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的研究资料分析的一般过程[8](1 / 1)

在具体整理资料之前首先应该给每一份资料编号,并建立一个编码系统。编码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信息:资料的类型(如访谈、观察、实物);资料提供者的姓名、性别、职业等;收集资料的时间、地点和情境;研究者的姓名、性别和职业等;资料的排列序号(如对某人的第一次访谈)。编码之后的资料还应复印一份,以便分析时使用;原件应保持原封不动,以便今后查阅。在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之后就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初步分析了。

(一)阅读原始资料

分析资料的第一步是认真阅读原始资料,熟悉资料的内容,仔细琢磨其中的意义和相关关系。在阅读资料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主动“投降”的态度,即把自己有关的前设和价值判断暂时悬置起来,让资料自己说话。

除了向资料“投降”,我们还要向自己在与资料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感觉和体悟“投降”。虽然资料本身有自己的特性,会对人的理解有所限定,但是阅读情境的可能性却是无穷的。每一次阅读都是读者与作者和文本之间一次新的际遇,都可能产生新的意义解释。任何理解都离不开参与者的前设和个人背景,因此对资料的分析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研究者对自己的分析。

(二)登录

登录是资料分析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是将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首先要选择思考单位。思考单位是对资料进行梳理的维度,既可以从资料的意义内容入手,也可以从资料的语言单位入手。其次要设立码号。码号表示的是资料分析中最基础的意义单位。寻找码号的标准是有关词语或意义内容出现的频率。设立码号时还要考虑到码号与码号之间的关系。通过在码号之间建立起相关关系,资料的内容会不断浓缩,登录的码号也会更加集中。为了使登录快捷,登录中的每一个码号都应该用相应的数字或符号加以表示。

(三)寻找本土概念

通常,原始资料内容庞杂,如果对所有词都进行登录,那显然不切实际。因此,我们也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目的性抽样”,即抽取那些能够最有力的回答研究问题的资料。资料抽样的一个办法是寻找“本土概念”,即那些能够表达研究对象自己观点和情感感受的语言,将这些概念作为登录的码号。本土概念应该是研究对象经常使用的、用来表达他们自己看世界的方式的概念。

寻找本土概念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循,主要依靠研究者的直觉和经验。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那些研究对象(受访者)经常使用的概念对他们来说通常比较重要,如果这些概念反复被他们使用,说明这些概念对他们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次,研究对象在使用的时候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概念往往比较贴近他们的内心。这些概念不必多次被使用,但是如果被使用的时候伴随着明显的情感表达,便表明它们对研究对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最后,那些在阅读的时候容易引起我们注意的概念对资料的理解往往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小资料:本土概念分析举例[9]

在一项对大学生能力的调查中,访谈者期望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社交能力、动手能力”这些方面来解释大学生的能力。访谈时他问受访的学生:“你认为在进入大学的学生中,他们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对方回答说:“这类学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会学的同学,一类是能学的同学。”访谈者立刻意识到了“会学”和“能学”这一对概念是受访者本人的“本土概念”,马上开始追问。

结果,他发现“‘会学’的同学看起来并不紧张,但学习有方法,效率比较高,因此学习能力很强,学习成绩也很好,而 ‘能学’的同学学习比较刻苦,主要是通过时间加汗水来提高学习能力和成绩的”。这位受访者主要是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来理解访谈者的问题,而不是从访谈者事先设想的那些方面。由于访谈者及时地捕捉住这一对本土概念,他对受访者眼中的“能力”有了更加确切的理解。

(四)资料分析的系统化

资料分析的系统化包括建立编码系统和归类系统。

1.建立编码系统

第一轮登录完成以后,我们可以将所有的码号都汇集起来,组成一个编码本。这是一个按照一定分类标准组合起来的码号系统,反映的是资料浓缩以后的意义分布和相互关系。编码本有两点主要的作用:一是可以将码号系统地排列出来,使我们了解现有码号的数量、类型、码号所代表的意义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二是可以为我们今后查找码号(特别是码号所代表的意义)提供方便。

2.建立归类系统

建立编码系统的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一个可以随时储存和调出资料的档案袋系统。档案袋需要根据资料的情况经常进行调整。

编码和档案系统建立以后,我们需要对资料进行归类,即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归类时不仅需要识别资料的属性,而且需要对不同的资料进行比较,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归类主要有类属型和情境型两种方式,前者将资料按意义主题分成类别,后者将资料按照一定的时间序列或意义关联进行叙述。对不同分析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原始资料本身的特点。

因此,质的研究中的资料分析包括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类属分析是指在资料中寻找反复出现的现象以及可以用来解释这些现象的重要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同属性的资料被归入同一类别,并且被一定的概念予以命名。情境分析是指将资料放置于研究现象所处的自然情境之中,按照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序对有关事件和人物进行描述性分析。情境分析有前因后果排列、时间流动序列、时间回溯等表现方式。质的研究中的资料分析往往依赖于描述,一般不使用统计手段,即使使用统计手段,也倾向于使用描述性统计,而不是推断性统计。

小资料:结合使用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方法举例[10]

一位学生在对四位硕士生报考北京大学的原因进行分析时结合使用了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这两种方法。首先,他将受访者所陈述的原因归纳为四大类,其次,根据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对他们考研的过程以及相关的生活故事进行了情境分析。他认为,类属分析中获得的原因只是几个“点”,如果把这些“点”还原到每一个人,他们都有一条逻辑的“线”。通过将“点”与“线”结合起来,他不仅对所有受访者报考北京大学的原因获得了一个整体性的了解,而且对其中每一个人的特殊情况也有了具体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