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繁荣的种子生根发芽(1 / 1)

宋代的文化,在宋朝建立的前三四十年间,基本上是延续唐朝的文化走向,没有刻意去改弦更张,加上前三四十年,统治者为了不断巩固执政地位,扩大版图面积,导致战乱不断,文化发展因此非常缓慢。

赵匡胤时代,先南后北统一中原地区,加上各种制度改革,便耗尽了他十六年的执政生涯。继任者赵光义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与辽国的对峙上。在宋朝前两位统治者统治期间,虽然有右文政策,可对文化的发展作用还不明显。

宋代文化真正兴盛的时代,产生于澶渊之盟后宋朝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中。

宋代是一个尊崇文人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以澶渊之盟为界限,整个宋朝的文化分为澶渊之盟前与澶渊之盟后。

澶渊之盟前,宋代的文化基本上延续了南唐的很多文化模式,到了宋仁宗时代,整个宋代的文化才开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状态。

文学方面,在宋代,文学形式有了多样发展。此前,宋朝因为是北方政权,文化底子较薄,所以基本只能沿着南唐的文学之路发展。南唐灭亡后,很多南唐的士大夫进入了宋朝,为宋朝文坛注入了一股活力。此时的文学家,基本继承了南唐那种奢靡风格的伶人之词,用词浮艳,常用以唱和酬答。

但也有例外,比如,王禹偁、杨亿、柳开等人,则开创了宋代文化的先风,为宋词的形成奠定了一定基础。但这一时期,因为朝廷重视儒学,文学作品深受影响,所以更多的只是说教,艺术成就不高。

澶渊之盟后,四方平定,各行各业方兴未艾,这就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会。这就是宋朝前三代皇帝执政期间鲜有大文豪,而澶渊之盟后文豪辈出的原因。

宋代的文学以词、诗、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为表现形式,其中词的创作成就最高。

总的来说,宋代的词是时代主流,诗和散文次之,话本小说和戏曲排在最后。

以词为代表,形成了各种流派。最为鲜明的两个流派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而且这两个派别,都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

豪放派的代表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词作经久不衰,成了宋词的高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是佳作。

而婉约派也不甘示弱。柳永更是对词赋予了新的含义,将词引向了大众视野。柳永善于创作慢词,形式多变,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柳词在民间广为流传,出现了“有水井处,皆歌柳词”的盛况。晏殊、苏轼、欧阳修等人,都深受柳永的影响。

柳永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还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最底层的普通人身上。

柳永一生仕途坎坷,没有当过大官,整日生活在市井中,与那些最底层的人往来。这就让柳永对底层人民有了一种彻骨的认同感。他关注底层人的命运、情感、喜乐哀愁,他写作的主要方向也是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羁旅行役。这就让柳永的词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其中许多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散文在宋代也有非凡的成就。宋代散文改革的真正集大成者是欧阳修。他摒弃了宋初散文写作的各种弊病,对宋代散文进行了革新,加上欧阳修自身的政治地位很高,也影响了他提倡的古文运动。

到了北宋中后期,宋代的散文呈现出了特有的风格。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陈师道、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等人的散文都有法度,有文采。

值得一提的是,在宋朝文化大发展时,那些大市镇里出现了瓦舍(15),可以看作最早的大型娱乐场所,供人们消遣娱乐。

随着瓦舍产生的,还有勾栏,而勾栏瓦舍到今天我们都在沿用。勾栏是瓦舍里的剧场,专门用于各种戏曲、说书等娱乐。瓦舍一般都是大型娱乐场所,里面供人们玩赏消遣娱乐的设施非常多。这些瓦舍要比我们今天看到的综合文化大楼繁荣得多。

那些说书艺人以及歌姬舞娘,就在勾栏里表演节目,唱名人写的词。柳永的词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中,不断被人熟知,广为传播。

而说书艺人则根据民间流传的各种故事,整理成说书的原材料,在勾栏中说书,这也为后世章回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水浒传》最早的版本,就是从宋代说书艺人这里开始的。

书法方面,宋代书法基本上也是继承了唐代书法,五代时期的书法艺术对宋代的书法家影响比较深,但宋代书法在五代的基础上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一些五代以来的书法技艺得到了创新。

宋代的书法家,主要还是集中在士大夫阶层中。比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后期的宋徽宗和蔡京,也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们打破常规,在书法中善于表现个人风格,使得书法有了新的生命力。

绘画方面,在宋代可谓空前成熟。宋代社会高度发展,社会各类分工细化,绘画也成为一种行业,在汴京和临安都有纸画行业。宋画主要可分为山水、人物、花鸟画三类,但宋朝画家派别极多,画家辈出,也独具特色。

民间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也为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在汴京就有一大批专门从事绘画的职业画家,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绘画,并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北宋绘画以米芾、米友仁父子成就最高,他们将文人画与山水画相融合,创造出了宋代特有的绘画艺术。另外,范宽、郭熙等人也成就非凡。

到了宋徽宗时期,朝廷甚至专门设置画院,供一批画家绘画。《清明上河图》就是问世于这一时期。

史学方面,宋朝也超过了前代。官方对史学的重视,是宋代史学不断发展的基础。当时朝廷设立了多个修史机构,组织人员进行史籍编纂工作。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史学家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朱熹的《通鉴纲目》、郑樵的《通志》,都对后世了解宋朝提供了相对可靠的依据。

另外,还有官方主导编纂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以及王溥私撰的《唐会要》《五代会要》等。除此之外,还有那些专门编纂的史籍资料,比如,《太平寰宇记》《吴郡志》《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集古录》《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都为后世了解宋朝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还有宗教、哲学等方面,在宋朝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总之,澶渊之盟后,宋代文化在统治者大包容的政策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可以肯定地说,宋代右文政策的延续,是得益于文化政策的支持。而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和平发展的局面,则为宋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基础。

(1)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

(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八》:“数十岁后,当有能扞御之者。吾不忍生灵重困,姑听其和也。”

(3) 根据《金史》《辽史》整理。公元1115年,辽金在黄龙府展开大决战,金以两万破辽号称七十万大军。此战金国以少胜多,扭转战局,为灭辽和北宋打下了基础。

(4)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四》:“弱冠,独引兵袭破回鹘夜洛隔可汗王,夺甘州,遂立为皇太子。”

(5) 《西夏书事·卷十一》。

(6)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二》。

(7)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

(8) 漆侠:《宋代经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9) 漆侠:《宋代经济史》,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

(10)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1)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2) 《宋史·食货志》。

(13)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

(14) [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

(15) [宋]吴自牧《梦粱录》:“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城内外创立瓦舍,招集伎乐,以为军卒暇日娱戏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