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步骤模式(1 / 1)

有学者根据人们的研究习惯,将教育研究方法的通用模式运用到行动研究中。提出了六步骤(六阶段)模式。即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订总体计划—制订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等。并对行动研究的结构框架作了图示(见图10-2)。这六个步骤围绕着研究活动的总体目标运行,包含了四环节内容,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首尾相互衔接的研究过程。同时,把达到某一行动研究总目标同样描述成要经过若干回合的反馈,形成多重反馈的体系,也是一个循环的、螺旋上升的过程。

(一)预诊

“预诊”是借用的医学术语,意在表明这个步骤的工作就像医生在采取治疗措施之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明确的诊断一样。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研究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订作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订总体计划

拟订总体计划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订具体计划

具体计划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制订具体计划要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才能起到指导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作用。

(五)行动

行动就是实施制订的计划,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为下一个阶段的行动研究诊断出新的问题。

图10-2 行动研究六步骤模式[7]

总之,上述两种行动研究模式中表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由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组成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流程的始终。现实中的行动研究过程往往是这些程式的种种变式,或者是它们的简单化。例如,怀特海(Whitehead,J.)认为,行动研究的循环过程可以转化成一组以教育活动为背景的陈述。[8]

第一,当我的教育价值观遭到实践否定时,我碰到了问题(如我的学生在我的课上并不如我所要求的那样积极参与)。

第二,我设想着解决这个问题(重新组织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是以小组活动还是进行结构性练习)。

第三,我实施这个想象中的解决方案(我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并引入了有结构的练习,使他们在没有我经常监督的情况下,提出和回答问题)。

第四,我评价我行动的结果(我的学生的参与性加强了,但他们太吵闹,并且在有结构性练习的情况下仍依赖于我)。

第五,我根据自己的评价重新系统地阐明问题(我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既积极参与又不太吵闹;我必须找到一种方法,使他们在自身的发展中更具独立性)。

近年来,行动研究的操作过程又有了新的发展。如在研究过程中允许基本设想的游移交更,即研究人员不仅可以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可以更改研究的课题。另外,现在的行动研究更强调对行动全过程的监督,注重系统的反馈和开放性。目前,行动研究的文本已经超出了科学与文学的界限,正向正统的科学研究体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