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了学前教育观察前的大量准备工作,紧接着进行的就是观察法的实施工作,学前教育观察规范地实施是学前教育观察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影响着整个研究的结果。
(一)进入观察现场
研究人员进入实际环境进行观察时,首先,研究者必须意识到学前儿童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独特特点,因此要尽可能地不干预观察对象的活动,使观察对象的自然行为充分地发生,从而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其次,观察记录有很多种,研究者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一般可以根据观察目的、观察内容、观察对象的不同特征进行选择,而且研究者务必要熟悉所采用观察记录方法具体的操作程序,对所需观察的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最后,由于观察研究当中可能会遭遇一些突发事件,如生病、天气变化、活动安排的变化等,研究者要学会有效地处理。
(二)观察记录
在学前教育领域的观察研究中,主要有两种记录:定性记录和定量记录。这两种记录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是相互补充的。在实际研究中,研究者也会综合利用它们,下面就这两种记录的几种常见形式分别作介绍。
1.定性观察记录
定性观察记录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内容,如书面语言、用录音与摄像设备记录口头语言、行为等。主要包括:田野笔记、日记描述、逸事记录和样本描述。
(1)田野笔记。田野笔记主要是用书面语言的形式记录,观察者针对某个较大主题,在一段时间内(如半小时或一天)持续地、尽可能地详细记录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动作表现,包括目标对象自身的全部言行以及该对象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表4-3为田野笔记的示例节选[6],观察对象是一个叫小凯的3岁幼儿,观察地点为小(5)班教室,观察时间是早上11:55~12:10。
表4-3 田野笔记
田野笔记的优点是:观察过程比较简单,没有太多外在的需要,长期记录能提供关于观察对象发展的连续而真实的“画面”,并为研究提供大量有用的第一手资料。田野笔记的缺点:观察受观察者自身研究素养、理解能力、文字水平等的影响较大,主观性强。
(2)日记描述。它是研究儿童行为的一种古老的方法,研究者要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同一个或同一组儿童的行为追踪观察,持续地记录其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纵向的观察法称之为“儿童传记法”。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pryor)所著的世界第一本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根据他对自己的儿子所作的科学又详细的日记而写成的。
日记描述能提供较长期、较详细的第一手资料;能记录观察对象发展的真实过程、连续行为。它的局限性在于观察对象缺乏代表性,观察容易带有主观倾向性;观察的案例有限,比较难以概括出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特点;日记描述需要长期持续观察,比较费时费力。
(3)逸事记录。逸事记录与日记描述的不同在于这种记录方式主要是对与研究相关的某事件进行详细的描述,注重记录某种有价值的资料或信息,而不是连续记录一个特定儿童的行为和发展。
下面是一位观察者的逸事记录实例[7]:
时间:2004年4月29日上午9:10,画画时间
地点:某幼儿园中(2)班
人物:月月、瑞瑞、小毅、小佳
月月刚大便完回到桌边,对瑞瑞说:“告诉你一件好笑的事。”然后凑近瑞瑞的耳边说起了悄悄话,说完后,两人一起笑了起来。
一旁的小毅好奇地问:“什么好笑的事,告诉我!”
瑞瑞说:“不要告诉他,我会为你保密的!”
小毅说:“告诉我吧!”
月月说:“不!”
小毅开始猜测:“我知道了,是说去玩?”
“不是!”
“画画?”
“不是!”
“学习?”
“也不是!”
小毅有点泄气,说:“我不跟你开玩笑了,我要画画了。”
这时,小佳走过来问:“你们在说什么事呀?”月月凑近她耳边轻轻告诉她,两个人又笑了起来。
小毅大声说:“小奸小坏的家伙!告诉别人为什么不能告诉我?!”
瑞瑞说:“我们是女孩子,当然能告诉了!”
“胡说!”
月月凑近小毅耳边,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刚才大便时,看见大便上有芝麻!”几个孩子又一起笑了起来。小毅重复了一遍:“大便上有芝麻!哈!”
(4)样本描述。样本描述是在一段特定的有代表性的时间内对发生的行为按顺序进行详尽的记录。例如,某个班级每天下午4点到4点半的情况,或某位幼儿每天午睡的情况等。这种记录有利于形成个案研究的材料,随着时间推移、材料积累,有可能显现出个体行为的规律性特征和模式。
2.定量观察记录
在定量观察中,研究者往往要对所需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进行结构分解,依据分解的类目和因素设计观察量表,收集实时性的量化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的量化处理,以期获得科学、客观的结论。
(1)项目清单。项目清单是指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可能发生的行为或其他项目,观察者在每一种要观察的行为或相关项目发生时作记号,它的作用在于核查所要观察的行为或项目有无发生。表4-4为幼儿不当行为的项目清单表。
表4-4 幼儿不当行为项目清单表[8]
(2)时间取样记录。时间取样记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来观察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发生以及发生的次数的一种观察记录方式。运用时间取样法,首先,要确定观察时间单位,要求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按照选定的时间段进行观察,如从上午9:00~10:00一个小时内,每隔5分钟观察幼儿的某种行为。其次,要预先对所要观察的行为进行详细的操作效能感定义或分类。
(3)事件取样记录。事件取样记录是指以选取行为或事件作为观察样本的观察取样法。它与时间取样法不同,它的测量单位是行为事件本身,而不需要受时间间隔或时间段的限制,只要行为或事件一出现就开始记录,并且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持续记录。相关内容将在本章第三节和第四节进行详细的介绍,本节不再赘述。
(4)等级记录。学前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评定法就是等级评定法,它就是对行为事件如何呈现,及其在程度上的差别作出判断,确定等级,将观察所得的信息量化。一般分为数字评定量表、描述评定量表和累计评定量表。
数字评定量表。数字评定量表就是用数字来代替等级内容的描述,即对所要描述的等级类型赋予数字顺序。比如评定幼儿与其他幼儿合作游戏的情况:①经常主动发起合作性游戏。②有时主动发起活动,通常接受并参与别人发起的游戏活动。③常常独自一人,不和别人一起玩。这三点就代表了行为从主动到被动,并且参与合作性游戏的程度逐渐降低。
描述评定量表。描述评定量表是以文字来描述各类行为的价值程度。表4-5为幼儿自我照顾技能等级记录表[9]。
表4-5 幼儿自我照顾技能等级记录表
累计评定量表。累计评定量表是由一系列评定项目所组成,每个项目作为全部特征的一部分独立表现。在使用这种观察量表时,评定者需要分别对每一个项目作出判断,最后把各项目得分的平均数作为总得分。对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见表4-6。
表4-6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价表
等级记录虽然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但也有其局限性,即主观性强,由于不同的观察者对同一等级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容易造成评定等级误差。因此,在运用等级记录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等级记录应在多次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能有效地避免观察的偶然性与片面性。②对评定等级要确定具体的标准。比如表4-6中穿衣能力的评价,观察者可以通过10次观察,然后确定8~10次能自己穿为好,5~7次能自己穿为中,4或4次以下为差的顺序记录。③尽量避免评分过高或过低的情况,防止可能会对评定对象造成主观偏见。④最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评分者进行评分,采用均分来平衡评分差异。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研究中的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不管采用何种观察记录方法,都要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研究目的、内容、地点、时间以及使用工具等来灵活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