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与运用(1 / 1)

一、文献资料的整理

文献资料的整理就是将所获取的大量文献信息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剔除虚假材料,去掉重复、较陈旧的过时的资料,使原来分散的、个别的、局部的、无系统的信息资料,变成能说明事物的过程或整体,显示其变化的轨迹或状态,论证其道理或指出其规律的系统的信息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资料的认识,判断资料的性质、真伪和价值等。

文献资料的整理首先要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其次是进行资料汇编。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通常采用阅读和记录文献资料等方法整理文献资料。

(一)阅读文献[2]

1.阅读文献的方法

(1)浏览。浏览就是把搜集到的文献资料粗略地翻阅一遍,目的是对文献的内容、价值有个初步的认识和判断,并据此确定对哪些文献该精读,对哪些文献该粗读。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的需要,一边浏览,一边把文献分为三类:把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放在一起;把比较有价值的放在一起;把价值较小和初步看起来基本没有价值的放在一起,以备下一步阅读时使用,避免到时忙乱。

浏览时应注意三点:一是要善于抓文章的标题(包括大标题与小标题),了解概况;二是要注意速度,对没有明显价值的部分,可跳过去,对于有价值的部分,则要放慢速度;三是把重要的部分勾画出来,并随时记下自己当时的思考(或称为灵感),以备以后查时更醒目。

(2)精读。精读是在浏览的基础上对需要精读的文献进行的一种求深、求精、求透、求创新的阅读方式。通过精读,不仅要全面掌握文献资料的实质内容,还要明确选出有价值的资料、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见解。

精读的过程包括准确认读文献,全面把握文献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对文献的观点和材料等提出质疑,提出超越所读文献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等四个阶段。精读时,一边读,一边应随时记下受文献启发的思考——文献的要义、文献的创新之处、存在的问题、对文献的评价、自己提出的新见解、解决问题的新观点等。

2.阅读文献的要求[3]

(1)阅读文献要有计划性。阅读文献资料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结合具体的研究任务。可以把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先大概浏览一下,根据数量、难度和性质,以及研究课题完成的总体安排和进度作一个具体的阅读计划,然后开始阅读。这有助于研究者养成高效率阅读和善于控制阅读时间的良好习惯。

(2)阅读文献要有顺序性。阅读文献应先读原始文献,再读文献综述;先阅读一般文献,再阅读专业文献;先读理论文献,后读应用文献;先读书籍,后读论文;先读近期文献,后读远期文献;先读难度小的,后读难度大的;先读中文文献,后读外国文献;先读有新内容的,后读新内容少的;先读科研论文的两头(即摘要和结论部分),后读中间;先读主要、关键部分,后读次要、细节部分;先读重要的、权威杂志上的文献,后读次要期刊杂志上的文献等。

(3)阅读文献要有批判性。在阅读文献时,要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坚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已有的成果,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被已有的文献套住思路。例如,阅读一篇调查报告时,要注意数据的搜集是否科学,包括抽样的方法、统计的方法、有效及缺失数据的定义及处理等。再如,阅读一篇指导实践的论文时,要注意关注的问题是否有普遍意义,它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新颖、可行等。

(4)阅读文献要注意交替性。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当从已有的文献资料中得到了启发,需要新的相关文献资料时,就必须着手再去查阅新的相关资料,补充已有文献的不足。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可能又需要新的文献,就必须再扩大搜索范围,及时去查阅相关文献。搜集文献和阅读文献的工作是同时或交替进行的。

(二)记录文献

记录就是把通过阅读找到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保留下来,以便进一步分析研究时用。记录文献方法主要有题录索引和摘要式记录两种。

1.记录文献的方法

(1)题录索引。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搜集到的文献,同时为今后撰写研究论文准备参考文献目录,研究者在阅读原始文献后应对相关文献作书目登记,形成题录索引。题录索引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信息:题目、作者(译者)、书刊名称、卷数/期数、出版年月、起止页码等。(见表3-1 题录索引示例)

表3-1 题录索引示例

(2)摘要式记录。摘要是对文献资料主要信息的概括和总结,是对原始文献的浓缩,概括反映文献的特征、要旨和梗概。研究者做摘要是为研究工作有针对性地积累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参考,以备后查。一份文献摘要通常包括题录索引、问题(对研究课题的说明或陈述性假设)、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测量和分析方法)、结果和结论、尚未解决的问题等。必要时还可摘记文献中提供的数据、公式、图表等。当然,随着文献资料摘记工作的进行,同时加上自己对同一问题的思考意见或批注,这对进一步分析文献资料会更加有利。应该注意的是摘记时要标明文献资料发表的时间和出处,以及作者的姓名,以便在必要时重新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全文。文献资料的摘记方法有提纲式摘记、论题式摘记和综合式摘记等方法。(见表3-2 摘要示例)

表3-2 摘要示例

另外,还可以采用标记式、批语式、心得体会式记录和现代技术法等记录方法。标记式记录就是在阅读文献资料时,用一些符号(如圆圈、着重号、疑问号等)或是彩色的笔(如醒目的红色、黄色等)将文献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等标记出来;批语式记录就是在所读文献的空白处简单写上自己对文献有关内容的见解、评语、解释、疑问等;心得体会式记录就是把自己阅读文献资料时的心得、体会、各种联想、疑点、评价、得到的启发和收获等都随时记下来,以备研究时用;现代技术法是利用光学、电子学等现代技术存储、积累资料的方法记录文献资料信息。例如,如果你觉得某文献全部有用,就可以把整个文献全部复印下来。其他方式还有:摄像、摄影、录音、用磁盘或光盘存储、从互联网上下载再存储到磁盘或光盘上等。用现代技术法存储、积累资料的方法具有体积小、容量大、速度快、检索方便等特点,研究者要善于利用这种方法。

2.记录文献的要求

记录文献真实、准确。要如实地记录文献内容,不论是题录索引,还是摘要式记录,都必须忠实原意,不得断章取义。真实准确的要求具体包括:不添加,不遗漏,依实而记;书写要清楚;记录要有条理,突出重点。

(三)运用软件管理个人文献资料

传统手工管理文献资料的方式效率低下,不便于资料的检索与利用。数字信息的出现,使文献资料的保存与管理方式向计算机化发展,使用一些个人资料管理软件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方便快捷地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和利用文献资料。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对软件的熟悉程度选用适合自己的个人资料管理软件。

下面以北京爱琴海软件中心开发的NoteExpress(NE)为例简单介绍个人资料管理软件在文献资料管理上的运用。

1.建立书目数据库

在NE中建立书目数据库包括建库和输入书目数据两步。运行NE,在“文件”菜单中点击“新建数据库”,按提示为新建的数据库取名并设定存放位置,点击“确认”即完成建库操作。书目数据的建立有手工录入、检索结果导入和联机检索导入三种方式。NE具有联机检索功能,单击主菜单中的“检索”,选择“在线检索”,单击“选择在线数据库”,根据需要选择列表中的数据库,在弹出的检索对话框中输入检索词即可完成检索。在检索结果中勾选所需文献,单击“保存题录”即可完成书目数据的导入。(见图3-8 导入NE的题录)

图3-8 导入NE的题录

2.书目数据管理

NE与Windows中的资源管理器类似,采用文件夹对资料进行分类管理,用户可根据需要新建、更名、删除和移动文件夹。点击某个文件夹,可浏览并编辑其中的书目记录,用户可根据需要点击表头某个字段,使记录按该字段升序或降序排列。用户可查找并删除重复题录,可标记书目记录的重要性,还可通过检索功能在个人数据库中检索所需的书目记录。

在NE中,用户可将下载的资料全文以附件形式与书目记录连接,便于用户阅读书目记录的全文。用户还可利用NE的笔记功能为其中的书目记录添加笔记。

3.引用资料

在安装了NE的电脑上,在打开的Word文档中会显示NE的快捷图标。在撰写论文时利用快捷图标可方便地引用NE个人数据库中的资料,并按照所选定的格式或自己制作新格式生成参考文献列表。

4.数据备份

为防止硬盘损坏、病毒入侵等因素造成数据丢失,用户必须进行数据备份,以应不测。用户只需将保存在指定位置后缀名为nel的文件复制保存到备份磁盘上即可,需要时在NE中选择打开数据库的路径,找到该备份文件即可启用备份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