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个案追因法(1 / 1)

(一)个案追因法的含义

个案追因法是根据发现的结果去追究其产生的原因。例如,我们发现某个学前儿童的性情或行为习惯突然改变,为了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变化,我们可以采用个案追因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以便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二)个案追因法的注意事项

1.了解行为发生的背景

在进行研究的起始阶段,我们首先要仔细了解某种行为或某种现象究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现的,这可以为后面了解行为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提供重要的线索。例如,当我们发现某个孩子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不自信时,应该仔细了解他究竟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表现出不自信、各种情景下不自信的表现程度如何等,进而才可能找到追因的线索。

2.全面假设原因

在我们了解了行为或现象产生的具体情景,明确了研究问题以后,接下来就要寻找导致这一行为或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最初我们需要对可能原因进行假设,假设原因应该尽可能全面,如家庭原因(包括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氛围、代养方式等)、幼儿园原因(包括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突发事件、同伴关系等)、生理原因(包括先天障碍、后天疾病等)、心理原因(包括性格、心理健康状况等),对各种原因之间的关系进行推断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去实施追因研究,为更好地改进教育方法、采取更恰当的教育措施提供依据。

3.进行对比研究

在运用追因法进行个案研究时,我们可以设置用来进行比较的个案,一种是具有相似行为或现象的个体;另一种是行为或表现毫不相像的个体。对前一种个案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造成他们出现某种行为或现象的共同原因;对后一种个案进行比较,探究两者的生活背景、教育环境及成长过程中的不同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造成该行为或现象的真正原因。

除了设置相似或不同的研究个案进行比较外,我们还应注意对查阅的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进行对比,看是否具有前面假设的原因。

4.检验找出的原因

在研究过程中,对找出的可能原因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研究,进一步验证得出的结论。通过审慎的诊断得出的结论,找到行为或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和主要原因,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研究出矫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改进教育策略等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