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1 / 1)

学前卫生学 李静 6549 字 7天前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是鼻腔、咽部、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学前儿童患病率很高的疾病。

(一)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引起。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季较多。主要通过患者喷嚏和含有病毒的飞沫经空气传播,或经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

(二)症状

由于病因和病变范围不同,该病分为普通感冒和病毒性感冒,其症状也不尽相同。

1.普通感冒症状

俗称“伤风”。常于受凉后1~3天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咳嗽、咽喉发痒、发热(>39℃肛表)等症状;口腔检查时,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触诊时,有时可触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并伴有触痛等。

部分孩子在发病早期出现阵发性的脐周疼痛,这可能与发热所引起的阵发性肠**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若出现皮疹,这可能是肠道病毒感染所致,需注意腹泻的发生。

2.流行性感冒症状

主要由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一般全身症状比较重,如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以肺炎症状为主者,发病1~2日后即可出现咳嗽、气促、气喘、发绀等症状;部分患儿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嗜睡、惊厥等;学前儿童常并发中耳炎。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1)让患儿多休息。

(2)多饮水,以加快毒素排泄和降低体温。

(3)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减少户外活动时间,预防并发症。

(4)饮食清淡,少食多餐。

2.对症护理

(1)高热时,可给患儿服用退热药,亦可用冷敷、酒精擦浴或温水擦浴实施降温。对伴有抽搐(热性惊厥)患儿,可予以镇静、止惊处理,但用药需遵医嘱(详见本章第一节)。

(2)鼻塞呼吸不畅时,可在患儿临睡前或喂乳前15分钟左右用0.5%的麻黄碱溶液滴鼻。每次1~2滴,使鼻腔通畅。但不能用药过频,以免引起心悸等不良现象。

(3)咽部不适时,注意观察患儿咽部是否有充血、水肿、化脓的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症处理。一般可给予润喉含片或雾化吸入。

(四)预防

1.增强学前儿童对环境温度改变的适应力

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多进行日光浴、空气浴、冷水浴的锻炼等(详见第五章)。衣服不宜过厚过紧,应随气温变化和儿童活动情况而增减。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注意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出门回家后要洗手,多喝水、不偏食挑食,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雾霾等恶劣天气时减少或尽量避免外出。

3.避免接触呼吸道传染源

尽量少带学前儿童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合,如超市、游乐场、电影院等;如果非去不可,一定做好呼吸道隔离措施,戴好口罩。

4.用食醋熏蒸法或其他方法对居室、活动室进行消毒。(详见本章第二节)

二、肺炎

肺炎是指肺部被病原体或其他因素(如吸入异物或过敏反应)感染所致的呼吸道疾病。它是学前儿童的常见病,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中排第一位,严重威胁学前儿童的健康,被卫生部列为小儿重点防治的四大疾病之一,所以加强对该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一)病因

决定肺炎是否发生的两个因素为病原体和宿主因素。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和放射线、吸入性异物等。如果病原体的数量多、毒力强,而宿主呼吸道局部和全身免疫防御系统损害,即可发生肺炎。按病理分为: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和间质性肺炎。

1.大叶性肺炎(staphylococcal pneumonia)又称葡萄球菌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病变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起始于局部肺泡,并迅速蔓延至一个肺段或整个大叶。

2.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又称小叶性肺炎,是由病毒或细菌(多见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累及支气管壁和肺泡的炎症。病原主要以病毒为主,多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布兰汉菌等[1]。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学龄前儿童,特别是2岁以内儿童是易感人群。此外,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及低出生体重儿、免疫缺陷者也易发此病。

3.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或肺孢子菌等引起的,以肺间质病变为主的炎症。主要侵犯支气管壁肺泡壁,特别是支气管周围血管,会出现肺泡壁增生和间质水肿。

(二)症状

1.大叶性肺炎

发病突然,有高热、呕吐、头痛、胸痛、咳嗽或腹泻等症状。有时患儿还可能出现惊厥、高热(体温40℃)、呼吸加速(40~60次/分)、呼吸时呻吟、吸气时鼻扇动、咳时无痰、患者面红、唇微青或苍白。轻者食欲不振,重者昏迷。发病4~10日后退热。

2.支气管肺炎

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见,起病多数较急,约1/3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1)一般症状

①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并伴有头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烦躁不安、全身肌肉酸软等症。(详见本章第一节)

②咳嗽:早期为刺激性干咳,1~2天后,可咳出黏液血性痰、铁锈色痰、脓性痰,消散期痰量增多,痰黄而稀薄。

③胸痛:患儿常有剧烈胸痛,呈针刺样,随咳嗽或深呼吸而加重,痛感可向肩或腹部放射。

④呼吸增快:2月龄以下婴儿,呼吸≥60次;2~12月龄以下婴儿,呼吸≥50次;1~5岁以下,呼吸≥40次,可见鼻翼扇动和三凹征。WHO儿童急性吸道感染防治规划特别强调呼吸增快是肺炎的主要表现。

(2)重症症状

循环系统症状:脉搏加速,每分钟160~200次/分或以上,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或发灰,四肢浮肿,尿少,则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征象;有时四肢发凉,口周灰白,脉搏微弱,则为末梢循环衰竭。

神经系统症状:在确认肺炎后出现烦躁、嗜睡,眼球上窜、凝视;球结膜水肿,前囟隆起;惊厥同时有持续性昏迷昏睡;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无反应;呼吸节律不整等症状与体征者,可考虑为中毒性脑病。

消化系统症状:一般为食欲减退、呕吐和腹泻。重症时还可呕吐咖啡样物,听诊时无肠鸣音,腹胀严重时致膈肌上升,压迫胸部,更加重呼吸困难。

3.间质性肺炎

病初时表现为肺泡炎(肺和肺泡壁内的炎症反应),随后炎症蔓延至邻近的间质和血管,最终出现间质纤维化,导致肺组织被破坏,使通气功能降低。炎症也可累及气管、毛细支气管。继发感染时可有黏液浓痰,伴明显消瘦、乏力、厌食、四肢关节痛等全身症状,急性期可伴有发热。

(三)护理

肺炎的护理应在坚持“控制炎症、改善通气功能、对症护理、防治并发症”的原则下,进行一般护理和对症护理。

1.一般护理

(1)让患儿卧床休息,避免过多哭闹,以减少消耗量,从而减轻心肺负担。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温度、湿度适宜。室温最好维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洒水)。

(3)不强迫患儿进食(患儿可能食欲下降),特别要避免因进食引起呛咳而加重呼吸困难。鼓励孩子多喝水,尤其在发热期间,以弥补因高热而丢失的水分。痊愈后适当给孩子补充营养,以弥补患病期间的营养损失。

(4)及时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及鼻痂。经常转换体位,如取半卧位、抬高上半身或把头转向一侧;每隔半小时给患儿翻身拍背一次,促使痰液排出;通过气管的湿化、雾化吸入,来稀释痰液,必要时予以吸痰,可防止肺炎瘀血,利于康复。

2.对症护理

(1)喘憋严重时,遵医嘱给予袪痰剂,给予支气管解痉剂。

(2)腹胀时,对低钾血症者,应补充钾盐;对中毒性肠麻痹者,应禁食和肠胃减压。

(3)高热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少量退热剂。监测体温的变化并警惕高热惊厥的发生;若伴有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类药物。(详见本章第二节)

如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气喘加剧、心跳加速(大于160~180次/分)、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等症状时,可能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救治。

(四)预防

1.注意营养和体格锻炼

注意婴儿时期的营养,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及卫生习惯;多晒太阳,防止佝偻病及营养不良是预防重症肺炎的关键;加强体格锻炼,增强机体耐寒及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

2.注意防治容易并发肺炎的疾病

限制各种呼吸道疾病患者与健康儿童接触,注意防治容易并发严重肺炎的疾病,如百日咳、流感、腺病毒及麻疹等感染学前儿童,尤其对免疫缺陷性疾病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更要注意。

3.预防并发症和继发感染

已患肺炎的学前儿童抵抗力弱,易染他病,应积极预防可能引起严重预后的并发症,如脓胸(由胸廓、肺及其邻近组织感染的直接扩散或全身其他化脓性感染而造成胸膜腔的积脓)等;应将不同病原的患儿、恢复期及新患儿分开隔离,接触不同患儿时,注意消毒隔离操作。

三、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多发于冬春两季。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中耳炎、白喉、百日咳、结核病、维生素A缺乏症等。1~5岁未进行麻疹疫苗接种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一)病因

麻疹病毒只感染人,因此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离开人体后,生存力不强,在流动的空气中或日晒下半小时即被杀灭。

(二)症状

1.潜伏期:大多6~18天(平均10天左右)。潜伏期末期可有低热、全身不适的症状。

2.前驱期:约3~4天。患儿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流泪、打喷嚏、眼睑水肿、畏光等症状。出疹前2~3天,在口腔两侧的颊黏膜上可见到直径0.5mm~1.0mm灰白色小点,外周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出疹后逐渐消失,留有暗红色小点,此称为“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最可靠依据。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至额、面、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至手掌与足底。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而后逐渐密集。皮疹之间可见正常皮肤,不伴随有痒感。出疹期3~5天全身症状加重,体温可升至40℃~40.5℃,并伴有咳嗽、呕吐及腹泻。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发生,3~4天后按出疹的先后消退,体温渐恢复正常,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愈。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1)卧床休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及空气流通,室温宜在16℃~21℃,避免强光直射和风直吹患儿。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和口鼻、眼部黏膜等清洁。经常用温开水清洗眼分泌物,保持眼部清洁;可用棉棒蘸温开水清除鼻涕,保持鼻腔、口腔清洁;多喝开水,保持口腔清洁。

(3)多吃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适时补充高剂量维生素A,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对症护理

(1)出疹发高烧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少量退热剂;若出汗则要及时把汗擦干,避免着凉。

(2)烦躁时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剂;频繁剧咳时可用镇咳剂或雾化吸入。

(3)当细菌感染并发肺炎、喉炎等症时,应服用抗生素并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四)预防

1.控制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在麻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易感儿童接触病患者。

2.患儿居住的房间要注意通风换气,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接触过传染期患儿的人应更换外衣、洗手或到室外停留20分钟以除去表面沾染的麻疹病毒。

3.易感儿童在接触麻疹患者后1~2天应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如在接触2天后再接种则不能预防发病,但可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童应采用被动免疫,尽早注射丙种球蛋白。通常情况下,接触麻疹病人后5天内足量注射可制止发病,接触5~9天内注射可减轻症状。

四、水痘

水痘(varicella)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皮肤病,多见于儿童水痘,以2~6岁为发病高峰期。传染性极强,多发于冬、春季。患病后可终身免疫,也可能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

(一)病因及传染途径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的浆液中。患病者为唯一传染源,从患者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间接传染。

(二)症状

水痘病的潜伏期为2~3周,平均14日。

1.轻型水痘

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靠自身免疫就可逐渐痊愈,无须特殊治疗。一般10天左右痊愈,全身症状和皮疹较轻,如皮肤损害处无继发感染,皮疹结痂后一般不留瘢痕。

2.先天性水痘

母亲在妊娠早期感染水痘可导致胎儿多发性先天畸形;若发生水痘数天后分娩可导致新生儿水痘,病死率为25%~30%。

3.典型水痘

起病较急,可伴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随后1~2天出现皮疹,皮疹出现呈向心性分部,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初起时为细小的红色斑丘疹,1天左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形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由于皮疹陆续分批出现,所以在疾病的高峰期可见到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约经2~3天水疱干燥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瘢痕。出疹期间皮肤瘙痒,脱症后不留皮痕,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另外,黏膜皮疹还可出现在口腔、眼结膜、**等处,易破溃形成浅溃疡。

4.重症水痘

多发于恶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持续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皮损常呈离心性分布,四肢多,水疱疹有脐眼,皮疹多且易融合成大疱型或呈出血性,可继发感染或伴血小板减少而发生爆发性紫癜。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1)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在患病期间,让患儿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多吃富含丰富维生素的水果和蔬菜,避免饮食过于油腻,尽量少食海产品。

(3)注意患儿的卫生清洁,如勤换内衣、床单,给其剪短指甲,避免因抓破皮肤引起感染所致的日后留疤,必要时可以给儿童戴上手套。

2.对症护理

(1)发热尤其高热时,应给予物理降温或服用少量退热剂。

(2)皮肤瘙痒时,可使用炉甘石洗剂止痒,必要时可给少量镇静剂,疱疹上涂上甲紫,可使疱疹尽快干燥结痂。

(3)疱疹被挠破时,可涂0.75%碘酒与75%酒精或安尔碘皮肤消毒液,以防继发感染。若无继发细菌感染,则无须应用抗菌药物。

(4)在特殊情况时,如对免疫能力低下的播散性水痘患者、新生儿水痘或水痘性肺炎、脑炎等严重病例,应及早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四)预防

1.控制传染源,隔离患儿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特别注意长期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儿,一旦被传染上水痘,可使病情恶化。

2.对与患儿接触者的易感儿童,应严格检疫3周。

3.被患儿的呼吸道飞沫或皮疹疱液污染的空气、被服及用具应采用通风、紫外线曝晒或消毒水擦洗等方法消毒。

4.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对于免疫缺陷患儿或接受大剂量激素治疗的患儿接触水痘患者,应给予注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预防。

五、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5~15岁的儿童是高发人群,患病后可产生长久的抗菌及抗红疹毒素免疫力。少数病例在病后出现心、肾、关节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病因

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亦可经过受污染的用具、饮食等间接传播。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

(二)症状

潜伏期为2~12天,多数为2~5天。起病多急骤,可有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于发病后1~2天出皮疹。

1.轻型

表现为低热或不发热;轻度咽痛;皮疹稀少、颜色淡,常见于腋下及腹股沟处,消退得很快,发病后一周,面部、肢端处有轻微皮肤脱屑,但仍可发生变态反应性并发症。

2.普通型

起病急骤,出现发热、畏冷,体温可达39℃以上。学前儿童可有惊厥、咽痛等症,影响进食。病初起时,舌被白苔,舌**红肿,突出于白苔之上,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称为“草莓舌”。2~3天后白苔开始脱落,舌面光滑呈肉红色,并可有浅表破裂,**仍突起,称“杨梅舌”。面部潮红,可有少量点疹,口鼻周围相形之下显得苍白,即“口周苍白圈”;咽部和扁桃体显著充血,可有脓性分泌物;颈部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感。在腋窝、肘部、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皮疹较为密集,颜色深红,疹间有针尖大小出血点,形成深红色横向条带,称为“帕氏线”。疹退后皮肤开始脱屑,约2~4周结束,不遗留色素沉着。

3.中毒型

体温急剧升高至40℃以上,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如惊厥、呕吐、头痛等症。扁桃体多有脓肿性分泌物,可出现坏死、溃疡等症。淋巴结明显肿大,可形成蜂窝炎。严重者会发生败血症、中毒型肝炎及休克等症。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1)休息:患儿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避免外人探视。室内应保持清洁,空气新鲜,每日开窗通风换气。

(2)饮食:应给患儿吃易消化又富有营养的食品,少吃油腻食品,并注意少食多餐;让患儿多饮水和各种果汁,多吃青菜和水果。

(3)卫生:应保持患儿口腔清洁卫生。

2.对症护理

(1)咽痛时,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有条件的可使用喷雾加湿器,以补充空气中的水分来舒缓喉咙疼痛。

(2)皮疹发痒时,应注意剪短孩子的指甲,以避免抓伤皮肤,并在皮肤皱褶处,如颌下、腋下、大腿根等处涂止痒粉;后期出现大片脱皮,应使其自行脱落,不可强行撕剥,以免损伤皮肤而继发感染。

(3)密切观察接触者的体温,检疫期间若出现扁桃体炎、咽炎等,应尽早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早期应用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病情严重者可增加剂量。

(四)预防

1.本病流行期间,避免儿童到公共场所活动。

2.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不与其他儿童接触;对可疑猩红热、咽峡炎患者及带菌者,都应予以隔离治疗。

3.严密观察接触者(儿童或机构工作人员)7天。

4.保持环境卫生和清洁。接触和护理患儿时要戴口罩,并及时洗手;对患儿的痰和鼻涕应放在纸里用火烧掉;对患儿接触过的食具、器皿等进行消毒处理,对病人停留过的房间用熏蒸食醋消毒半小时后开窗通风。

六、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简称流腮,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患病后可产生终身免疫力。该病多见于5~15岁儿童,在集体教育机构中,极易发生暴发性流行,多发于冬、春季。可引起全身其他器官及腺体疾病,如睾丸炎、卵巢炎等生殖系统并发症,脑炎、耳聋等神经系统并发症,胰腺炎等。

(一)病因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在腮腺肿大前6天到发病后5天甚至更长时间内均具有传染性。病毒寄存于患者血液、唾液和尿液中,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受病毒污染的食具和玩具而传播。

(二)症状

潜伏期为14~25天(平均为18天)。多数患儿以耳下部肿大为早期表现,可出现肌肉酸痛、食欲不振、倦怠、头痛、低热、结膜炎、咽炎等症状。全身不适数小时至1~2天后,腮腺部位肿痛,伴发热,体温高达38℃~40℃。腮腺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边缘不清,触之坚韧有弹性,微触痛;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大部分患儿双侧肿胀。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腮腺肿胀大多于3~5天到达高峰,持续一周左右逐渐消退。颌下腺或舌下腺也可同时被累及。颌下腺肿大,表现为颈前下颌肿胀并可触及肿大的腺体。舌下腺肿大可见舌及口腔底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保持个人卫生,多用淡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吃酸辣的食物。

2.对症护理

(1)腮腺肿痛时冷敷,或以中草药外敷(如青黛散、紫金锭等)。

(2)高热时可采用头部冷敷、温水或醇浴(酒精擦浴)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适量退热剂。发热早期可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或板蓝根抗病毒治疗。

(3)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针对不同并发症,采取不同护理措施。如并发睾丸炎时可用棉花及丁字带将睾丸托起,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重症病例可短期用氢化可的松静点治疗;并发胰腺炎时应禁食,静脉输液加用抗生素;并发心肌炎时可短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四)预防

1.隔离患儿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2.对与患儿接触者的易感者,应严格检疫3周,接触者可服用板蓝根预防。

3.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可保护易感人群,降低发病率,疫苗一般无发热或其他反应,但孕妇、免疫缺陷及对鸡蛋过敏的患儿宜忌用。

七、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该病四季均可发病,常见于春末夏初。

由于肠道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而成人大多可通过隐形感染获得相应抗体,所以手足口病患者多为学前儿童。其中,托幼机构是发病的主要场所,家庭中也有类似发病集聚现象。

(一)病因

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肠道病毒71型(EV 71)和埃可病毒。EV 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患者、隐形感染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均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以通过急性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传播,接触受病毒污染的手或衣物等也是重要途径。

(二)症状

1.一般症状

潜伏期2~7天,病程初期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持续1~2天后,口腔内出现小疱疹及溃疡,在舌、颊黏膜,硬腭处多见,软腭、牙龈及咽部也可出现1~3毫米直径大小的水疱,破裂后形成糜烂和浅溃疡。在手、足掌心,指(趾)背及足跟部可出现小米粒或黄豆大小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疹或水疱,水疱液呈浆液不混浊,较水痘小,2~3天消退,不留痂,有时手臂、腿、臀部也可出现少许斑丘疹或疱疹(见图6-3)。患儿因口腔疱疹而疼痛、流口水妨碍进食。部分患儿可伴有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图6-3 手足口病

2.重症症状

重症患者除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外,可同时伴有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肌阵挛、肺水肿等。极少数病例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应提高警惕。

(三)护理

1.一般护理

让患儿多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小时,被子不能太厚太多。

患儿应多饮水和果汁,多吃青菜、清淡的食物,不吃酸、辛辣、过热、过甜、过咸的食物,吃便于咀嚼、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

注意手、足病损处皮肤清洁,不要用手乱抓东西,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经常给孩子擦去身上的汗渍,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2.对症护理

(1)口腔溃疡处理。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还可局部给予口腔喷雾剂,如达芬拉露、新净界。同时,辅助给予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促进恢复。

(2)抗病毒护理。常在疾病期间选用利巴韦林。若白细胞高合并细菌感染者可选用抗菌素。也可服用清热解毒中草药,如: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大青叶合剂等。

(3)注意观察,严防并发症。若经护理不见好转,出现口腔糜烂加重、高热、头痛等症状时,应到医院进行医治。

(四)预防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成人在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充分清洗学前儿童使用前后的奶瓶、奶嘴;勤晒衣被,多通风。

3.托幼机构和家长发现可疑患儿,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及时采取控制措施。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八、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病毒性肝炎是全球最重要的传染病之一,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庚型。其中对儿童危害最大的是甲型和乙型,尤其是乙型肝炎。

(一)病因

1.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的病原体为甲型肝炎病毒(H**)。甲肝发病主要以3~7岁的学前儿童为主,以秋冬季为发病高峰。其传染源主要为急性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其大便自潜伏期末期至发病后2~3周具有传染性,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唾液、胆汁等中亦存在病毒。H**主要由消化道排除,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2.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为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发病没有明显的年龄特点,亦无季节性特点。其传染源主要为乙肝病人和慢性病毒携带者。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感染HBV与家庭成员,尤其与母亲关系密切。HB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中,通过输血、应用血制品不当,或被污染的医疗用具经针刺、注射、采血和血液透析等途径传播学前儿童。另外,患者唾液、鼻涕、乳汁中也亦带有病毒,如果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与患者密切接触(共用牙刷、食具、哺乳、接吻等)也可造成传播。

(二)症状

以恶心、乏力、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症状。部分患儿出现黄疸和发热,无症状感染者较常见。

1.急性肝炎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乏力、腹痛、肝区不适、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并伴有尿黄如浓茶水色,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大便呈灰白色等症。根据是否出现黄疸,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的症状

慢性肝炎分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型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症状为迁延不愈,症状及肝功能损伤并不严重,或反复波动,临床症状轻微。

(2)慢性活动型肝炎常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恶心、低热等症状,肝功能持续反复异常,有的患者可于颈、前胸部出现红色充血性皮疹,周围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形似蜘蛛爪(蜘蛛痣),手掌两侧肌肉处发红、手心不红称为肝掌,面色晦暗,并可出现其他脏器损害的症状。

3.淤胆型肝炎的症状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有明显肝肿大、皮肤瘙痒、大便色浅呈灰色,且黄疸持续时间长。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症状者为慢性淤胆型肝炎。

4.重型肝炎的症状

由于病毒在肝内大量繁殖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病情进展迅速很快导致肝功能衰竭,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病死率最高。

(三)护理

1.休息:无黄疸型肝炎,临床无明显症状者不强调卧床休息。黄疸型肝炎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直至黄疸基本消退,重型肝炎必须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适当活动,以利康复。

2.营养:合理安排患儿饮食,保证适当营养,应进清淡、低脂、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的饮食。

(四)预防

对病毒性肝炎要采取早发现、早隔离、早处理的原则,防止流行。

1.管理传染源

隔离病人,隔离期一般为自发病起连续3周。集体机构需对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45天;隔离后,病人用过的食具、用具等亦要进行严格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1)甲、戊型肝炎重点防止粪—口传播,加强水源保护、食品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

(2)乙、丙、丁、庚型肝炎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加强献血员筛选,严格掌握输血及血制品应用,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器械应严格消毒,注意控制母婴传播。

(3)学前教育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不混用患儿的水杯、牙刷、毛巾等用具。

3.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以减少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

九、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终年均有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容易重复感染而反复发病。学龄前儿童多由于不良卫生习惯而患病多。

(一)病因

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病菌存在于病人的肠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食品、水源或生活接触,或苍蝇、蟑螂等间接方式传播,最终经口入消化道造成传染。

(二)症状

该病潜伏期很短,一般是数小时至2天。细菌性痢疾一般起病急,畏冷发热,体温常在38℃以上,并伴有腹痛、腹泻。每日大便10余次,初为稀水便,后转为黏液便、脓血便,有明显伴有里急后重(有种大便排不净的感觉)。少数患儿可有高热、面色青灰、四肢厥冷、呼吸微弱等症。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

(三)护理

1.患儿以卧床休息为主,注意腹部保暖。

2.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

3.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忌食油腻或有刺激性的食物。

4.有体液丢失现象者,可给予口服补液,如因呕吐等原因无法口服者,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以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四)预防

1.发现病人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三管一灭”(管好水、粪和饮食以及消灭苍蝇);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生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不饮生水。学前教育机构相关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3.保护易感人群,可口服依莲菌株活菌苗。

本章小结

疾病是机体正常形态与功能发生偏离的异常生命状态。人类的疾病可分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两大类。无论是传染病还是非传染病,儿童患病后都会表现出一些异常状态,了解学前儿童患病后的常见症状对及早发现疾病、控制疾病,促进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学前儿童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发热、咳嗽、惊厥、呕吐、腹痛、腹泻等。

在集体生活中,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传染病。因此,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是托幼机构的一项重要的保健工作。传染病是由特定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的疾病。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所以,托幼机构对传染病的预防需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的措施。

了解和掌握学前常见疾病和常见传染病的病因、表现和防治措施是预防儿童疾病,保护健康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依据。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疹、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学前儿童常见疾病有龋齿、弱视、近视、沙眼、湿疹、肠道寄生虫病、肥胖等。

关键术语

疾病;常见病;传染病

思考与讨论

1.传染病的特点与防治措施是什么?

2.什么是计划免疫?我国学前儿童计划免疫的程序是什么?

3.身体发热的原理是什么?对发热儿童立即采取退热处理,合理吗?为什么?

4.学前儿童龋齿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

5.弱视与近视的区别是什么?学前儿童弱视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是什么?

6.学前儿童肥胖的判断方法和危害是什么?应如何防治儿童肥胖?

7.儿童感冒的防治和护理方法是什么?

8.麻疹、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的症状区别是什么?

9.流行性腮腺炎的危害是什么?

10.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1]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第七版,第1174~1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