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例描述法(1 / 1)

(一)实例描述法的含义

实例描述法,又叫“实况详录法”,它是指详细、完整地记录观察对象在自然状态下所发生的行为,然后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分类并加以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逸事记录法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它是一种很随意且易上手的观察方法。然而对于这里提到的实例描述法,它的随意性就不那么强了。一般情况下,实例描述法的实施方法只有两种:一是对观察对象的行为事件进行连续的定期观察,二是定点的持续观察。在一个行为事件和场景的观察过程中,观察者的观察和记录要做到足够的完备和详细才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观察者一般会用录音笔、摄像机等设备,先将观察的行为事件全部实录下来,然后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这同样也是实例描述法区别于逸事描述法的特点之一。

(二)实例描述法的优点和局限性

实例描述法是三种叙述性观察法当中记录最翔实的方法,它的优点即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以连续的方式记录下特定的行为事件的详细细节。首先,该法不仅能使人知其然,而且能够使人知其所以然。除此之外,高质量的实例描述法还可以告诉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观察对象在行为事件上所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其次,跟其他叙述性观察法一样,实例描述法的观察材料同样利于保存,且保留的时间越久就越有价值。因为通过翔实资料的保留,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儿童的行为是怎么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最后,使用实例描述法进行观察研究时,研究者可以灵活地调整观察时间,对于需要时间比较长的观察任务,可以安排多位观察者轮流对行为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所以,实例描述法不仅可以不耗时耗力,而且可以做到灵活机动。

不得不承认,实例描述法有一个比较大的局限,就是它对观察者的要求非常高。这是因为它对记录要求相对比较高:客观、翔实、有条理。通过纸笔记录能够做到这几点是很困难的,即便是对于录音、录像进行后期加工,如果研究者没有很好的观察法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也很难做到。

(三)实例描述法的实例运用

以下是一个利用实例描述法进行观察记录的例子[14]:

人物:丁丁(女,4岁)

事件:丁丁学“画”字

有关的人:爸爸、外公

时间:1999年5月28日 早上8:00

为了参加“六一”儿童节书法比赛,今天一大早,丁丁就蹦蹦跳跳地来到外公家,自己展开纸,倒上墨,拿起笔,对外公说:“外公,我今天一定要‘画’出几个漂亮的字参加比赛,争取第一名!”“是写字,不是‘画’字。”站在一旁的爸爸纠正说。“不,我就要画字,我不爱写。”丁丁大声地对爸爸说。

外公走过来,丁丁连忙拖住外公,摇着外公的手说:“外公,我就要画字嘛!”外公听说丁丁参加书法大赛,笑眯眯地问道:“你今天想‘画’几个什么字呀?”“老师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我要‘画’花朵。”丁丁调皮地说。“好,现在开始‘画’吧,先看我‘画’花字:先‘画’一横,再‘画’一竖,一横要‘画’细点……”小丁丁尽心尽意地跟外公学“画”着“花朵”,嘴里不断地嘟囔:“先‘画’一横,再‘画’一竖……歪了。”于是丁丁又重新“画”,小丁丁面前的稿纸越堆越高,在外公的指点下,一直“画”了一个多小时。看着自己“画”好的“花朵”,小丁丁开心地笑了。

通过阅读以上这段文字,丁丁活泼的形象是不是也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脑中呢?在外公家,在慈祥的外公的帮助下,丁丁终于实现了他的愿望——“画”了两个字——“花朵”。正是因为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使丁丁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了。

本章小结

观察研究法是学前教育研究中极为有用的一种方法,在许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章主要介绍了观察研究法的一些基本内容,包括观察研究法的概述、实施以及两类典型的观察研究法,即取样观察法和叙述性观察法。本章用两节的篇幅介绍了时间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日记描述法、逸事记录法和实例描述法五种观察研究的具体方法。此外,通过对观察研究成果的表述介绍,提供了撰写观察研究报告的实用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会运用观察法进行教育研究。

思考与练习

1.科学的观察研究法必须具备哪些特征?

2.怎样选择合适的观察研究法及观察记录?

3.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4.为什么逸事记录法会被教师普遍运用?教师应如何运用该方法?

5.观察一位5岁儿童在午餐时间,坐在餐桌边上时使用社会性技能的情况。鉴别该儿童回应他人的能力、有效使用餐具的能力。

6.观察一位三岁儿童的绘画过程,观察儿童怎么样尝试使用颜料和刷子。

7.设计一份“幼儿欺负行为的事件取样观察研究”方案。

阅读导航

美国的三位教育学专家Carole Sharman,Wendy Cross和Diana Vennis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合著了一本叫做《观察儿童:实践操作指南》的书。该书不仅体例清晰,而且通俗易懂。其为照料婴幼儿的工作者和年轻的父母们提供了观察儿童所需要的技巧,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实践操作指南。本书解释了人们为什么需要观察儿童,并指导人们如何进行观察。

诚如该书简介中介绍的那样,阅读该书将能够让你知晓儿童的发展状况,帮助你评判儿童的发展水平,指导你设计儿童的发展目标,提醒你关注超常儿童的发展需要。

[1] 刘晶波:《学前教育研究方法》,206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燕,邢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72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秦金亮,吕耀坚,杨敏:《幼儿教师学做研究——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新视野》,82~89页,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4] 秦金亮,吕耀坚,杨敏:《幼儿教师学做研究——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新视野》,86页,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5] 董奇,申继亮:《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370~372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6] 秦金亮,吕耀坚,杨敏:《幼儿教师学做研究——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新视野》,93页,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7] 杨瑾若:《幼儿同伴间支配——服从型互动行为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4。

[8] 秦金亮,吕耀坚,杨敏:《幼儿教师学做研究——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新视野》,104页,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9] 秦金亮,吕耀坚,杨敏:《幼儿教师学做研究——学前教育研究方法新视野》,107页,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8。

[10] 帕顿:《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参与行为》,243~269页,异常与社会心理学杂志,1932。

[11] 达维:《学前儿童争执事件200例分析》,139~157页,儿童发展杂志,1934(5)。

[12] 沃伦·R.本特森:《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116~117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13] 陈远铭:《开启心灵智慧的金钥匙》,59~60页,长沙:湖南少儿出版社,1999。

[14] 陈远铭:《开启心灵智慧的金钥匙》,102~103页,长沙:湖南少儿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