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SPSS应用[8](1 / 1)

(一)启动和输入数据

启动SPSS即进入主画面新数据窗口,这时可以定义变量,输入、编辑数据文件。例如,根据表11-10的数据,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

表11-10 学生基本情况表

(二)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录入数据或打开数据文件后,点击菜单选项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Descriptives,出现对话框。在左侧的源变量框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变量,点击箭头图标,进入变量框variable(s)—OK,得到输出结果(Output)(见表11-11)。

表11-11 学生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输出结果为描述性统计表。表中从左至右依次为数据个数(N)、最小值(Minimum)、最大值(Maximum)、平均值(Mean)、标准差(Std.Deviation)。

(三)计算相关系数

录入数据或打开数据文件后,点击菜单选项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出现二元变量相关分析对话框。在此对话框中做如下操作:一是选择分析变量:从源变量框中选定需要做相关分析的变量进入变量框。二是选择分析方法:通常选皮尔逊相关(Pearson)计算连续变量的相关。选择完成后,点击OK,得出输出结果(见表11-12)。

表11-12 学生语文成绩、数学成绩、性别相关分析表

续表

输出结果为相关分析表。表中各单元格有三行结果,分别是相关系数、显著水平和样本数。相关分析表中相关系数是每个值为对应行、列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同时显示参与计算的显著性水平(相关系数为0的假设成立的概率)和样本数。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的意义与基本要求、文字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操作要求、数据资料整理的方法及数据资料分析的基本参数与统计方法。统计是对研究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基本途径。有很多软件已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展开教育研究的资料分析,SPSS统计软件就是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统计软件。

思考与练习

1.对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有什么意义?

2.掌握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的含义。

3.了解假设检验的一般原理及SPSS的操作。

4.试指出下面一组数据的中数与众数:25,10,16,21,14,21,11,23,21,29。

5.到幼儿园实习时,搜集两所不同幼儿园某个年龄段男孩的身高数据,求它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6.搜集本班同学某次考试成绩,制作简单次数分布表,并绘制成直方图。

阅读导航

1.王孝玲:《教育统计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4版。

该书是国内广泛采用的教育测量教材,系统介绍教育测量的理论、方法和实际运用。该书概念准确简洁,语言通俗易懂,便于阅读和理解。并且该书注重实用,对于实际操作部分的阐述完备系统,书中有大量实例,在各章中为配合每种计算方法附有实例,对于本章的学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美]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该书是一本在美国比较流行的教育研究方法教科书,在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广为运用。它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到当今正在被广泛使用的比较高级的研究方法,层层演进。对于教育研究的初学者来说,这是一部登堂入室之作。

3.王宝华,冯晓霞,肖树娟,苍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习品质及入学认知准备之间的关系》,3~9页,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4)。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在北京市6所生源不同的小学抽取有效被试143名,他们是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小学一年级新生。研究者运用自编的《儿童学习品质观察评定表》,采用情境观察的方式,分别对儿童完成数学和语言准备测查任务时的表现进行观测评估,以了解其学习品质的发展状况。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的学习品质有明显的影响。

[1] 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5日,12版。

[2] 黄建春,陈幸军:《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11(2)。

[3] 张宝臣,李志军:《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6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杨爱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301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冯晓霞:《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是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根本》,学前教育研究,2010(5)。

[6]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8日,第4版。

[7] F值表可在相关统计类书籍中查阅。

[8] 宁虹主编:《教育研究导论》,318~32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