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党相争初见端倪(1 / 1)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十九日,宋真宗率领文武大臣回到了汴京。

前方战事已结束,宋朝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没有了战事,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来临了。

宋真宗调回了当初被寇准支到大名府的王钦若,这为寇准的罢相埋下了隐患。

寇准回来后,就有了几分膨胀的意思。澶渊之盟,一定程度上讲,是寇准一手促成的,没有寇准,也就没有澶渊之盟。宋真宗也说,澶渊之盟,寇准为头功。

此时的寇准,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据说当时散朝后,宋真宗都要亲眼目送寇准离开后,才会回到休息的地方。加上寇准本人霸道执拗,让那些与他不睦之人对他更加嫉恨。他们隐藏在暗处,等待扳倒寇准的时机。

以王钦若为代表的“扳寇派”,开始在私底下搜罗寇准的罪证,企图将寇准赶出朝廷。寇准与王钦若之间的斗争,可以看作宋朝朋党的“雏形”。等到寇准与丁谓之间展开斗争时,朝中的宰辅形成了两个阵营,宋朝的朋党也就正式形成了。

这里先叙述寇准与王钦若等人的斗争。

此时尽管寇准专权,但王钦若选择了忍让,因为首相是毕士安。

在寇准刚担任宰相时,被申宗古状告,当时就是毕士安处理的这件事。但毕士安为了班子成员的团结,没有将申宗古交代的幕后之人报告给宋真宗。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一定是王钦若。他在申宗古状告寇准一案中,领教过毕士安的手段。虽然当初申宗古状告寇准谋反一案,最终不了了之,但毕士安一定掌握了一些证据,只是为了朝廷的和谐,他选择了息事宁人而已。

有毕士安在,王钦若等人自然不敢轻举妄动,胡作非为。

但这时候的寇准,因为澶渊之盟的功劳,越发膨胀了。寇准与王钦若本来就不睦,只是同朝为官,不得不经常见面,或者交流国家大事。当时,王钦若是参知政事(副宰相),次相与副宰相之间如果关系处不好,中书门下省的工作就没办法开展了。

但寇准与王饮若的矛盾并没有白热化。王钦若忌惮毕士安,选择了辞职。王钦若认为,既然和寇准没办法在一起工作,他还不如离开中书门下省,到别的部门任职。王钦若便向宋真宗递交了辞呈,但是宋真宗很喜欢王钦若,虽然这个人习惯钻营,但也非常有本事,他做的很多事情,非常符合宋真宗的胃口。

这样的话,宋真宗便不肯让王钦若远离自己。可是寇准是次相,大权在握,加之澶渊之盟的影响,宋真宗自然不会罢免了寇准。这时候,王钦若只能吃点儿亏,退出中书门下省,把权力交给寇准。

王钦若虽然辞职了,但宋真宗并没有将他贬出朝廷,而是让他继续在朝为官。不过王钦若本身是副宰相,即使退出中书门下,朝廷也得给他一个与参知政事差不多级别的职位。可是朝廷所有副宰相级别的官职都没有空缺,这也就意味着,宋真宗没办法给王钦若一个具体的官。

想来想去,宋真宗心生一计,给王钦若现找了一个官职。这个官,以前没有,是宋真宗重新加封的。宋真宗封王钦若为资政殿大学士,这是一个临时设置的官职,没有具体的工作。所谓资政殿大学士,不过是个虚职,像寄禄官一样,只领俸禄,不做具体工作。(1)

但即使这样,寇准还是一心想将王钦若赶出朝廷,让他远离宋真宗,如此,就能给国家省一些麻烦。寇准对王钦若的认识,似乎抱有个人的成见。但不久之后,王钦若怂恿宋真宗封禅泰山,便可以看得出寇准有识人之明,他看到了王钦若奸佞的一面。这个人若长期留在皇帝身边,自然会怂恿皇帝干出一些出格之事。

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将王钦若赶出中央,贬到最遥远的地方任职,不让他回到朝廷。

可寇准想尽了办法排挤王钦若,宋真宗就是不想将王钦若外放,寇准也只能作罢。

但是,只要寇准在朝,就不允许王钦若有过分的行为。然而,王钦若似乎对寇准也早有防备,他能在强势的寇准手底下得到宋真宗的重新任职,便足以说明此人不简单。

寇准排挤王钦若没有成功,但寇准与王钦若之间的斗争却刚刚开始。不久之后,寇准便对王钦若进行了打压。

这种打压,是在班位(2)上做了文章。当时,宋真宗给王钦若任命的资政殿大学士虽然没有具体工作,但本身就是副宰相一级的人,应该站在副宰相一排,但是,寇准在排设班位时,将资政殿大学士的班位排在了翰林学士后面。

上朝的时候,王钦若按照寇准的班位排列,站在了翰林学士后面。朝中大臣也都在议论着这件事。寇准似乎就是要用这种手段,打压王钦若。

可是这种事,增加了王钦若对寇准的仇视。王钦若在等待着报复的时机。

不久,这个时机,便到来了。

当时,首相毕士安一直小病不断,便向宋真宗请辞,表示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担任宰相要职,请求将这个重要的岗位腾出来给寇准。毕竟寇准年轻,正值干事业的年纪。

但是,宋真宗不答应。毕士安首相的位置不能动,哪怕不工作,就那样闲待着,偶尔去中书省转一圈也可以。

如此,毕士安只能继续担任首相。不过,毕士安已经将更多的工作担子压在了寇准身上。对于寇准这个人,他还是比较理解的。当然,这段时间以来,寇准的确有些膨胀,但寇准是个大忠之人。仅这一点,在宋朝的官僚机构里就少有人能及。

毕士安的妥协,让寇准变得更加专横跋扈。毕士安虽然是首相,但身体不好,没有那么多精力,中书门下的工作,寇准就一肩挑了。

寇准在中书省大力实施符合自己意志和意愿的各项改革,各个行业都受到寇准强硬行政手段的影响。

尤其在干部提拔任用方面,寇准一改以往按照一定规章制度选官的标准,突破常理,起用了有一大批年轻有能力的干部,补充到队伍里。而对那些善于钻营之人,寇准则采取了打压或者不重用的方式。(3)这些在仕途上遭受打击的人,便和王钦若结党营私,全力搜集寇准违反相关制度的罪证。

寇准的仕途险象环生。毕士安将威胁寇准的因素都不动声色地消灭在了萌芽状态,给寇准推动国家高速运转创造了一定的环境。

这一时期,应该是寇准为相以来最为辉煌之时,完全可以与规劝宋真宗亲征相媲美。然而,就在寇准和毕士安两人相互扶持、共同为北宋的发展再添薪火时,一个巨大的事件扰乱了他们的这种完美合作。

毕士安病了,而且一病不起。

宋真宗登基以来的这位第二任宰相,竟然在干了一年多后就撒手人寰。(4)这件事,让还沉浸在澶渊之盟带来的喜悦中的宋真宗备受打击。

宋真宗在毕士安灵堂前恸哭,让当时参与吊唁的人无不动容。(5)寇准也悲伤万分。尽管他知道毕士安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可当毕士安去世,寇准依然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他和毕士安搭班子一年多,两人相处颇为融洽。寇准性格上的强势,让很多人都不愿意与他为伍,可偏偏这个毕士安,用自己的包容和仁德,接受了寇准的一切,并和寇准一起力劝宋真宗亲征,最终建立了澶渊之盟。宋真宗就曾夸赞过毕士安,说毕士安有古人遗风,如今遽然去世委实可惜。(6)

若毕士安当时强烈反对宋真宗亲征,即使寇准再怎么力排众议,宋真宗可能都不会去亲征。毕士安成了寇准为相时最为贴心的老大哥,也最支持寇准。

毕士安去世后,寇准感觉失去了靠山。他和宋真宗一样,需要毕士安这样的人在幕后默默为自己排除一切困扰。

可宋朝还会有毕士安吗?

寇准因此成了名正言顺的一肩挑宰相。当然,这时候,还有个参知政事王旦,辅佐寇准干着中书门下的工作。

但随着毕士安的去世,寇准的那些死对头开始冒出头来,准备对寇准下手了。

为首之人,便是王钦若。他规劝宋真宗南迁金陵,与寇准结下了梁子,以后在朝廷中又备受寇准的打压。毕士安在世时,他不敢轻举妄动;如今毕士安已经去世,再没有人可以阻止王钦若复仇了。

于是,一场扳倒寇准的计划在秘密制订着。王钦若拉拢了寇准的所有政敌,为扳倒寇准做准备。

此时宋真宗尽管不喜欢寇准这个人,但对寇准还是很敬重。每次散朝之后,宋真宗都要目送寇准离开。(7)寇准做的许多事情,宋真宗也都不再过问。

王钦若觉得,要想扳倒寇准,首先要破坏寇准在宋真宗心目中的形象。

那么,在宋真宗心中,寇准做过的哪件事情,最让宋真宗满意?

毫无疑问,是寇准力排众议,规劝宋真宗亲征这件事,王钦若也只有在这件事上做文章,才会让寇准在宋真宗心中的形象大跌。

于是,有一天散朝之后,等宋真宗目送寇准离开,王钦若却并未急着回家。等到众人都散去之后,王钦若对宋真宗说,官家如此敬重寇准,真的是因为寇准对大宋社稷有不世之功吗?(8)

宋真宗突然被王钦若的话问住了,他不知王钦若何意,便对王钦若说,是啊,寇爱卿对江山社稷有大功劳。

王钦若说,要说寇准这一生对国家的贡献,无外乎澶渊之盟。可是澶渊之盟真是功绩吗?宋真宗顿时哑然了。一直以来,在所有人心中,澶渊之盟都是大功业,王钦若却对此提出了质疑,这让宋真宗一时反应不过来。王钦若继续对宋真宗说,官家您不以澶渊之盟为耻,反以为是寇准对社稷的贡献,为什么呢?(9)

听王钦若这么一说,宋真宗登时愣在了原地。这位在深宫大院长大的皇帝,一向仁义宽厚,从谏如流,善于听从士大夫们的意见。如果换成赵匡胤或者赵光义,听王钦若这样问,首先会对其进行处罚,让其知道如何对皇帝进言。然而,此时王钦若面对的是宋真宗。

宋真宗问王钦若为何如此评价澶渊之盟,王钦若便搬出了“城下之盟”(10)的典故。宋真宗自幼饱读诗书,对城下之盟的典故非常熟悉,听王钦若将澶渊之盟说成城下之盟,脸上便有些不好看了。

王钦若已经看到宋真宗不悦的表情,不但不住口,还继续对宋真宗说,《春秋》里面,城下之盟就被认为是一种耻辱的盟约。而澶渊协议,不就是辽军兵临城下,我们签订的城下之盟吗?官家您以万乘之尊签订了城下之盟,这该是多么大的耻辱呢?(11)

听了王钦若的话,宋真宗脸上阴云密布。(12)

见此情景,王钦若觉得还没有激起宋真宗的愤怒,应该在宋真宗心头上再燃起一把火,这样报复寇准的目的才会达到。否则,只说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只能表明当时宋真宗力主议和是决策失误。

这种循序渐进的手段,非常人所能有。

宋真宗不说话,等着王钦若继续说下去。于是,王钦若对宋真宗继续说,我不知道官家您听没听说过赌博?宋真宗一脸疑问。王钦若说,那些赌博的人,往往在钱快输完的时候,会将剩下的赌注全都压在赌桌上,想一次性把输掉的钱都赢回来,此举谓之孤注一掷。当时辽攻宋正酣之际,寇准不想着怎样保护您,却想着让您到前线去亲征,好在这次我们胜利了,可若是失败了,该怎么办?寇准力劝您去亲征,不也正是孤注一掷吗?(13)

听了王钦若的分析,宋真宗脸上更难看了。王钦若的话一点儿都不假,寇准将他作为赌注,押在了辽宋战争的这个赌局上。若辽国执意不议和,坚持南下,那么他不就成了牺牲品吗?一想到这里,宋真宗便觉得后背阴风飕飕。

世人只看到澶渊之盟的表面,却没有想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听王钦若说完,宋真宗对寇准的敬重之意一下子**然无存。寇准这是拿皇帝的性命做赌注,为宋朝赢取机会。当时,寇准还建议宋朝不要与辽国讲和,而是一鼓作气消灭辽军。万幸宋真宗没有听从寇准的话,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但即使这样,寇准也是宋朝的功臣,不管之前他抱以何种心态敦促宋真宗北上亲征,但最终宋辽两国迎来了和平的局面。就这个目的而言,宋朝已经达到了。不过,从这时候起,宋真宗便与寇准产生了某种隔阂,不再对寇准心存敬意。

王钦若等人利用这个机会,不断给宋真宗灌输一些诸如寇准专权独大、任人唯亲等印象,宋真宗便对寇准越来越不待见了。

一年后,也就是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准被罢相。(14)

至此,寇准与那些朝中大臣的斗争就此告一段落。

宋真宗虽然喜欢王钦若,但对王钦若这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还是非常了解的。寇准被罢相后,两个宰相的位置便空了出来,不过宋真宗并没有选择王钦若,而是顺势起用了王旦为相。从此,王旦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首相生涯。从景德三年至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这六年间,王旦一个人担任宰相。也正是因为宋真宗的信任,王旦不断向宋真宗提起寇准这个人。宋真宗在祭祀封禅之时,首先将寇准调到了天雄军任职。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祭祀汾阴,王旦作为这次祭祀的主要负责人,只能硬着头皮前往,主持相关事宜。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寇准再一次被提拔起来。不过,此时宋真宗并没有及时将寇准调回中央,而是让他担任贝、德、博、洺、滨、棣巡检捉贼公事。(15)但这到底是个什么官,一时还说不清,因为笔者遍查宋史,都没有发现这么个奇怪的岗位,不过却注意到在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时候有一个类似的职位,当时朝廷任命雷有终为巡检捉贼转运公事(16)。

此时的寇准,已经没有了昔日的不可一世,毕竟官职低微,不能左右政局,即使对祭祀封禅之事有看法,也只能忍着。后来,寇准还是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宋真宗到亳州时,寇准还做了东京留守。不久,宋真宗又将寇准提拔为枢密使、同平章事(17),也就是次相。

但这时候,寇准再一次遭遇了贬谪的命运。当时,宋朝又到了给辽国缴纳岁币之时,马上要交割,但朝廷一时半刻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便动员朝中大臣捐赠。那些大臣也都积极回应朝廷的号召,纷纷捐款。大家捐助的款项都不少,唯独寇准只捐助了五万钱,这件事便被募集捐款的人上报给了宋真宗。宋真宗听到这事后,很不高兴,觉得寇准作为朝廷大官不应该捐这么少。当时,王旦还替寇准辩护。不过宋真宗对寇准的意见,似乎已经成了某种成见。此时的寇准,虽然还挂着一个“同平章事”的职称,但很快被贬出朝廷,到地方任职去了。

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宋真宗起用王钦若为次相,王旦与王钦若之间有过一段时间的共事。不过,王旦和毕士安一样,是一位非常仁德的宰相。他在位十二年,竭尽全力,为朝廷网罗人才,深得朝中大臣的喜爱和信任。许多需要宋真宗亲手处理的政事,都由王旦去完成。后来的王钦若在担任了宰相后对人说,正是因为王旦的存在,才让他的宰相职位被延迟多年。(18)

王旦一生最为遗憾的是,纵容了宋真宗东封西祀。最终,王旦去世时,对他的儿子交代,他一生都兢兢业业,为大宋尽心竭力,唯独纵容皇帝东封西祀,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心,王旦让儿子在他死后,给他削发,穿缁衣(僧侣的衣服),按照僧道的方式入殓下葬。(19)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王旦去世,王钦若继续为相。王旦在弥留之际,向宋真宗表达了调寇准回朝继续担任宰相的推荐之意。宋真宗虽然很尊重王旦的意见,但对寇准还是心存顾虑。所以,王旦去世后一段时间内,宋真宗并没有急着召回寇准。

王钦若作为宋真宗的宠臣,开始了短时间一肩挑两个宰相职位的政治生涯。

这时候,宋真宗已经有些糊涂,整天沉迷于祭祀封禅之事中不能自拔,王旦已去世,没有人能够阻挡王钦若和丁谓两人怂恿宋真宗搞这些劳民伤财之事。

此前,王旦请求宋真宗调回寇准,其实也是为了有效阻止丁谓和王钦若两人继续鼓动宋真宗的行为。但有王钦若在,宋真宗就不可能及时将寇准调回中央。当年费了那么大劲,才将寇准赶出中央,若再将寇准调回,那么王钦若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王钦若不会让宋真宗将寇准调回中央。

整个宋朝,在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操纵下,开始走下坡路。“咸平之治”创下的一点儿基业,正在被宋真宗和他的这些宠臣挥霍。

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担任三司使的丁谓瞅准了宰相的位置。但是,按照当时丁谓的资历,是没有资格担任宰相一职的。所以,这时候,已经是参知政事的丁谓,为了上位,将王钦若极力打压排挤的寇准迎回了京城。此举,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丁谓的计谋。

当时,寇准的一个门生就建议寇准装病,不要去中央任职,不然又会陷入权力的斗争中。然而,此时的寇准已经五十八岁,进入了老年人行列,早已不是澶渊之盟时期的寇准,对于门生强烈的劝谏,他没有听进去。

在丁谓等人的建议下,宋真宗再次起用寇准为宰相。或许,宋真宗想起了王旦的遗言,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寇准接受了丁谓的邀请,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央任职。

寇准再度成为首相。如此,王钦若的日子便不好过了。他和寇准两个人,早就成了政敌。此时,寇准再回朝廷,岂能善罢甘休?

史籍资料中,没有找到王钦若与寇准的这次较量。但总归,寇准回到朝廷担任首相后,王钦若便出任杭州了。当时宋真宗在丁谓等人的合力怂恿之下,对重新起用寇准还是做了权衡。最终,宋真宗决定起用寇准。但起用寇准,该置王钦若于何处?这两个人自然是不能在同一个地方任职的,否则相互攻击,势必会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宋真宗将王钦若派到杭州任职。王钦若临走时,宋真宗还作了一首诗,名为《赐王钦若除太子太保判杭州十韵》:

早自外朝登近侍,克符昌运振嘉名。

一参黄阁推良画,再陟鸿枢显至荣。

该博古今堂献纳,勤劳夙夜每专精。

石渠撰述多文备,日观封崇大礼成。

宰府调元心匪懈,真宫兼职望弥清。

龙楼进秩恩尤异,熊轼为藩任不轻。

二浙奥区期惠化,三吴佳致悦高情。

重重山水舟中见,处处壶浆陌上迎。

既肃迩遐安外域,更分宵旰抚黎氓。

予衷侧席方毗倚,伫有甘棠播颂声。(20)

此事竟然成为美谈,在官员之间广为流传。

王钦若走了,丁谓以为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期,可是他失算了。以寇准的性格,岂是他能拉拢的?丁谓意图将寇准拉为同党的计划失败了。尽管此时的寇准已步入老年,但有些性格一辈子也改变不了。

果然,丁谓与寇准的矛盾产生了。丁谓从以将寇准引入朝廷为荣,变成了以寇准为死敌。这一时期,王钦若虽然被调出中央,丁谓却成了朝中的第二个王钦若。

此时的首相是寇准,次相是丁谓。他们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因为一件小事而开始。

有一次,朝中的一些大臣在一起聚会,宴会上大家玩得很尽兴。但饭局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寇准因为年纪稍大,不免有些邋遢。他吃完饭时,胡子上沾满了菜汁。这一幕,恰巧被次相丁谓看见了。于是,丁谓便上去试图给寇准擦掉胡子上的菜汁。(21)但丁谓这一举动,遭到了寇准的强烈批判。寇准认为丁谓此举是溜须拍马的行为。丁谓作为堂堂次相,在大庭广众之下竟然给首相溜须,实在是不该。(22)

丁谓被寇准这么一说,登时愣在了原地。或许在丁谓的意识里,此举的确有向寇准示好之意;又或许,这只是丁谓为了顾全寇准的面子做的一点儿小事。但不管怎样,这件事在寇准这里受到了强烈的反弹。

而丁谓也对此事非常恼火。丁谓与寇准的嫌隙,就此产生。(23)

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这一点,丁谓早该想到。寇准既然与王钦若无法共事,与他肯定也无法共事。寇准是个疾恶如仇的人,这些年来,丁谓的种种弊病,寇准都了如指掌。只是接二连三地被贬,让寇准无力阻止罢了。

而此时,寇准再度成为首相,大权在握,自然不会将丁谓放在眼里。丁谓与寇准的争斗,不断升级。

可此时能够稳住大局的王旦已经去世了。枢密院和中书门下两个重要部门里,最有威望的人是向敏中,但向敏中在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的春天也去世了。

朝廷剩下的人里,没有人能够阻止寇准与丁谓的斗争。这些斗争刚开始时,还是政见不同的分歧,最终演变成了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让宋朝的朋党初见端倪。宋朝朋党之间的争论,与唐代的朋党还不一样。时代赋予他们了新的内涵,以南北为界,形成了两派势力。

这一时期,寇准公开以北人自居,排斥南人,肆无忌惮。这是北方士子与南方士大夫之间的较量,以后,宋朝所谓朋党之争,其实正是南北方士大夫之间的斗争。

宋朝朋党斗争的白热化时期,是在王安石变法时。范仲淹庆历变法时,矛盾已经升级。到了王安石变法时,整个宋朝的朝廷官员已经形成了两派:以王安石为首的一派,和司马光为首的另一派。尽管有苏轼这样本来保持中立的人,最终也深陷朋党之争的旋涡,多次被贬。

这两派当中,一派坚持改革,另一派极力阻止改革。即使宋神宗有改革的雄心,但也难以抵挡这么多人反对改革。王安石变法中期,整个改革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由谁来主张改革。当时,改革派的核心人物以王安石、吕惠卿、章惇、曾布为代表,这些人大都是南方人。而反对派的司马光、文彦博、吕诲等人则都是北方人。太祖皇帝曾经立下过一条规矩:少用南方人。

所以,这也是整个争论的焦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南北党争,似乎成了这次变法失败的导火索。

此处,我们只说寇准与丁谓之争。因为此时已经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的斗争,而是一批人都加入了这次斗争之中。

当时,朝廷的宰执团队分裂为两派:以首相寇准为首的一派,参与者有参知政事李迪、枢密副使周起、签枢密院事曹玮、翰林学士杨亿等人;以丁谓为首的另一派,参与者有枢密使曹利用、枢密副使任中正、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人。丁谓因为“胡子汤汁事件”,与寇准成了死敌,而曹利用在澶渊之盟后也多次受到寇准的打压,与寇准是政敌。其他几人,都与寇准有不同程度的纠葛。

这里面,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刘娥。本书第一章便已经提及刘娥的事迹。

刘娥,在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被宋真宗封为皇后。当时封皇后之举,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但宋真宗执意要册立刘娥为皇后,翰林学士杨亿愤怒之余,竟然拒绝为刘娥撰写册封诏书,宋真宗不得不另找他人撰写。(24)

此后,刘娥成为皇后,并逐渐表现出政治手腕的成熟。将刘娥比作宋朝的“萧绰(萧太后)”,一点儿也不为过。

在幽深的宋朝后宫中,刘娥处理好了所有事宜,并不断地参与国家政治的管理。这些举动,遭到了当时士大夫的强烈反对。自古以来,后宫不得干政。可刘娥竟然能插手处理国家大事,只因为这是宋真宗许可的。

宋真宗的后半生,整天沉迷于求神拜佛,对国家大事早已不上心了。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便有善观天象的人说,太白昼见。观天象的人声称,女主昌。(25)

这种预言,果然应验。因为宋真宗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已经无力亲政。这时候的刘娥,便逐渐把持了朝政。宋真宗害怕刘娥把持朝政后,变成第二个武则天,深感不安。(26)

于是,宋真宗便决定采取防御措施。没想到,这种防御措施最终引发了一场大的党争,卷入这场政争的,有皇帝、皇后、内侍、宰相、皇储等人。

宋真宗欲让“太子监国”。他把这事告诉了近臣周怀政,希望听听他的意见。周怀政又将此事透露给了寇准。

宰相寇准听说此事,大为震惊。他早就对刘娥不满了,只是鉴于宋真宗一味地袒护,他无计可施。此刻的宋真宗尽管老眼昏花、胡言乱语,但神志还算清醒,对刘娥干政有所提防。

寇准雷厉风行的性格,注定了他不会置此事于不顾。随即,寇准便进宫面见宋真宗。可此时的宋真宗多有不适,刘娥又在宋真宗身边,寇准只能找机会,与宋真宗商议“太子监国”之事。宋真宗知道事情重大,只要寇准进宫面圣,他必将刘娥支走。所以,整个密谋“太子监国”之事,做得还是颇为隐秘。

与宋真宗商议相关事宜后,寇准准备罢掉刘娥,还政给赵氏,于是,寇准找到了杨亿,让杨亿起草相关“太子监国”诏书。杨亿便根据寇准的交代,去草拟诏书了。(27)

但不久,寇准合力杨亿、周怀政等人怂恿宋真宗推行太子监国之事却败露了。据说原因是寇准喝醉了酒,自己说出去的。(28)

各种消息满天飞,已经掌握了宋朝皇室大权的刘娥,对此事非常气恼。刘娥找到宋真宗,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信誓旦旦地表示,她不过是帮着官家打理朝政,从未有过僭越的想法。官家还是皇帝,却设立“太子监国”,非常不妥,而且此举明显让她陷入不忠不义。刘娥还说,寇准这时候要推行“太子监国”,是不是有发动政变的危险呢?

旁边的丁谓,也在不断地给寇准穿小鞋,希望宋真宗罢免寇准。

此时的宋真宗已没有了昔日的魄力,听完刘娥的叙述后,宋真宗摇摆不定的性格,再一次让他做出了错误的抉择。宋真宗以“不记与准初有成言”(29)为由,把整件事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寇准。

对此,寇准无言以对。对于宋真宗的性格,他非常了解。当年如果不是他力排众议,宋真宗亲征之事就不可能实现。

终于,在刘娥、丁谓等人不断给宋真宗施压的情况下,昏昏沉沉的宋真宗最终决定罢免寇准的宰相(30),让丁谓取而代之。

寇准虽然被罢了相,但是影响力还在。纵观此时宋朝的大臣队伍,没有人可以与寇准的资历相比。这便让刘娥、丁谓等人还是心存忌惮,寇准若要继续“密谋”,拥立太子,号召力会更大。为了彻底打压寇准,刘娥伪造了诏书,将宋真宗赐给寇准的莱国公头衔削掉,把寇准从朝廷赶了出去,随即又对寇准连续贬谪,一直将寇准贬到了道州(湖南道县)。对于这一情况,宋真宗并不知悉,周围的人鉴于刘娥的势力,也不敢告诉宋真宗此事。(31)

尽管朝廷罢免了寇准,但这场风波还未停止。因为“太子监国”之事,还没有落下帷幕,一个重要的人还没有被处理,这便是宋真宗的近臣周怀政。但既然寇准等人已相继处理了,那么周怀政的命运,肯定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周怀政自然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此时的他,不想坐以待毙,便选择了主动出击,准备发动政变,拥立太子称帝,劝宋真宗退位,废掉刘娥,诛杀丁谓,迎回寇准。(32)随即,周怀政与其弟礼宾副使周怀信悄悄召集客省使杨崇勋、内殿承制杨怀吉、(外门内合)门祗候杨怀玉等人商议政变之事,准备在本月二十五日发动政变。(33)

但就在发动政变的前夕,周怀政手下的人竟然跑去向宰相丁谓告密。丁谓火速联系曹利用等人,向皇后刘娥汇报。

当夜,刘娥便对周怀政这些人进行了逮捕。对于谋反的罪名,没有人能够承受得起。不久,策划政变的周怀政一伙人,被刘娥尽数诛杀。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春,宋真宗已经陷入昏迷状态中,国家大事全部由刘娥执掌。这时候,刘娥为了巩固自己的执政权力,继续对寇准进行打压。她将寇准、周怀政、李迪等人列为同党,并将他们当年的“罪状”昭告天下。最终,寇准被贬谪至雷州(广东雷州半岛),李迪被贬至衡州(湖南衡阳)。(34)

至此,整个宋真宗时期的朋党之争落下帷幕。刘娥立赵祯为帝,是为宋仁宗,也就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她开始了垂帘听政。

不久,刘娥又将丁谓、曹利用等人都予以贬黜,整个官场的党争偃旗息鼓。随着宋仁宗日渐长大,宋朝的朋党再一次陷入白热化。届时,范仲淹、晏殊、司马光、王安石、富弼、韩琦等人都会进入这些所谓朋党的阵营中,到宋英宗和宋哲宗时,这些朋党会一直影响宋朝的政治,直至靖康之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