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报告的撰写步骤(1 / 1)

撰写研究报告主要有如下步骤:进入状态、开始写作、继续写作、修改初稿、结尾。

(一)进入状态

训练自己进入写作的状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反复阅读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分析大纲;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直觉对资料进行“头脑风暴”;使用不同的概念将资料的内容串为一个整体;将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用图画出来;设想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写作;假设不同的读者群对自己的作品会有什么反应。具体做法如下。

1.制定写作大纲

写作之前,可以先制定一个比较详细的写作大纲,帮助自己提前思考。提纲不必过于固定,可以根据写作的进展随时修改。在大纲中应确定自己的基本故事线、讲故事的主人公以及写作的风格,从而决定原始资料的取舍,并可以对写作的具体步骤进行预测。

2.与假想读者进行对话

在对写作进行设计时,我们可以在头脑中假定一些特定的读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与其进行对话。例如,如何向假想的读者介绍自己的研究发现;如何使他们相信自己的研究结果是可信的和有意义的;如何回应他们对研究结果的质疑等。

3.自我追问

为了使自己进入写作的状态,我们还可以不断自我追问:我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我现在得到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回答该研究问题?我如何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回答这个研究问题?在这种追问中,我们可以不断地对自己的写作构思进行调整。

此外,我们需要时刻将纸和笔带在身边,即使是在度假和躺在**的时候也要不失时机地记录下自己转瞬即逝的灵感。

(二)开始写作

1.克服来自自身的阻抗

“万事开头难”,质的研究的写作尤为如此。我们总是遇到各种阻抗:我手头要做的事情太多,无法定下心来写作;我的资料太繁杂了,我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我的脑子里想法太多,可就是理不出个头绪来;我现在时间不够,不能进入角色等。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妨从很小的一点(如一个想法、一个概念、一个事件)开始写作,否则将无止境地拖延下去。

2.写作的时序和顺序

其实,在实地收集资料时我们就应该开始写作了,不必等到所有的资料都收集好了、所有的问题都想清楚了才开始。在自己对资料还不太熟悉的时候就开始写作有很多优势,因为这时我们有很多想法和感受,而这些想法和感受可能是最“真实”、原初、未加修饰、原汁原味的,最能反映自己当时的反应。此外,提前写作还可以为研究报告提供一个初步的体例、内容的顺序、篇幅限制以及研究的焦点,迫使研究者为自己的实地工作确定一个基本的方向。

很多有经验的质的研究者写作的一个诀窍是:不必总是从第一章写起,可以按从易到难的顺序逐个攻破堡垒。通常,他们先从对方法的反思开始,因为这一部分比较直接,前后程序比较清楚;然后开始撰写研究结果,最后才写第一章的概论。之所以将第一章放在写作的最后,是因为通常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想写什么,已经写了什么,才真正了解自己的意图。因此,第一次写作时,他们通常尽快地把草稿写出来,然后对内容进行修改。至于写作的风格和修辞,可以等到写作后期再考虑。

(三)继续写作

1.保持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文章写作开始以后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持不断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保持写作持续性的有效办法之一是阅读自己前面已经完成的部分。这部分通常与后面计划要写的内容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可以为我们继续写作提供兴奋点和内容生发出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想办法给自己“充电”,如除了自我激励之外,还可以经常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初步成果,征得他们的支持以及建设性的意见等。

2.机智地对待写作中的困难

如果我们在写作中遇到了阻抗,应该像在考试中遇到难题一样先绕过去,先挑容易的部分做,然后再回到困难的部分。假如我们对这些难题穷追不舍,不仅会浪费自己大量宝贵的时间,而且容易使自己产生受挫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失去信心。通常在完成了比较容易的部分以后,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自己认为困难的部分似乎也不像一开始感觉那么难了。写作时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试图第一次就“追求完美”。任何文章都是需要修改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是应设法把自己想说的话充分地表达出来,不必过于追求修辞和文采。修改和润色是下一步的工作。

3.牢记自己的研究问题

在继续写作的过程中,有的研究者可能容易忘记自己的研究问题。他们常常被研究的过程和内容所吸引,忘记了研究的焦点是什么、自己到底是回答什么问题。如果在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此类迷惑,研究者可以有意识地问自己:“我到底在说什么?我到底想说什么?我最希望说明什么问题?”因此,如何在资料极其丰富的情况下不至于“迷失研究的方向”,这是质的研究者必须时刻考虑的问题。

4.不断聚焦

如果原始资料确实过多、过杂,写作时不知所措,我们可以尝试采取如下解决办法:审视自己过去使用的归类标准或故事线是否合适,是否能找到更好的归类方式或线索;提醒自己,质的研究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聚焦的过程,就像是一个漏斗,越往下收口越小,而聚焦就是一个不断归纳、不断浓缩的抽象概括过程。

(四)修改初稿

初稿完成以后,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和修改,一般来说这个工作可以在以下两个层面上进行。

1.宏观层面:对文章整体结构的调试

在对初稿进行修改时,一般应该先从比较宏观的层面开始,这时应该采取一种“退而省之”的姿态,从更高的视角对文章结构作整体性的审视,考察自己的写作是否将研究结果中所有的部分都有机地整合起来,如果有的部分与整体不相吻合,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请一些思维比较清晰、对我们的研究比较熟悉的同行或朋友帮忙阅读初稿,提供反馈意见。

2.微观层面:对文字进行修改和润色

当文章整体结构基本“定局”之后,就可以对文字进行修改和润色了。对文字进行修改时要特别注意行文清楚、简练、质朴、细密。虽然质的研究要求对结果进行“深描”,但文风要简洁、干练,不要拖泥带水,更不要矫揉造作,卖弄“知识”。整理工作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相当多的精力,不必期待一次性完成,需要不断地从不同角度反复推敲、仔细斟酌。

(五)结尾

1.避免结论的绝对化

一般来说,在研究报告的收尾处,作者习惯于就自己的研究结果作出一些结论性的陈述。质的研究报告一般也是如此,但是特别强调不要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文章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让读者对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继续思考。“最好的‘阅读’不是读者读到了很多‘知识’,而是在读者的心中激起了很多新的问题,激发他们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因此,文章结尾时,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研究结果作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打算等。

2.不宜过分强调研究结果的意义和作用

一般的学术论文要求作者在文章收尾时就研究的结论提出有关政策性建议。但是质的研究特别强调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研究结果的意义和作用。如果我们提出的建议过于理想化,没有事实作为依据,反而容易使读者生疑。如果我们论说的态度过于激动,论证的口吻缺乏冷静和严谨,也容易使读者感到作者不够自信,只能靠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但是,如果我们过于卑微谦恭,过于拘谨,过低地评价自己的研究,也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我们在利用谦虚以求得读者的同情之嫌。总之,研究报告的结尾应该做到不卑不亢、不温不火、平心静气、以理服人。

质的研究报告的写作不仅仅是对研究结果的呈现,而且是一种对资料进行思考和建构现实的活动。由于作者思维的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因而写作的具体实践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作者也应该根据自然特点和自己研究项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而合适的写作方式,不必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

本章小结

本章我们学习了质的研究方法,了解了其定义、特点、研究的基本程序、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资料分析的具体步骤和手段以及质的研究成果的组成、呈现方式、写作原则和写作步骤等。质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学前教育研究,这一方面也与学前教育的对象,即幼儿的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前教育的特点息息相关,它还可能使教师成为一个研究者。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学习者和实践工作者,我们应加强质的研究的学习,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思考与练习

1.谈谈你是怎么理解质的研究的内涵的?

2.质的研究中资料分析有哪些步骤?

3.到幼儿园收集一些家园联系簿,尝试分析教师和家长交流的主题以及交流的方法,并在小组或班级里分享交流。

4.到幼儿园观察目前幼儿园里教师如何为幼儿制作成长档案,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研究成果。

5.就目前家园联系现状,设计访谈提纲并选择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写出反思笔记。结合第1题的研究,尝试写一篇质的研究报告。

阅读导航

1.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本书结合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有关问题介绍了“质的研究”的基本思路、实施方法和操作技巧,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在介绍方法的同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实例,便于那些需要自己动手作实践性研究的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使用。该书因篇幅所限,没有展开的细节问题该书中都有详细的说明。

2.陈向明:《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该书收集了四篇硕士论文、一篇研究报告和一篇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四篇硕士论文内容各不相同,写作风格也各有特色。研究报告是陈向明本人1996年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从事一项个案研究后撰写的。开题报告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如何写质的研究计划。

3.李娟,金震:《日常教学中教师了解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的途径》,34~37页,学前教育研究,2010(3)。

该文主要使用质的研究方法,旨在通过真诚地聆听教师们的声音,在实践中切身观察他们的行为,考察幼儿教师了解幼儿数概念发展水平的方式与方法。收集资料的方法以深度访谈为主,非参与性观察为辅。研究对象为三所不同幼儿园、不同学习经历的幼儿教师。研究者分别对这三名教师访谈两次,对其中两名教师各观察一次。实施研究前,研究者大致告知研究对象要访谈和观察的内容,并在征得其同意的基础上录音。初稿完成后,发给研究对象阅读,进行了三角互证。

[1] 刘晶波:《老拐子的故事——一份关于恐吓教育法的研究报告》,学前教育研究,1999(5)。

[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12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1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17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4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宁虹:《教育研究导论》,95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238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8]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161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169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0]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180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1]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216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