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研究报告(1 / 1)

(一)研究报告的含义与特点

教育研究报告,是对研究工作的目的、过程和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报告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献。研究报告主要内容讨论的是做了什么研究,怎样做的以及研究的结果与结论,是教育研究工作全过程的缩影[5]。研究报告的主要特点有[6]:

1.规范性

为了利于实证研究过程与成果的表述及交流、检索,研究报告在写作的格式上有较严格的要求,对报告的组成部分及各个部分的叙写方法都有一些具体的规定。

2.新颖性

研究报告所表述的内容应为某项实证研究所取得的新的成果,既包括新的研究方式或方法,也包括新的研究结论。

3.客观性和准确性

研究报告中所表述的内容必须真实、客观,研究结论要有可信的数据资料或事实材料的支持。结论解释也应有严谨的逻辑依据。总之,各种内容都应是真实可靠的,而不是主观臆测的。

根据研究报告的性质不同,可以将研究报告分为量的研究报告与质的研究报告。量的研究报告主要以对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及其讨论为主要内容,数量化、表格化、逻辑性强是其表达结果的主要特征,报告的格式十分规范且相对固定,各个部分相互之间界限十分分明。质的研究报告则主要以对文字材料的描述和定性分析为主要特征。报告的结构既没有严格的规范,也没有十分固定的格式。在内容上,描述和分析、资料与解释之间的界限也不十分明显。一般来说,质的研究报告的篇幅也比量的研究报告的篇幅要长,报告中所体现的主观色彩也较重。国家标准GB/T7713-1987中有关研究报告的规定主要是对量的研究报告而言。质的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请参阅“第九章 质的研究方法”。

(二)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

国家标准GB/T7713-1987明确规定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研究报告的构成包括前置部分(题名、摘要、关键词等)、主体部分(引言、正文)、附录部分 [附录(必要时)]和结尾部分[注释、参考文献致谢(必要时)]。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如图12-3所示。图中列出的项目是一般研究报告必须具备的成分。在研究报告的基本框架格式基础上,可以扩充一些项目,应视情况而定。

图12-3 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

(三)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方法

教育研究报告中的前置部分、附录部分和结尾部分的撰写参见研究成果表述的通行规范(见本章第三节),现就主体部分的撰写方法予以介绍。教育研究报告主体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与分析等)和结论。

1.引言

引言(或绪论)主要是向读者勾勒出全文的基本内容和轮廓,使读者对研究论文要表达的问题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

(1)引言的撰写内容。引言主要阐述的内容包括:关键概念界定;课题提出的缘由、研究目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等。具体来说,就是要回答: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的背景如何?研究现状怎样?将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鉴于这一部分所要述及的内容,有人也直接以“目的和意义”、“问题的提出”作为该部分内容的标题。引言应该与结论相呼应,在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在结论中应有解答。这一部分不仅引导读者阅读和理解全文,而且显示出该项研究的学术地位,让人了解该项研究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价值,在有关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研究中所处的水平。

(2)引言的撰写要求。首先,要突出重点,语句简洁。引言用概括性的语句直接交代研究的中心问题,对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研究目的则简短描述,研究方法只需要介绍大概框架即可。引言中一般不写研究结果,因为研究结果是结论部分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引言字数不宜过多,篇幅一般控制在全文的1/5以内。不要插图列表和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其次,阐述意义要实事求是。研究者应当用明确清晰的文字,恰当地阐述本研究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不能用夸大或空泛的词句来说明研究的意义,更不能用歪曲事实的方式来突出自己研究的价值。

2.正文

研究报告的正文是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一般内容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等。

(1)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是系统地对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工具材料、研究方法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等方面作描述性的说明。作用是让读者了解研究活动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也便于其他研究者能据此作重复的验证研究。这是研究报告十分重要的环节,研究者应当对研究的主要操作过程作详尽的描述。

①研究方法的撰写内容。研究方法的撰写内容包括:说明研究对象与范围;介绍研究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描述研究方法及其操作程序;简要说明研究资料整理,用较为简洁的文字说明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与统计量等。

②研究方法的撰写要求。介绍研究方法要求具体化和可操作性。首先,要条理清晰地说明研究方法与步骤。可以按照研究活动的顺序从研究设计和选择参与者开始,到数据分析结束。其次,要对方法与过程作具体陈述介绍,使其他研究者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重复,以便对照和验证,也便于对研究设计的效度和信度作出有分析力的评价和估计。

(2)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是用客观的数据和事实材料呈现研究目标、内容的完成情况,是研究报告的核心。目的是向读者展示所获得的资料与研究假设之间的关系,或所展示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某部分的关联情况。

①研究结果的撰写内容。写出研究活动中逐项研究结果,并对每项结果进行说明、阐述和分析,有的还要有详细、准确的数据和图表。重点是在对研究的结果处理和对研究成果的分析上,旨在证明结果获得的必然性,而非偶然性。

②研究结果的撰写要求。研究者要对含在研究素材中的最有价值的内容、观点进行提炼、描述,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呈现给读者。

第一,研究结果的叙述应该信息全面。无论是描述统计结果的表述,还是推论统计结果的表述,都应当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统计结果,使读者能够估计研究结果的可靠程度。

第二,研究结果的叙述应该简明扼要。研究结果叙述的目的之一是为下一步的讨论做准备,所以,不必把原始数据一一罗列出来,只需展示数据处理后的统计分析结果即可。

第三,应该恰当使用不同的叙述形式。一般来说,研究结果的叙述形式有两种,即语言描述和图表描述。研究结果的叙述主要是用语言描述形式,但常常要辅以图表描述的形式,以加强结果叙述的直观性。

第四,应该注重图表描述的规范性。研究者应遵守图表设计和制作的一般规则,规范地标注图表序号和名称。

(3)讨论与分析

讨论与分析是对研究结果所进行的深入评价和论证。研究者依据相应的教育原理,通过自己的认识,对研究结果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目的是为研究报告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

①讨论与分析的撰写内容。首先,回答引言中提出的假设,应对最初所提出的假设给予明确的回答;其次,进行理论层面的探讨,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分析研究结果产生的原因,揭示问题存在的根源;最后,将研究的结果引向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客观地说明研究结果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等。

②讨论与分析的撰写要求。首先,对研究结果作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研究者不能简单地重复研究结果中已经说明过的内容,而应当对研究结果的意义进行进一步深入的阐述和评价,尤其是当数据不支持原来的假设,更要作深入、客观的分析,新的假设可以被提出来。其次,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严谨的分析论证。研究者不能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解释研究结果,而是要从理论的高度,用科学的概念,逻辑严密地进行问题的论证。如果出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确实无法解释的问题时,更应当坦率地予以承认。最后,遵循教育研究中的系统性原则。在进行分析讨论时,研究者应当开阔思路,从多角度、不同方面对研究结果作深入的分析,防止分析问题的片面性。

3.结论

结论是研究者对结果分析讨论后获得的理性认识,是用简明确切的文字对研究的主要成果的高度概括和说明。撰写结论的目的是展示研究者对研究成果作出的最终推论。

结论不同于研究结果,二者在内容上有明显的区别。研究结果表述的只是通过研究最终获得了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是具体的事实。结论是对所获得事实材料的推断和解释,它表述的是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提示了什么,应该怎么办,还需做什么等。结论不只是把研究者自己的观点再一次简要地陈述出来,而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概括,是研究者基于一定的教育理论,对事实材料所进行的深入分析,是透过事实材料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本质规律的思考。

(1)结论的撰写内容[7]。结论的撰写内容可以是研究发现、研究贡献、研究限制或研究建议等。研究发现是指研究结论是否有与研究目的相一致,研究贡献是作者得出研究结论可能产生的学术上或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贡献。研究限制是指作者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障碍,以致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建议是指作者就学术或实践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指出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未来的研究有待改进的地方,尚待深入研究的有关问题等,可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参考。

(2)结论的撰写要求。首先,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研究结论应当以研究的结果和事实材料为证据,并对此作出客观真实的反映。必须是根据充实的材料与分析的结果,说明结论的可靠度。其次,明确结论的适用范围。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应当与研究的抽样范围相一致,不能任意扩大结论的适用范围,不可任意拔高或无限扩大。最后,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要根据研究的结论,对研究问题的现状提出改革建议。在提出建议时,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要过于武断,或掺杂个人的情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