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对宋辽之间的经济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时,辽国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中原文明相比,还是比较落后。尤其是幽云地区的农耕文明,深深影响了辽国的各行各业。
而要享受到这些文明带来的成果,就得与宋朝进行交流。战争必然会隔断这种交流,只有和平,才能让辽国享受文明成果带来的好处。
辽国地处草原,吸收了汉人、渤海人、女真人、室韦等部落。原来的那种统治方式,已经不适宜当前国家的发展。况且,很多人已经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也住在房子里,在街道上进行贸易。
如此,开设榷场与宋朝进行商业贸易,成为当前辽国高层普遍的共识。北宋的商业贸易,是辽国望尘莫及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国和平共处成了时代的大势所趋。和则双赢,战则两败俱伤。
辽国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与宋朝建立了“兄弟之国”。
澶渊之盟后,辽国国内趋于安定,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了多元方式。辽国商人不仅仅在榷场贸易,那些有本事有能力的商人,更是深入宋朝境内,开展各种贸易。辽宋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得到了缓解。辽圣宗时代,一直与宋朝和平相处,中原文明也源源不断地传入辽国,那些农耕文明的先进技术也渗入了辽国境内。
到了辽道宗时代,辽国文明已经与中原文明趋同。当然,于宋朝而言,和平发展经济也是时代主流。
宋朝尽管建国四十多年,但与辽国连年战争,百姓苦不堪言。国内经济虽然一直处于发展状态,但更多经济的收入都用在了战争中,国家还是很贫穷。朝廷还存在冗官、冗兵、冗费,这些都导致了国库空虚。当时,蔡襄就说过:“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张载也曾说:“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也就是说,宋朝一直以来,因为战争而导致的巨额支出,透支着整个宋朝的国库。
宋辽停战讲和,已经是形势所迫。澶渊之盟签订后,发展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对宋朝而言,这种息战等于开放了所有可以发展经济的渠道,为宋朝提供了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极大地促进了宋朝经济的发展。
专心从事各种劳动,这是宋代农民向往已久的生活,安居才能乐业,而安居的前提条件就是天下太平。
澶渊之盟后,宋朝统治者基本实行了高度宽容的政策,允许所有人发展各种产业。如此,宋朝的经济快速发展,涉及人口、农业、商业、手工业、贸易等。
首先是人口。发展经济最重要的一项指标是人口。澶渊之盟后,宋朝的人口迅速增长。赵光义时代,宋朝的人口四百八十余万户,可到澶渊之盟后,宋朝的人口几乎翻了一倍。宋仁宗颇为仁德,让天下百姓尽情发展经济。仁宗时期,宋朝的人口已经超过一千二百万户。(8)
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国家的荒地重新被开垦出来,一时间宋朝的经济出现了喷发式的增长。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曾说:“在两宋统治的三百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9)
农业得到彻底解放。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也大增。农民除了租赁地主和官员的土地,还可以自己开垦土地。他们用各种办法扩大耕地面积,在山坡、江畔、海边开垦农田,增加农作物的收成。
如此一来,从事农业的人积极性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原来单纯依靠租赁土地的农民,有了一定程度上属于自己的土地。在唐代的时候,全国土地面积大约是八百至八百五十万顷,可到了宋代,几乎增长了一倍,达到了一千四百万余顷。
同时,农民还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比如,茶叶、水稻、棉花、麻,以及桑等,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在水稻方面,宋朝引进了占城稻,在南方各地进行推广,苏州、湖广等地大量种植占城稻,产量暴增。当时民间就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另外,棉花、蔗糖以及养蚕种桑在南方也迅速发展,成为地方性经济产物。
当然,最重要的是种茶的普及和推广,为农民增收和国家税收都带来了极大裨益。当时,随着国家的稳定,宋朝大力推广茶树栽培技术。整个江南一大片地方,都兴起了种茶热潮。这一大片地域包括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这里的老百姓已经普遍种茶,并将茶叶当成一种赚钱谋生的方式。这些茶叶不仅是当地政府部门向朝廷进贡的重要物资,也是出口贸易的重要物资。宋朝的海岸线已经广泛开港,向外输送茶叶。
在当时的汴京城,便有斗茶之风。这种斗茶之风,成为富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宋徽宗《大观茶论》、蔡襄《茶录》、黄儒《品茶要录》等著作里对斗茶之风,有很多详尽而有趣的记载。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里写道:“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苏东坡则在他的《荔枝叹》一诗中感叹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谓)后蔡(襄)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宋朝的斗茶之风,刚开始时只是富人或者官员之间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斗茶之风不仅在上流社会中盛行,在民间也盛行起来。唐庚《斗茶记》描述道:“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为上,某次之。”
当然,影响农业的不仅仅是这些。宋朝政府为了更大提高粮食产量,进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农业也进行了大力扶持。
这其中,兴修水利就是一项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举措。在宋代,人们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天吃饭,但宋朝的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水利建设对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性。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缮水利工程,为农业灌溉创造了先进的条件。南方地区的水利工程中,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等都是修缮较为完善的工程。
在当时的太湖、苏州一带,宋朝新建或者修缮的水利工程,就发挥了很大作用。这才有了“苏湖熟,天下足”这个谚语的产生。太湖和苏州都有完整的灌溉水系,可以很好地发挥水利作用。
当然,还有蜀中盆地的都江堰,也成了宋朝粮食的重要产区。都江堰自从建成起,在历朝历代都很受重视。都江堰对宋朝整个水利工程的修缮,起到了启发作用。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修缮方法,采用的是石块装在竹笼里,堆砌成堤,堤外再打上木桩,增强了阻挡潮水冲刷的能力。宋真宗时期,各处的水利工程大都采取了这一修缮方式。
除了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之外,宋朝在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推广方面,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自五代以来,整个南方地区战争较少,农业发展非常迅速。南方的农民发明了龙骨翻车、筒车等工具,引水上山,灌溉山田。
在铁制农具使用和推广方面,宋代也达到了高峰。犁、耧、耙、锄、镰等农具,已经广泛在各种农业活动中使用。这一时期,人们还普遍注意到了施肥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根据土壤的性质不同,施用不同的粪肥。
手工业和商业更是发展迅速。在宋代,人口超过十万的都市不止一个。就以汴京为例,说说当时宋朝的都市商业。
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便可以窥见宋朝当时繁荣的市区贸易。《东京梦华录》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当时宋朝的经济发展情况。
当时的汴京有一百万人口居住。这些人已经基本上脱离了土地,从事各种商业活动。这不难让人想象出汴京的商业发展一定是发达的,否则,汴京这一百万人口,如何才能解决生计问题?社会分工不断细化,各个行业都有从业人员。许多前朝没有的行业,在宋代都纷纷出现,比如,图书刻版业等。
宋真宗时代的咸平之治,拉开了边境贸易的序幕。一个商业大都市,已经初见端倪。
在宋代以后几代统治者手里,这里更是商业贸易形式多样,打破了早期坊市制度,商业渗入坊区,各种店铺鳞次栉比。人们穿梭其间,或交易,或逛街。“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品味若数十分,客要一二十味下酒,随索目下便有之。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阁纷争以贵价取之。”(10)
随即,各种交易的时间也被打破,汴京城内到处都有早市、日市、夜市等。汴京的各色人等,都在街道上进行交易。这进一步刺激了商品种类和数量的剧增。“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11)
市场经济成为一种带动一切的财富模式,影响着整个宋朝经济。
随着商业模式的改变,宋朝的税收也空前发展。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税,在全国各地设置各种专门征收税务的机构,商业税也成为政府部门的重要财源之一。
这时候,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各种市场流通货币也发生了转变。交子本身只是四川境内使用的一种纸币,仅仅在四川范围内流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携带金银已经很不方便。这样,有些地方就借鉴四川交子,在本地范围内发行纸币交子。但交子是在一定信用的基础之上建立的,也就是说,交子纸币中所标数额,一定要以同等数额的黄金白银为基础。如此一来,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信用机构,交子得到了普及。
但交子因为是从地方上发展起来的流通纸币,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交子这一货币的发行寿命并不长。后期,朝廷根据交子的使用经验,制定了“钱引”,充当市场流通的货币。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令诸路更用钱引,准新样印刷,四川如旧法”。(12)
后来,朝廷继续完善制度,制定了“小钞”。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诏当十钱惟京师及陕西两河许行,诸路并罢,令民间于诸县镇寨送纳,给以小钞,自一百至十贯止,令通用行使,如川钞引法。”(13)
这些已经有了现代纸币的特征。
到了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朝廷又改交子为钱引。这些纸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为当时的商业贸易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同等数额的纸币,便能换得同等数额的金银。
但宋朝后期,统治者和操作层广泛印制各种纸币,导致货币贬值,纸币的功效也就失去了。
当然,除了发展都市贸易,宋朝的对外贸易也得到了空前发展。景德镇的陶瓷,成为全世界的必需品。而宋代不止一个景德镇,以景德镇为样板的宋代陶瓷有五大名窑。“吾华制瓷可分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14)
宋代的陶瓷,除了在本国广泛使用,也畅销国外,这便打通了海上陶瓷畅销之路。当然,宋朝畅销海外的还有香料、茶叶、丝绸等中国特产。
当时,宋朝为了运送各种物资,专门生产大型商船。其吨位之大、数量之多,皆为世界之首,这便催生了船只制造业。宋朝的巨船运输载重达到了三百吨,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没有办法实现的创举。即使是后来哥伦布的航海船只,载重能力也就一百多吨。
而随着航海技术的高速发展,指南针也就应运而生了。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其实是基于航海的需要。以后,才传到了世界各地。我们今天所说的四大发明,其实都是宋代首先使用的。
航海贸易的兴盛,也给宋朝带来了丰厚的财富。为此,宋代统治者们更是重视航海贸易。宋朝在杭州、明州、泉州以及密州的板桥镇(今山东胶县境)、秀州的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一带)等地,均设置了市舶司或市舶务,管理航海贸易船只。
宋辽之间的贸易,也空前发展。澶渊之盟后,宋朝开设广信军、雄州、安肃军、霸州四个榷场,契丹在振武军、朔州和新城等地设立榷场,宋朝的陶瓷、茶叶、香料等物资运到了榷场里,与辽国人进行贸易。
总之,澶渊之盟建立后的太平局面,给辽宋两国带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宋朝这一时期的发展,超越了以往任何朝代。各行各业里都出现了领军人物,各种发明层出不穷。
但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并没有给国家攒下多少财富。当时宋朝存在着冗官、冗军、冗费的巨大弊病,国家的收入基本上都花在了这些上面。因此宋朝要实行庆历新政,要实行王安石变法。可这些为了改变“三冗”问题的举措,并没有得到顺利施行。王安石变法,在地方上试验时,收效明显。但推广到全国时,遇到了强大的阻力。那些贵族想着办法钻政策的空子,加上朋党相争,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
到了宋徽宗时代,皇帝个人的喜好也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几代皇帝苦苦经营的家业,在宋徽宗这个沉迷艺术的人手里,逐渐变成了花石纲和各种奇珍异兽。人民的负担越发沉重,以至于农民起义不断,最有影响力的是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随即,金国崛起,战争又开始蔓延,宋朝的经济发展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