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1 / 1)

量的研究(又称定量研究、量化研究)是一种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有关理论假设的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字统计方法等。其基本研究步骤是: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手段对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某种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理论假设。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对各种相关因素的分析,如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幼儿园兴趣游戏活动与儿童的智力发展等。

由于在指导思想和操作手段上存在差异,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所关注的焦点各有不同。总的来说,量的研究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把握。而质的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整体性的、解释性的理解。

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各有所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4]。

第一,量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宏观层面对事物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第二,量的研究证实的是有关社会现象的平均情况,因而对抽样总体具有代表性;而质的研究擅长于讨论特殊现象,以此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角度。

第三,量的研究将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在时间的一点上凝固起来,然后进行数量上的计算;而质的研究在时间的流动中追踪事件的发展过程,使用语言和图像作为表述的手段。

第四,量的研究从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而质的研究强调从研究对象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将他们的概念和语词作为分析的单位。

第五,量的研究极力排除研究者本人对研究的影响,尽量做到价值中立;而质的研究十分重视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