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1 / 1)

学前卫生学 李静 1039 字 7天前

体育锻炼对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的促进作用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锻炼的基础之上。合理的体育锻炼应遵循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宜性原则

学前期是儿童基本运动技能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体育锻炼应充分考虑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因此,适宜性原则是学前儿童体育锻炼的一项基本原则。

(一)适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

学前儿童的体育锻炼,应与其年龄所对应的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不超出预期承受量。组织学前儿童体育锻炼时,应依据其神经、运动、循环等系统的生长发育特点(详见第二章“学前儿童解剖生理特点”),如注意控制运动量,合理安排每次锻炼的时间(3~5岁儿童20~25分钟/次,6~7岁儿童30~35分钟/次),防止儿童出现过度疲劳、运动损伤等情况。选择运动强度适宜、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基本动作发展的锻炼项目,多选择有氧运动,避免进行活动量过大的运动项目,如较长时间的快速运动,过度的耐力运动等。对于动作学习应注意引导学前儿童掌握正确的动作技术,一些对其身体不适宜的体育活动应禁止,如负重练习和静力憋气练习。

此外,还需考虑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如开展游戏活动为主、丰富多样、有趣味性的体育锻炼活动;注意动静交替,避免进行专门性的、枯燥单一的、不断重复的身体练习,防止小学化或成人化。为学前儿童提供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其体验到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生理、心理两方面的满足,以及积极愉快的感受,从而培养学前儿童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二)照顾学前儿童的个体差异

儿童个体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各有差异,承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在开展体育锻炼时,教师应针对学前儿童体质、健康状况、运动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差异情况,合理安排不同难度的动作和运动项目,并引导儿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

特别是对特殊儿童、肥胖儿童,以及有疾病、体质差等体弱儿童,应在体育锻炼中给予重点保护和指导。肥胖儿的体育锻炼类型应选择有氧运动,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其运动量,可选择略高于正常体重学前儿童的运动量,并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密切监控。对有疾病、体质差的儿童应降低运动强度,采取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随时观察学前儿童的运动反应,如发现异常,要分析原因,并做适当调整。对心脏病及肾脏病患儿应停止锻炼。

二、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锻炼原则是指运用多种多样的锻炼材料、组织形式和项目选择来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系统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可采取多种锻炼途径和活动类型,对于各类体育活动安排要考虑多样化和对称性。如置备多种体育器械;融合多种多样的体育游戏开展各种基本动作练习和身体素质练习;结合晨间锻炼、户外活动和有组织的体育教学活动等多种组织形式进行体育锻炼;将体育活动与空气浴、日光浴、按摩等相结合,这样就能使儿童身体的平衡性、柔韧性、灵敏性、力量、耐力和速度等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并形成良好的身体姿态。

三、一贯性原则

由于学前儿童动作的习得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建立起条件反射,形成动力定型,体育锻炼对机体生理机能的良好影响,也是通过逐步适应经常变化的外界环境来实现的。因此,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体育锻炼,必须坚持一贯性原则。《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每日户外活动不得少于1小时。”托幼机构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应坚持不断地进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每天都应让幼儿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除生病等特殊情况外,一般不能随意停止,持之以恒,才能增强学前儿童的体质和适应能力。

四、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根据人体机能活动能力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而提出的。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机能的活动能力一般呈现出“上升—稳定—下降”的规律。学前儿童机能活动特点是在运动开始时,机能活动能力较低;而后逐渐上升,达到最高水平。最高水平时,延续时间较短,易疲劳,与初始机能活动能力相比变化幅度小,较难承受负荷剧烈变化的活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主要分为“粗略掌握—改进和提高—巩固和熟练运用动作”阶段。

所以,基于以上规律,循序渐进原则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运动过程的循序渐进

在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体育锻炼时,首先应组织一些身体准备活动,帮助他们放松身体,消除肌肉和关节的僵硬状态,防止体育锻炼过程的运动伤害。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负荷也应适度,避免产生过度疲劳或造成运动创伤。在锻炼结束之前,放松身体,逐步减少运动量,促使身体能量和心率的逐渐恢复。

(二)运动内容的循序渐进

学前儿童如突然从事高难度动作,易因神经系统或其他器官的过度紧张而发生运动创伤。所以,在选择运动内容时,应注意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逐步提高练习难度,使其机体能够逐步适应,从而提高运动技能。

(三)运动量的循序渐进

在确定儿童运动量时,不能一开始定得很高,应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提高运动负荷量后,也应给予一段时间适应再提高,再适应,从而确保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