽可能抬高患处,以期迅速止血。

2.清洗。止血后,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去除沙粒、碎片及其他污物,用棉签蘸双氧水轻轻涂在伤口周围,再冲洗一遍,清洁杀菌。

3.消毒。消毒可用碘附涂抹伤口及周围组织,再涂上抗菌软膏等。

4.包扎。包扎具有保护伤口、压迫止血、减少感染、减轻疼痛、固定敷料和夹板等目的。包扎时,要做到快、准、轻、牢。快,即动作敏捷迅速;准,即部位准确、严密;轻,即动作轻柔,不要碰撞伤口;牢,即包扎牢靠,不可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也不能过松,以免纱布脱落。

(四)止血

少量外伤出血不会有多大危险,但若遇到动脉损伤,就会引起大出血。在短期内人体丢失了全身血量的三分之一,就会有生命危险。止血的方法如下。

1.加压包扎止血。此法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止血。可以用消毒的纱布、干净毛巾或布块等盖在创口上,再用三角巾或绷带扎紧,并将患处抬高,这样就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伤口有碎骨存在时,禁用此法。

2.指压法止血。在较大的动脉出血后,用拇指压住出血的血管上方(近心端),使血管被压闭住,中断血液。在动脉的走向中,最易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各出血部位动脉压迫点如下。

(1)头顶出血:在伤侧的耳前,用拇指压迫颞浅动脉(见图7-4)。

(2)头颈部出血:压迫在颈部中间气管旁边的颈总动脉,可以止住头颈、口喉部的出血。用拇指将伤侧的颈动脉向后压迫,但不能同时压迫两侧的颈动脉,否则会造成脑缺氧(见图7-5)。

(3)头面部出血:可以止住眼睛以下、下颌骨以上的面部出血,在下颌角前半寸的凹内,用手指压住跳动的面动脉,即颌外动脉(见图7-6)。

图7-4 颞动脉的指压法

图7-5 颈动脉的指压法

图7-6 颌外动脉的指压法

(4)肩部和腋窝出血:在锁骨上窝用拇指对准第一肋骨用拇指压迫锁骨下动脉(见图7-7)。

(5)上臂出血:一手将患肢抬高,一手用拇指压迫上臂内侧的肱动脉(见图7-8)。

(6)下肢出血:用两手拇指重叠后向右用力压迫腹股沟中间稍下方的股动脉(见图7-9)。

图7-7 锁骨下动脉的指压法

图7-8 肱动脉的指压法

图7-9 股动脉的指压法

图7-10 桡及尺动脉的指压法

(7)手掌、手背的出血:一手压住腕关节内侧桡动脉,即通常摸脉搏处,另一手压在腕关节外侧尺动脉处即可止血(见图7-10)。

(8)手指出血:用一手拇指压迫在掌面的拿弓动脉,或一只手的两指压紧指根部的两侧,压迫指动脉即可止血(见图7-11)。

(9)足部出血:两手拇指分别按压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可止血(见图7-12)。

图7-11 掌弓及指动脉的指压法

图7-12 胫前及胫后动脉的指压法

3.止血带止血法。通常用橡皮条做止血带,也可用大三角巾、绷带、手帕等布止血带代替,止血带可以把血管压瘪达到止血的目的,但只能用于四肢血管出血。一般如果不是大动脉出血,不宜用止血带,因为止血带使用不当反会加重出血,造成更严重恶果。在采用布止血带时,可用小木棍绞紧,并在近旁加缚固定。是指用绷带、三角巾、止血带等物品,直接敷在伤口或结扎某一部位的处理措施(见图7-13)。

图7-13 布止血带法

[1] 黄兆胜:《儿童意外伤害的影响因素和干预进展》,《实用预防医学》,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