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还是北征(1 / 1)

自从辽军开始南下,前线的战报便如雪片一般,不断从前线飞来。

宋朝上下,及时收集情报,判断着战争发展的形势。然而,宋朝并未摸清辽国的动向,只能静观事态变化,以不变应万变。这时候,收集情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宋朝派出了更多斥候,深入宋辽边境沿线窥探虚实,并不断收集情报,上报给朝廷。朝廷再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做出必要的战略调整。

尽管宋朝此前已经对整个边境线做了详细部署,在辽军必经之路上都有重兵把守,可万一辽军不按常理出牌,宋朝还得早做打算。

事实上,辽军的确没有走寻常路。

宋真宗虽然没有亲临一线,但天天为前线的战争担忧。然而,朝廷中的那些大臣似乎对此事并不着急,都在观望事态的发展。

这时候,寇准建议宋真宗亲征。既然辽国是皇帝和萧太后亲临战场,宋真宗也应该亲征,宋朝一方不应该输了气势,只有亲征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辽军深入宋朝腹地,一定程度上讲,与辽主亲征有关。

但亲征这件事,宋真宗自始至终都是排斥的。这种冒险的活动,在他看来,在他这一生中都不应该发生。因此,对于寇准的建议,宋真宗并未采纳。(1)

不过大家心里清楚,这是宋辽战乱二十几年来少有的战役。自从雍熙北伐后,萧太后很少再亲临一线,指导战争。如今,她带着儿子前来,给外界造成了一种辽国举国南侵的表象。

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闰九月开始,整个宋朝的君臣与百姓都在牵挂着前线的战事。毕竟与辽国的这次战争,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边关上那些人的命运。

随即,前线便传来了辽攻打遂城、顺安军胜利的消息,宋真宗立即召开御前紧急会议,分析情况,商讨防御方案。

此时,朝中大臣们争论不休。大家各执一词,都想说服宋真宗。即使是几个宰相,都意见不统一。

最终,防御之策在这种争吵不休中迟迟难以敲定下来。

没过多久,从前线又传来威虏军、保州、北平寨击败辽军的消息,这让精神高度紧张的宋朝君臣长舒了一口气。

辽军最终没有攻破宋军的层层防线,只能在阳城淀屯兵,以待时机。(2)

此时,朝廷除了给前线的将领压担子,并没有更好的办法。该部署的已经全都部署完毕,需要补充的就是各司其职,管理各自的辖区,不可相互推诿扯皮。

时间从秋天过渡到了冬天。这一阶段以来,宋辽已打了几个月的仗,辽军主动发起的战斗却收效甚微。这让宋朝的高层们对辽军的战斗力产生了怀疑,也对整个北方的战争产生了担忧与期待两种复杂的感情。此时的辽军,与之前锐不可当的气势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攻打瀛州时,辽军遭受重创,给了宋真宗无比大的勇气,这也为宋真宗后来亲征奠定了基础。若辽军攻破瀛州,宋真宗还会不会亲征尚未可知。当时,宋真宗听说瀛州保住了,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放下了。瀛州是关南之地极为重要的地点,瀛州若失,关南就会陷入险境。可让宋朝上下沮丧的是,不久就听到了辽军攻打祁州取得小胜的消息。尽管祁州是个小地方,不足以屯兵作为大后方,但总归是宋朝的领土,被辽军夺取,让宋朝上下心里都很不舒服。

辽军这种毫无章法的进攻,让宋军的防守无所适从。宋朝上下,猜不透辽军意欲何为。如此悬军深入,乃兵家大忌,辽军怎可悖常理而行之?

然而,不管宋朝上下如何揣测辽军,辽军都气势汹汹。据前线的斥候说,萧挞凛率领的辽军先锋部队已经从大名府出发,围攻澶州北城。

就在辽军南下攻宋的时候,前方的战报不间断地上报到了朝廷。谁也没有想到,辽军骑兵的速度竟然如此之快。

据说,一夜之间,从前线不同地方送来了五封战报。(3)

按理,这些战报首先应该上报到枢密院,再由枢密院呈送给宋真宗。然而,这些战报却最终落到了寇准手里。

五封战报接连传来的当天晚上,寇准正和另一个值班的副宰相在喝酒下棋。

按说这样的战报到来,一刻也不能耽误,寇准应该火速进宫,面见宋真宗,报告前线的战况。但让所有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寇准并没有急着上报前线的消息,而是将战报压了下来,继续喝酒。(4)寇准还表示,此刻已至深夜,官家已经休息了,前方战事再急也不在这一晚。

从第一封战报传来,到第五封战报呈上,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寇准继续喝酒。值班副宰相看到寇准这样贻误军情,心里非常着急。他想不明白,寇准为何如此这般沉稳,要知道战争变化无常,即使本来可以打胜仗,也会因为错失良机而造成失败。

送信之人送来最后一封信时,发现桌子上的前四封信还放着,顿时焦急万分,可这信已经传到了最高部门,最高部门的负责人是否及时将信件上报给皇帝,已经超出了送信之人的控制。

看着上报的信件被寇准压下,值班副宰相坐不住了。他提示寇准,应该将信件火速上报给官家,让官家定夺。但是寇准微微一笑,对他说:喝酒!喝酒!

寇准此举让值班副宰相摸不着头脑:难道寇准已喝醉,不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但看寇准的样子,也不像喝醉了酒。

此时辽军攻打大名府,进而围攻澶州的消息,远不如一杯酒重要?但寇准对这十万火急的战报并不上心,值班副宰相只能在寇准面前来回踱步。不久,寇准便醉了,捂着五封信呼呼大睡,值班副宰相一夜难眠。

第二天早朝时,便有人将辽军大举进攻的事情上报给了朝廷。想来这是值班副宰相干的事,甚至有人将寇准故意压下信件不报的事情,告诉了宋真宗。

宋真宗听说一晚上来了五封战报,当时就震惊了。寇准却说,因为大半夜担心官家睡不好觉,所以没有将战报连夜上报。宋真宗考虑到寇准的一片好心,也就没有发火。

寇准这才将五封信拿了出来,交给宋真宗。看到战报,宋真宗肝胆俱裂,脸色惨白,无所适从。想不到辽军的进军速度竟然如此之快,简直超出常人的预料。

宋真宗向满朝文武通报了五封信的内容,廷议现场顿时陷入混乱。

所有人都震惊不已。没有人料到,辽军竟然已经到了澶州前线。自雍熙北伐之后,辽国给宋朝上下造成的印象是,辽乃虎狼之师,宋朝远不是其对手。当年太宗皇帝部署得那么周密,都被辽军击溃。(5)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宋朝臣民对辽军充满了畏惧。

看到群臣议论纷纷,寇准却扬起了嘴角,对他们暗自嘲笑。

寇准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就是要让宋真宗紧张起来,然后建议宋真宗亲征,否则宋真宗就会像上一次听到亲征的建议一样,再次置之不理。

宋真宗让群臣发表意见,到底该如何应对此事,毕竟过了澶州就是汴京。尽管辽军一路南下没有占得几座像样的城池,可辽军铁骑的速度惊人,宋朝已经处在危险中了。

大臣们的意见出现了两种:一种是放弃汴京,南迁;另一种恰恰相反,动员宋真宗御驾亲征,亲临前线。而且,支持南迁的人明显占多数。

一时间,宋真宗难以抉择,到底是南迁还是亲征。

这是一道没有其他选项的选择题,在非甲必乙的抉择中,宋真宗希望出现丙和丁,很显然不现实。

宋真宗一时难以下决定。毕竟这两种选择,不管哪一种,都将影响国家的走向。一旦选择错了,他将要承担所有由此带来的后果。一向谨慎的宋真宗想要放弃抉择,但他做不到。

此时,整个朝堂之上似乎只有寇准一人喜形于色。自从上一次被宋真宗拒绝之后,寇准就一直在寻找动员宋真宗亲征的理由。这次,连续五封战报,成了最好的催化剂。这将为他说服宋真宗亲征打下基础。

这时候,宋真宗开始询问两位宰相。

毕士安是宋真宗钦点的首相,他的意见非常重要。可让宋真宗没有料到的是,毕士安虽仁德,竟然也站在了主战派的阵营当中。毕士安的话让宋真宗多少有些失望。就连枢密使王继英,都建议他亲征。

宋真宗摇摆不定,便将目光转到了寇准身上。这时候,寇准动员宋真宗亲征的想法已经成熟,一直在等着宋真宗征求他的意见。

当宋真宗问及寇准时,寇准反问宋真宗:官家您是希望战争早点儿结束,还是晚点儿结束?

这一问,让宋真宗僵在了龙椅上。这么大规模的战争,还可以预测结束时限吗?宋真宗不明白寇准的言外之意。寇准接着说,这件事处理起来也不难,只要官家您亲临澶州,五日便可解决此事。(6)

一听寇准又让他亲临澶州,宋真宗害怕了。这时候,宋真宗便想离开,择日再议。宋真宗对寇准这个人非常了解,他如果认准的事情,八头牛都拉不回来。当年寇准为了向赵光义进言,就做过拉扯赵光义的衣服不让其离开之事。当然,寇准的话一出,便震惊了朝堂上所有人。因为没有人敢如此大胆表态,五日便可结束战争。

宋真宗有些下不了台,他对众臣说,既然此事一时半刻难以抉择,那便隔日再议。这时候,寇准竟然故技重施,又拉住了宋真宗的衣服,阻止他离开。

寇准对宋真宗说,官家您先别走,若您今天就此离去,国家大事也就完了,还是请您听听臣的意见,您再做决定。宋真宗无奈,只能继续坐下来听寇准说。(7)

寇准便陈述了皇帝亲征的好处。对宋真宗而言,他是不愿意亲征的。诚如大家所说,辽是虎狼之师,他如果深入前线,危险系数极高。寇准这仅仅是一面之词,宋真宗决定广开言论,让群臣建言献策,公议亲征之事。(8)

面对寇准的强势,没有人敢说话了。宋真宗看着大臣们,心里五味杂陈。这时候,寇准明显占了优势,而寇准身边还有毕士安和王继英两人,其他大臣敢说话吗?

这次,宋真宗采取了妥协的办法,表示愿意听从寇准的建议。不过这事还得从长计议,不能操之过急。当下,便退了朝。

正是因为看到宋真宗为难的情绪,有两个人“隐性”地站了出来。一个是王钦若,一个是陈尧叟。鉴于寇准在朝堂之上的霸道,他们不敢公开给宋真宗提供建议,不过他们已经用眼神给宋真宗传递了信息。

退朝之后,对王钦若和陈尧叟眼神心领神会的宋真宗,便将二人召到文德殿面谈,想听听他们对战局的看法。宋真宗非常清楚,在朝堂之上,王钦若、陈尧叟等人忌惮寇准强硬的态度,不敢表态,这时候他要听一听他们的想法。

王钦若是江南人,看到宋真宗犹豫不决,便建议宋真宗迁都金陵,也就是当年南唐的国都。王钦若还说,金陵有长江天堑,加上黄河天堑,辽军很难过江。依靠两道天堑,保证官家能高枕无忧。

陈尧叟是蜀人,建议宋真宗迁都到成都,因为成都历来都是天府之国,又有崇山峻岭作为天然屏障,只要宋军驻守各个要塞,不管辽军多么强大,都不会打到成都。(9)

王钦若和陈尧叟的话,在宋真宗心中激起了涟漪。这二人提出的意见正中他的下怀。对于这两个地方,宋真宗进行了充分考量,觉得江南和成都各有优势,都是非常适合南迁之地。宋真宗感慨万千,这两个人才是真正为他考虑的忠臣。

此时,宋真宗的内心已偏向南迁了。

可南迁是大事,万不能草率,要先征得文武大臣的一致同意。宋朝特殊的官僚机构,注定了皇帝不能独断专行。即使像宋太宗那么强势的皇帝,依然还是要听从士大夫的建议。

宋真宗虽然在行政手段上没有宋太宗强硬,但对宋朝这些官僚机构还是非常清楚的。犹豫不决的宋真宗,觉得还是应该再听一听寇准、毕士安、王继英等几个中央重要高官的建议。毕竟多听听意见也没什么不好,况且寇准虽然耿直强势,但也是为了赵家江山着想。于是,宋真宗火速让人把寇准等人召到御前。

传达圣谕的宦官,便去宣寇准、毕士安、王旦、王继英等人觐见。此时,寇准已经得知了皇帝面见陈尧叟和王钦若等人这件事,但装作不知道。(10)

当寇准走进皇宫时,宋真宗正在来回踱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宋真宗旁边,站着毕士安、王旦、陈尧叟、王钦若等人。

寇准和往常一样,参拜了宋真宗,拿出以往那种矜持,等待着宋真宗开口。

看到人都来齐后,宋真宗却并没有说亲征之事,而是直截了当地问众人:你们说,朕应该迁都金陵还是迁都成都?

听了皇帝的疑问,宰相和副宰相几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这话是何意。宋真宗给众人解释:有人给朕提议,让朕迁都金陵和成都,现在朕也难以下决定,不知道应该迁都金陵还是成都。

寇准洞悉了其中的奥秘。他并没有感到意外,这种做法很像宋真宗一贯的作风。正如宋真宗熟知寇准的脾性一样,寇准也熟知宋真宗的脾性。

如今,能给皇帝出主意的人无外乎陈尧叟、王钦若二人,除此谁还有能力对皇帝说这些话?

寇准对这种南逃的做法非常反感。之前廷议时,就有人说要南撤,放弃整个北方大片土地,寇准据理力争,坚称“祖宗之地,寸土不可与人”。最终,廷议也没有拿出具体意见。

可这两位江南官员,竟然在背后动员宋真宗南迁。寇准用眼睛扫视了他们一遍,非常痛心地对宋真宗说:这是谁出的主意?给官家出这样主意的人,就应该拉出去砍头。(11)

宋真宗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中。他当然不会杀王钦若和陈尧叟,但寇准的强势态度,让他很不舒服。寇准的话,也无疑得罪了王、陈二人,以后他们与寇准处处作对,联合寇准的政敌,对寇准进行陷害与打击,最终导致寇准被罢相。

宋真宗没有料到寇准会如此看待南迁之事。但寇准的话并未说完,此刻,考虑再三的寇准接着对宋真宗说:官家您英明神武,朝廷将臣也都相处和谐,您若亲征,辽国肯定会退兵。可如果您南迁,那么黄河以北的大片河山就会落入辽国之手,到时候天下将重新出现南北分治的局面,这难道就是您想看到的吗?这对于大宋的江山稳固而言,可是致命打击,想当年太祖太宗……

寇准又搬出了宋真宗的先人。(12)

这时候,寇准、宋真宗、陈尧叟、王钦若四个人的心里各有各的想法。看着眼前的寇准、毕士安、王旦、王钦若、陈尧叟等人,宋真宗不知何去何从。

宋真宗也明白寇准的意思,但寇准的这番话已经是老生常谈,听的次数多了,宋真宗也就腻烦了。对于腻烦了的事情,宋真宗自然不愿意再去理会。

宋真宗明知道南迁可能引发国家动**,可寇准的警示完全无法引起宋真宗的警觉。此时的宋真宗,心里是紧张的,比起隔江而治,在边境督战更加凶险,说不定还会命丧黄泉。

这种情况下,宋真宗觉得划江而治也不一定不好。当然,眼下宋辽两军虽然摩擦不断,但还没有到紧急万分的时刻。

不久,前线又传来消息。这个消息,让举棋不定的宋真宗再次陷入了艰难的抉择中。消息称,辽军已经过了瀛州,直逼贝、魏二州。(13)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让宋真宗惊慌失措。毕竟贝、魏二州,已然到了黄河边上。

宋真宗赶紧召集群臣商议,再不商议,辽军过了黄河,汴京就被围了。还是之前的两种意见:南迁和亲征。这两种意见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论证,宋真宗还是没有办法决定采用哪一种。

这时候的宋真宗更倾向于南迁。这是非常保险的做法,即使辽军攻破大名,甚至攻破澶州,只要自己到了江南或者成都,辽军依然对他无可奈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但是,宋真宗这就决定南迁了吗?很显然不是,因为朝堂之上还有主战的一派。

此时的寇准,为了促成宋真宗亲征,已经想尽了办法。他迫不及待地继续说,官家这次若能亲征,大名府自是亲征的最佳地方。毕竟大名府距离前线最近,鼓舞士气,就应该到大名府去。

寇准还分析了大名府当前面对的不利局势:辽军此番南下,大名府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市镇,一旦被辽军攻破,那么整个黄河以北就只剩下澶州了。无论如何,亲临大名府,已是当务之急。

陈尧叟和王钦若等人鉴于寇准这样霸权专横,也不好再动员宋真宗南迁,只能闭嘴。

这时候,宋真宗把目光转到了毕士安身上,想听听他的意见。相较于寇准而言,毕士安是自己人,当时宋真宗任命毕士安和寇准同时为相的时候,就是考虑到他们两人一个老成持重,一个大胆勇敢。所以,让他们为宰相,互为补充,最合适不过。

毕士安虽然赞成宋真宗亲征,可并未像寇准那样激进。毕士安建议宋真宗亲征到澶州便可以了。(14)大名府充满了未知因素,不宜前往。此时,寇准眼巴巴地看着王继英,希望王继英可以站到自己这一边,但王继英却站到了毕士安一边。

听到朝中双宰相都建议亲征,其他大臣也只能随声附和。寇准此番据理力争,已然产生了效果。

看到宋真宗并没有表态,眼神阴郁,寇准选择了折中的态度,便退让一步说,亲征这件事,肯定要执行,如果官家您不想去大名府,那您就到达澶州吧。

既然两位宰相都支持亲征,宋真宗还真没法再准备南迁了。大臣尚且不惧死,皇帝难道要如此胆小如鼠吗?

然而,亲征对宋真宗而言,还是有畏难情绪的事情。

这些年来与辽军对打的过程中,宋军损失惨重。二十多年来,宋朝很少能打胜仗。所以,每次防御之策制定时,朝廷都只让边境守将驻守在宋境内,辽军若不主动来攻打,宋朝守将是不能去招惹辽人的。

再说,每次战火一起,粮草辎重就得跟上。尤其是咸平年间,宋辽几乎年年都有战争,而宋朝应付一场规模不算太大的战争,都要消耗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与辽国这些年的战争,宋朝的国库已经有了空虚之感。且辽宋之间,宋军就一定比辽军更胜一筹吗?

这在宋真宗看来未必。这一点儿也不难理解,宋真宗是个务实的人,自小在宫廷深苑里长大,没有见过战争,更没有主持过战争,他不像伯父赵匡胤可以自己打下江山,更没有父亲赵光义的勇气,能够亲征契丹。

就宋辽之间的战争而言,宋真宗自己不敢妄下定论,他也害怕战争的残酷。赵光义的箭伤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负担,如果不是赵光义亲征辽国,也不至于中箭,指不定此时还是皇帝。然而,这些一切,都没办法假设。

宋真宗越来越不敢想象。此时宋真宗内心是纠结的,他想和,可没有更多的干部基础,很大一部分人都坚持他御驾亲征。只有这两个南方的臣子,给他提出了南迁的建议,却势单力薄,无法与其他大臣的意见抗衡。

最终,宋真宗决定亲征澶州。此时,辽军攻打大名府的消息,传到了宋朝内部。当下,宋真宗就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还是寇准充当了主角。寇准觉得,这次辽军攻打大名府,必然动用了所有兵力。尽管大名府的天雄军锐不可当,可还得做最坏的打算。寇准建议:必须给大名府派出一位宰相级别的人压阵,方能保住大名府。

宋真宗以为寇准要亲临前线,指挥大名府的战斗,那样自己怎么亲征?但寇准所说宰相级别之人,也包括参知政事之内的副宰相。

那么,参知政事都有谁呢?王钦若和王旦。

宋真宗似乎明白了寇准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在王旦和王钦若二人当中,选一人去镇守大名。

此时的寇准心里已然有了人选。他看中的人,是王钦若。于是,寇准对宋真宗说,王钦若做事素来干净利落,颇有能臣风范,不如将王钦若派到大名府去压阵。

宋真宗看了看王钦若,似乎在问王钦若:你的意思呢?王钦若因为建议宋真宗移驾江南,被寇准定性为该杀之人。此刻,他依然没有任何为自己争辩的理由。王钦若似乎也很明白,寇准提议将他调到大名府,让他去压阵,自然是想将他从宋真宗身边支走。(15)

看透了寇准的目的,王钦若便主动申请去大名府压阵。宋真宗很欣慰,既然王钦若愿意去,那就让他去。王钦若拜谢了宋真宗,便准备去大名府任职。但是,王钦若内心对寇准的仇恨越发潜滋暗长。这种仇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在王钦若心中生根发芽。

其实,寇准之所以这么急不可耐地将王钦若支走,依然是担心在亲征路上王钦若再次怂恿宋真宗南迁,到时将会带来诸多麻烦,这不是寇准愿意看到的。因此,这次寇准是故意设计将王钦若调离朝廷。

如此,一切亲征事宜算是处置妥当了。然而,此时首相毕士安却病了,且病得不轻。尽管如此,毕士安依然希望跟着宋真宗去亲征。但宋真宗鉴于毕士安身体不便,便将他留在汴京,一方面可以让毕士安好生休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及时处理汴京相关事宜。

此时还发生了一件小事,当时,有懂天象的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天象:太白昼见,流星出上台北贯斗魁。对于这个天象,洞悉其中奥妙的人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宋朝这次出兵会不利,其二是会有大臣得重病。(16)然而,宋朝已筹备多时的亲征,此时不能因为一个天象就此作罢。

最终,毕士安将天象之事揽在了自己身上。毕士安表示,如果真要有大臣病重,那就是他吧。反正他已经病重了很久,也不在乎。只要能为朝廷承担天象预兆的后果,自己万死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