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献资料的运用(1 / 1)

经过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的加工整理、分析研究,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消化吸收,恰当地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运用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使认识理性化,使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资料运用是否得当,是影响研究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者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适当的方式运用文献资料。

(一)文献资料运用的方式

文献资料运用的方式多种多样,通常有资料的参用、例用、引用、合用、化用等。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和文献资料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运用资料。

1.文献资料的“参用”

“参用”即参考利用,资料的“参用”就是把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参考资料。并不直接将参考资料引用到研究成果中,但其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的形成具有启发、引导等作用,研究者在阅读和研究这些资料时能受到启发,能激活自己的研究思路。

2.文献资料的“例用”

“例用”即实例运用,资料的“例用”是指将选取的文献资料作为研究课题中的一个例子加以运用,即把资料作为研究中说明事理的例子、作为论证的例子等。资料的“例用”,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例证理,即先讲明道理,然后将资料作为说明道理的一个例子,采用的是“演绎法”。二是以例析理,即先将资料作为一个例子列出,然后对这一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导出所要说明或论证的道理,采用的是“归纳法”。

3.文献资料的“引用”

资料的引用是最常用的一种资料运用方式。资料引用可分为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两种形式。直接引用是指将文献资料中的原文直接引入自己研究成果的表述中,被引用部分用双引号标注出来。间接引用是指在理解原资料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编排后再表达出来,间接引用不需用双引号标注。无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都需要以注释的形式标明出处。资料引用应简洁明了、准确无误、忠实原作。

4.文献资料的“合用”

资料的合用也是研究中运用文献资料时一种常用的方式,是将多种相关资料联合运用于同一研究目标,共同为同一目标服务的资料运用方式。有时单一的资料并不能充分地说明问题、论证事理,这需要多种资料组合使用,从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地进行研究与表达。使用资料时要求所选取的资料各自有明确的分工,资料之间应能相互配合,避免出现资料间的前后矛盾、左右冲突的现象。

5.文献资料的“化用”

资料的“化用”是指对原始文献资料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后,以新的含义或形式在自己的研究中出现。对资料化用后,最终表达出来的内容包含了原概念、理论或原资料的一些基本含义,但同时又融入了新质,增加了新的内涵。因此,资料的“化用”是具有创造性的,是对原资料的一种发展。资料的“化用”是建立在对原资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对原资料没有认真分析研究、消化吸收,则可能歪曲理解原资料,产生资料误用的现象。

(二)文献资料运用的要求

文献资料良莠不齐,有质量高的文献,也有质量和水平较低的文献,甚至某些文献中还存在虚假资料。研究时必须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甄别,选用合乎标准的资料。运用资料要做到真实、准确、典型、新颖、必要、充分[5]。

1.文献资料运用要真实

真实是指引用文献资料最好直接查阅原文,客观地引用原文、原意、原句。真实是文献资料的基本条件,是运用资料的第一要素和首要原则。虚假资料没有任何运用价值。因此,研究者必须去伪存真,将真实的资料运用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用真实的资料来论证事物、说明问题,杜绝使用虚假资料的现象。

2.文献资料运用要准确

准确是指研究者在论证论点时,所选用的资料与论点之间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而不是表面上的或牵强附会的联系。只有准确运用资料才能说明论点是成立的,否则研究假设就有可能是经不起推敲的。

3.文献资料运用要典型

典型是指所运用的文献资料具有代表性,是某一领域研究中最具权威性的资料,最能反映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状况。因此,研究者在运用文献资料时要从众多的文献中仔细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资料。

4.文献资料运用要新颖

新颖是指研究者要尽量选用最新发表的文献资料。新文献资料往往包含了对旧资料的运用、发展和纠正,其价值也往往高于旧资料。使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新颖资料能带给人新鲜感,也能带来研究的新思路、新观点、新发现。

5.文献资料运用要有必要

必要是指研究者所使用的文献资料围绕自己撰写论文的主题是必需的,同时是在必要处使用资料。运用文献资料并不是滥用资料,必须用的资料一定用,可用不可用的则不用;必要用资料处一定用,没必要用资料处则不用。资料运用只有坚持“必要”原则才能保证研究的质量。

6.文献资料运用要充分

充分是指所运用的文献资料要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论证论点。因此,研究者首先要充分地搜集和占有文献资料,并从不同层面、不同时空、不同关系中运用资料,使认识建立在丰富、完备的资料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