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研究具有明确的目标与具体的任务,为了进行更有效的观察,需要做以下几方面的准备[3]。
(一)确定观察的问题
观察的问题往往是主要是由课题研究的问题决定的,然而课题研究的问题往往涉及的是一组行为表现与相关事件,因此,我们要首先对观察的问题进行操作性定义,把它分解为可观察的一系列行为事件。然后才能更清楚我们需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见表4-1)
表4-1 6岁儿童的捣乱行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们只有对观察的行为进行细分并对具体行为或事件进行详尽的描述后,才能有助于研究者准确把握观察问题,使研究顺利展开。另外,一些研究中,由于研究目的的要求,研究者除了要关注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类别之外,还要考察观察对象各种行为在水平上或程度上表现出的差异。研究者在对观察问题各类别给出操作定义的同时,还应对同类观察问题划分等级,并给出操作定义。
(二)制订观察计划与观察提纲
在确定了观察问题后,接着就需要制订一份详细的观察研究计划。一份完整的观察计划应该包括观察内容、观察时间(包括在什么时间观察、观察时间有多长、要经过几次观察)、观察对象的选择、观察地点、观察方法、观察方式和手段(即观察是公开式还是隐蔽式,是否使用录音或录像设备)、对观察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观察者之间的分工以及观察报告撰写规划等方面内容。另外,我们在制订研究计划时还要考虑观察对象的活动特点与要求、观察者自身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等,力求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保证观察研究计划切实可行。
表4-2是一位初学观察研究者制订的关于幼儿告状行为观察研究的简要计划。
表4-2 幼儿告状行为观察研究计划
从上面这个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观察研究计划表可以看出,观察研究计划是一个对观察研究进行的总体规划,对指导课题研究顺利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每次具体的观察来说,还需要设计更为详细的观察提纲。观察提纲是观察计划的具体化、细化。一般情况下,观察提纲在遵循观察目标与观察计划的基本要求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
第一,观察谁?具体指有谁在场?他们是什么人?他们的角色、地位、身份是什么?有多少人在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在场的这些人在群体中各扮演什么角色?谁是负责人?谁是追随者?
第二,观察什么?发生了什么?在场的人有什么行为表现?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说话或做事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调和形体动作?他们的行动类型、性质、细节、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在观察期间他们的行为是否有所变化?
第三,在何时观察?有关行为或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这些行为或事件持续了多久?事件或行为出现的频率是多少?
第四,在何地观察?如何发生?相关的行为、事件是在哪里发生的?这个地方有什么特色?这个行为或事件与其他地方发生的行为或事件有什么不同?第五,如何观察?即运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
第六,为什么要这样观察?在定性观察研究中,研究者务必还要思考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促使这些事情或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发生的行为或事情人们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人们的目的、动机和态度是什么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在制定观察提纲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提纲是对某次具体观察活动所作的规划,但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使发生一些意外事件时能从容应对。比如观察样本的丢失,幼儿活动时间的临时变化等在观察过程中极有可能发生,观察者应在观察提纲中设计相关的观察预案,这样能防止观察者不知接下来怎么做的情况发生。
(三)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适用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观察方法有不同的类别,有适合质性研究的观察方法,如叙述性观察法;也有适合量性研究的观察方法,如取样观察法和观察评定法,而不同类别的观察方法有自身不同的优势与局限。因此,研究者应在充分了解各类观察方法特性与用途的基础上,依据以下几个因素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
1.观察研究的目的
如果观察研究需要了解的是程度、好坏的水平等,就需要运用定量的观察方法,比如想研究3~6岁幼儿同伴交往水平,就可以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想研究幼儿欺负行为的类型,则可以选取事件取样观察法。而观察研究还需要了解行为或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以及为什么发生时,一般可以采用定性观察法或者参与性观察。
2.观察对象活动的特点
如果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相关的活动有比较明显的时间规律,则宜采用时间取样研究,如“教学活动中幼儿注意分散状况研究”、“幼儿午睡入睡状况研究”等。有些观察所指的行为或者事件在空间上比较分散,参与性观察就比较困难,如“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的研究”,孩子可能在学校说谎,也可能在家里欺骗父母。所以像这种研究就只能通过间接的观察方法,如通过父母的观察,或采用录像机等设备进行的观察。因此,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才能取得准确、全面、完整的观察记录资料。
3.观察者已具备的观察条件
不同的观察条件会直接影响到观察者对观察方法的选择,观察者应考虑自身具备的观察条件从而选择观察方法。这里所指的观察条件包括观察者能用的时间、观察设备(录音与录像器材等)、参与观察研究经验、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关系等。就观察者能用的时间来分析,以幼儿的气质与课堂表现关系的研究为例,幼儿教师则可以充当观察者,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对幼儿的课堂表现进行观察,这样获得的资料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四)培训观察者
观察记录的获得是通过观察者的观察而获得的,因此,观察者的主观性和反应偏差会对研究结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为了保证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与一致性,观察之前必须对观察者进行培训[5]。
第一,为观察者提供课题研究的基本资料,使其了解观察的目的、内容、方式、对象、场地等情况,提高观察者的心理准备水平。
第二,采用类似有待观察情境的录像带进行观察练习。通过练习,要达到四个目的:①熟悉观察的情景。②区分所需要观察的行为与无关行为。③阐释记录。④增强观察者的角色意识。
①选择类似有待观察的情境,进行实地观察练习。②检验观察者的观察效果。主要是通过计算观察者信度来完成的。③消除观察者效应。观察者效应是指由于观察者不恰当的行为,如未能正确地使用观察表,或观察者的偏见等问题,导致观察的结果反映的不是自然发生的行为,而是反常的行为。④获准进入现场。
由于学前教育观察研究一般是在现场进行,这就涉及现场准入问题。要顺利进入观察现场,研究者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研究者通过向观察对象所在的单位(如幼儿园、家庭)详细解释观察的目的,争取相关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力争为观察研究实施创造有利的氛围。二是了解观察对象的生活与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观察研究时间,避免不必要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