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是衡量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实施效果最为关键的指标。对体育锻炼运动量的测定与评价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与组织儿童体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取决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密度三个因素的综合。
一、体育活动时间的评价
一次完整的体育活动应该包括四个部分: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一)开始部分
持续大约1~2分钟。体育活动开始时,迅速将学前儿童组织起来,使他们明确活动任务和要求,集中注意力,做好运动准备。如组织排队,讲解体育活动的要求等。
(二)准备部分
持续大约3~6分钟。通过走、跑、做操和活动量不大的游戏使学前儿童大脑皮层兴奋性逐渐提高,为各器官生理机能迅速进入运动状态做好准备。如:以跳跃为基础部分的练习,准备活动可先做下肢下蹲、压腿等练习,或做原地跳跃活动等。
(三)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构成体育活动的主要部分,通常小班约10~12分钟、中班约16~17分钟、大班约20~22分钟。通过之前的准备活动,幼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集中、身体活动水平也已处于上升状态。因此,体育活动的主要任务都在基本部分完成,教学内容、活动量较大的游戏活动等都应安排在该部分。由于活动时间较长,应注意学前儿童运动和休息交替进行。
(四)结束部分
约2~3分钟,此时要有组织地结束一次体育活动,缓解学前儿童身心高度紧张、兴奋的状态。其内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一些身体放松的游戏活动或动作,帮助学前儿童放松肌肉、消除疲劳,使其身体和情绪逐渐恢复到相对平静、平稳的状态;二是进行活动小结和评议,保持学前儿童继续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体育锻炼强度生理负担的测定与评价
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功。体育锻炼强度是指完成身体运动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的程度。[1]例如,快跑与一般速度的步行相比较,快跑运动的强度相对要大得多。因为快跑过程中肌肉需要快速而有力地收缩(如蹬地、摆臂),而且肌肉收缩与放松的交替要快(即动作的速度要快)。所以,机体所用的力量就大、紧张的程度就高。一般而言,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强度生理负担的测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脉率测评法
指通过对脉搏、呼吸在运动中的变化和运动后的恢复情况来判断体育活动运动量的一种生理负担测量评价方法。
1.体育锻炼强度生理负担的测定
(1)分层抽样选取体力、健康、动作能力不一的儿童数名。
(2)在体育活动中,分别测查其安静时、开始部分后、准备部分后、基本部分后、结束部分后和课后10分钟的脉率和呼吸频率。为准确反映体育活动各部分的运动强度,建议每次测查时间为10秒。
(3)将测查结果乘以6,换算成次/分,并绘制成生理曲线图。
2.体育锻炼强度生理负担的评价
(1)曲线图分析法(见图5-1)
图5-1 运动量生理负担曲线图
主要从①曲线高峰出现在哪个部分;②高峰的峰值是多少;③活动后10分钟的脉率的恢复情况等三个方面对生理负担曲线进行分析评价。
一般适宜于学前儿童生理负担的体育活动的脉率曲线从准备部分开始即逐渐上升,至基本部分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活动结束后10分钟一般可恢复至安静时的脉搏和呼吸。正常情况下,高峰时的脉率可比安静时高75%~90%。对学前儿童体育活动而言,脉率高峰在130~150次/分为正常运动量;若低于130次/分为运动量不足;若高于150次/分则为运动量过量。
(2)脉搏指数评价法
(二)观察法
是指成人观察学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呼吸状况,它是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强度生理负担测评最为简便易行的方法。如果学前儿童在活动中呼吸急促但仍较有规律,表明此活动量对于学前儿童来说还能承受;如果学前儿童呼吸无规律,出现紊乱、上气不接下气等现象,则说明活动量过大,需及时进行调整。具体观察的测定与评价见表5-2。
表5-2 生理负担评价参考表
(资料来源:许卓娅.学前儿童体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三、体育锻炼密度的测评
体育锻炼的密度亦称为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它是指各种锻炼的运动时间与总时间的比例。运动时间包括:教师的指导(如示范、纠正幼儿错误)、幼儿的练习和相互观摩、合理的组织(如整队、调动队伍)等。体育锻炼的密度包括讲解密度、示范密度、练习密度、组织密度等。其中,练习密度最为重要。它反映的是有机体直接参与运动的情况,是体育锻炼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指标;加之,测验幼儿练习密度相对较容易。因此,目前普遍运用练习密度来衡量儿童的体育锻炼情况。
练习密度是指在一次体育活动中,学前儿童身体实际练习的时间与活动总时间的百分比。其公式如下:
一般学前儿童体育练习密度30%~40%为宜,练习的密度应随年龄增大而适当增加。练习密度与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成正比,密度太小,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密度过大会对学前儿童造成运动损伤。
本章小结
体育锻炼即运用各种体育手段,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过程。适宜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学前儿童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有着深远的积极影响。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应遵循适宜性、全面性、一贯性和循序渐进的组织原则。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主要方式有体操、体育游戏和三浴锻炼。各类锻炼方式应根据自身组织形式特点,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特点进行合理组织。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是衡量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实施效果最为关键的指标。
对体育锻炼运动量的测定与评价为科学合理地安排与组织儿童体育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取决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和密度三个因素的综合。
一次完整的体育活动应分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四部分来进行组织;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强度的生理负担测评主要运用脉率测评法和观察法进行,一般学前儿童体育练习密度30%~40%为宜。
关键术语
体育锻炼;体操;体育游戏;三浴锻炼;运动量;生理负担;强度;密度
思考与讨论
1.学前儿童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会产生哪些影响?
2.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目标是什么?组织体育锻炼应遵循哪些原则?
3.学前儿童体操有哪些类型?怎样根据其年龄特点开展体操练习?
4.对学前儿童进行三浴锻炼有哪些注意事项?
5.一次完整的体育活动应如何进行时间安排?
6.对学前儿童体育锻炼进行强度和密度测定有哪些方法?具体应如何进行?
[1] 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体育卷)》.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