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有个闰九月。
此时已是深秋,天气逐渐变凉,青草开始泛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军开始了南侵的步伐。
为了这一刻,辽国已经筹备了一年多,上上下下备受时间煎熬,如今终于要付诸行动了,精神却反而格外紧张。
可以想象,辽这次以举国之兵南下,必然抱了胜败在此一役的决心,不成功便会继续留下隐患。辽宋关系已然影响到两个国家的发展。
但是,南下虽然既定,辽国却并没有迅速付诸行动,他们似乎在等待着时机。毕竟这次南下和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此前,辽宋有过多次战役,各有胜败。可这么大规模的战役,是二十五年来第一次。
闰九月初,萧太后和辽圣宗主持了盛大的祭祀仪式,邀请全族最有威望的人参加。当然,那些大将也都在参与者之列——这次南下,他们是主角。
祭祀的这一天,天气很好。
供桌上摆满了祭祀之物,青牛、白马(14)放在供桌最中央,后面是契丹各位君主的灵位,旁边还有些草原上少有的果蔬之类。一只硕大的香炉,赫然立在最前面,三支香散发出的缕缕轻烟,随风飘散。
百官衣衫整齐,庄严肃穆。萧太后亲自主持这场祭祀,整个祭祀过程显得格外隆重。
萧太后虔诚地给祖先牌位上香祭拜,然后轮到辽圣宗率领百官祭拜。
祭拜完天地、祖宗,穿着怪异的萨满便在众人面前跳起了大神。萨满嘴里念念有词,念着别人听不懂的话语。辽圣宗和萧太后等着萨满探听天意,占卜卦象。这种依靠迎接天神的制度,一直在辽国延续着。
一场庄严的祭祀过后,萨满向辽圣宗和萧太后传递了天神的意思:这次辽军南下,是天神向契丹人发出的讯号,是恢复契丹人的威望之时。萨满还信誓旦旦地表示,有天神的保佑,辽军一定会凯旋。
等这一切做完后,萨满将辽军出发之日选在了闰九月十二。
这是天神给契丹钦定的日子。萧太后和辽圣宗再一次拜谢天神,也拜谢辽国列祖列宗,希望他们保佑辽国这次取得成功。
随即,萧太后命所有辽军在幽州驻扎,准备攻宋。辽圣宗命弟弟楚王耶律隆祐(15)留守京师(16)。如此,整个部署已经妥当。
闰九月初八,在幽州城里,萧太后再次组织了一场小规模的祷告仪式。她让辽圣宗向上天表明自己的态度,也表明辽这次举国南下的决心。毕竟此行意义非凡,这次辽动用了全国之力去攻打宋朝,不敢有丝毫马虎,辽国也失败不起。
萧太后和辽圣宗在三军将士之前训话,给所有人统一思想。这一场面显得尤为宏大,士兵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至此,萧太后和辽圣宗的这次准备工作才告一段落。
到了闰九月十二这一天,按照之前的部署,所有辽军将领都率领部队在固安(17)集结,做战前准备工作。
萧太后和辽圣宗再一次召集文武群臣商议南下的部署。尽管这个部署已经论证过多次,但最后还是要给每位重臣将领讲清楚事态。
那些辽军高级将领早就跃跃欲试。这其中有很多年轻的面孔,透露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神情。但萧太后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决定起用萧挞凛等人为主要行军长官。打仗不是处理一般事务,有它的特殊性。
这些年轻的将领各抒己见,提出南下攻宋的策略。萧太后很欣慰,这些人将来都是辽国的栋梁。
那些投降辽国的汉臣,也都表达了意见。许多汉臣自然不愿意辽攻宋,所以,很多话都有保留,但韩德让父子似乎对这次南下信心满满。他们已经成了地地道道的辽国人,不像那些后期投降过来或者被辽军掳掠过来的汉人。
最终,萧太后询问了王继忠的意见。王继忠虽然也是汉臣,但他与一般的汉臣有区别。一是他文武双全,二是他慧眼独具。另外,王继忠与宋真宗的关系也不一般。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就是萧太后在望都之战中俘虏王继忠后没有杀他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萧太后的远见卓识,了解她的能力和手段。
对于辽国这次举国南侵,王继忠既不希望看到,也无可奈何。毕竟宋朝是自己的故乡,怎么能忍心眼睁睁地看着辽去攻宋?
可谁又能改变萧太后的主意?王继忠作为降将,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提示萧太后,一切只有到了战场才能验证部署是否得当。战争瞬息万变,谁也不敢保证战前部署一定会万无一失。
王继忠的话像一盆冷水泼向那些主将,很多人已经不愿意搭理他,有些辽国将领甚至怀疑他是因为与宋朝私下勾结,才会说出这些给辽国泼冷水的话。但萧太后觉得王继忠说的话有道理:王继忠在战场上这么多年,周旋于辽宋两军之间,对战争形势肯定看得更透彻一些。
最终,萧太后决定把王继忠带在身边。王继忠最熟悉宋军,可以给她当参谋,也可以在她失去理智时及时制止她,不让她犯错。汉人常说,以人为镜。(18)况且此时萧太后并未想着要灭宋,辽宋之间的和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带上王继忠,可以让其与宋朝交涉,很多棘手的问题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经过一系列论证,辽国南下攻宋已经有了一整套方案。于是,辽国开始选择南下攻击的目标。
这次,辽军的目标还是关南之地十县。这里是辽宋多年来一直争论的焦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虽然这次举国南下,可孰胜孰负,萧太后心里没底。只能先迈出第一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再做出战略调整。另外,这十县距离幽州最近,如果能顺利拿下这十县,进能攻,退能守,南下的路也就顺畅多了。即使日后辽国强盛,要统一全国,也应该以此为基础。
辽国要拿下这十县,绝非易事。因为宋朝也知道这十县的重要性,因此在定州、瀛州部署了大量兵力,防守极为森严。辽国要拿下这十县,首先得拿下定州、瀛州这两个重要的市镇,才能稳步推进。否则,这片地方到处都是宋军驻扎,辽军会处处受到掣肘,时刻都有被袭击的可能。
此时,萧太后派出的探子探听到了宋朝在定州驻扎着十五万大军的消息,得知其守将是王超,周边还有威虏军和北平寨、保州等地的宋军,与定州、银州形成掎角之势,随时都可以支援定州。
在萧太后看来,定州大战一定是非常艰难的一战。可再怎么艰难,都得先迈出这一步,在边境线上燃起战火,让宋朝上下先忙起来,再调整具体部署。
时间到了九月十五日,一切准备妥当的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号称三十万)大军举国南侵。整个固安,辽军铁骑杀气腾腾。
辽国先派出统军使兰陵郡王萧挞凛、奚六部大王萧观音奴为先锋,率领数万辽军直逼边境线上的那些市镇。而萧太后和辽圣宗则带领着大队人马,后续推进。
辽军在固安集结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定然会引起宋朝边境上斥候的注意。此前,宋朝虽然探听到了辽军南侵的消息,但并没有见到辽军集结的影子。尽管这样,宋朝也一直在备战,甚至动用了雷有终并州、代州的人马。(19)
这次,听说辽军在固安集结,前方守将迅速将消息上报给了朝廷。廷议之后,宋朝决定调拨二十万军粮给河北各路,以待时机。不过宋朝并未探听到辽国最机密的消息:辽军会从哪里南下。因此,宋朝只能静观其变,随机应变。
如今,宋辽刚刚交上火,宋朝那些熟知战争的智囊一眼就看出了辽国的目标地:定州。这是辽军南下必须要攻打的地方,也是宋朝防守最为关键之地。
既然洞悉了辽军目标,宋朝的防御也就有了侧重点。
这次,宋真宗效仿他父亲赵光义的做法,将提前准备好的阵图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前线。赵光义战前每逢不能亲临战场,就给前线将士规划阵图。在多年跟随赵光义的过程中,宋真宗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这一招。
这个阵图的大致内容如下:宋军派出六千名骑兵,由魏能、白守素、张锐等将领率领,驻扎在威虏军所在地。另外派出五千名骑兵,由杨延朗、张禧、李怀岊等人率领,驻扎在保州。同时,还派出五千名骑兵,由田敏、张凝、石延福等人率领,驻扎于北平寨。(20)
朝廷也给前线的各位将领下了命令:不要轻易与辽军缠斗,只要拦住他们即可。
宋朝这次除了对威虏军、顺安军、北平寨、保州等地进行部署之外,还对有可能发生的战役做了安排。若是辽军不攻打这三处地方,而是直接从保州穿过,那就将威虏军与保州杨延朗的大军合兵一处,对辽军进行前后夹击,让辽军腹背受敌,以解定州之围。但辽军若不攻打定州,而是直接绕过定州,向南推进,那田敏就绕到辽军背后,烧掉辽军的粮草辎重,再攻打辽军后方,让辽军首尾不能相顾。同时,为了防止辽军掉转方向,攻击西边,宋朝又命令孙全照、王德钧、裴自荣率兵八千屯宁边军区,李重贵、赵守伦、张继旻率兵五千屯邢州,扼东西路。若辽军不敌,想要逃走,定州大军就与以上三路骑兵进行追击。宋朝还让石普在莫州屯兵一万,等待辽军南下。为了防止辽兵攻击大名府,宋朝设置重兵把守,让石保吉担任指挥。(21)
如此一来,整个北方的部署就非常全面了。
之所以如此安排,正是基于对定州的防守。辽军若攻打定州,首先得拿下威虏军、北平寨、保州。
以上部署,无疑是正确的。在后来宋辽对峙的过程中,这些部署发挥了极大优势。这么一来,辽军要想从此处经过,很显然不现实。
果然不久,萧挞凛和萧观音奴各自带了一队人马,渡过拒马河,扑向威虏军和顺安军。(22)
这次,辽军如果不击败威虏、顺安两军,南下之举只能成为一个梦想。因此,萧挞凛就把主要攻击目标设定为顺安军,而让萧观音奴攻打威虏军。
此时,驻守在威虏军的主要负责人是魏能。他是老将,多年来周旋于宋辽之战中,对辽军各种战法颇为熟悉。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三月初,辽军就曾派出一部分兵力来攻打威虏军,试探宋军虚实,最终被魏能击败,只能撤回辽境。
这次,老对手重逢了。魏能与辽军之间,已经知己知彼。
魏能迅速组织人员准备对辽军进行攻打。魏能对当前的局势进行分析,认为辽军这次来,一定是希望速战速决,而不是形成对峙之势。威虏军在此屯兵多时,就是为了防止辽军从此南下,攻击定州。威虏军是阻截辽军的第一道关卡。不过这次,是萧观音奴主攻威虏军。魏能作为守将,本来希望与萧挞凛来一场势均力敌的对决,可辽军却派出了萧观音奴。
随即,萧观音奴命辽军先锋部队冲击威虏军。
宋军早已掌握辽军南侵的消息,各路人马早有准备。当萧观音奴率大军攻打威虏军时,魏能早已严阵以待。不过,魏能并未直接列出大阵,与萧观音奴展开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而是拒不出战,故意晾着萧观音奴,消耗着他的斗志和耐心。可萧观音奴自然不愿意这么虚耗时间,因为这样对后方的辽军主力非常不利。
于是,萧观音奴命人对威虏军进行攻击,辽宋两军展开了厮杀。
这次,双方还是骑兵对骑兵。战争一开始,双方都出动了精锐。不过,相对于远道而来的辽国骑兵,宋朝这边以逸待劳,占了优势。萧观音奴等人带领的仅仅是辽军先锋部队,所以,战争一开打,宋朝骑兵却能有条不紊,锐不可当。(23)
辽军被击败,萧观音奴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第一次与宋军开战,辽军竟然就败了。这给了宋军无比大的信心。
想来萧观音奴也不想与威虏军死磕到底,在兵败之后,他便率领辽军先锋部队转向了其他地方。这时候,有人建议乘胜追击,消灭辽军先锋部队。但魏能等人觉得,这只是辽军先锋部队,辽军主力肯定在先锋部队后面,穷寇莫追。
紧接着,魏能派出亲信将辽先锋部队攻打宋朝边境的消息,传递给了各个驻军之地,让守将们提前做好防御。
再说萧挞凛攻打顺安军之战。萧挞凛带领辽军先锋部队攻击顺安军,当时驻守在顺安军的主要将领是石普,此人没读过多少书,但胸中素有韬略。这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领,他能在武将中脱颖而出,自然也有其过人之处。这次,朝廷让他在顺安军防守,也能看出朝廷对他的信任。石普在萧挞凛到达之前,就收到了魏能的书信。石普派出斥候前去打探萧挞凛的动静。不久,石普便摸清了萧挞凛率领的大军底细。
当萧挞凛到达顺安军时,石普已经严阵以待。随即,萧挞凛命人攻打顺安军,意图突破顺安军,夺取第一个据点。石普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他分析敌我双方优劣,利用地形优势,对前来攻打顺安军的辽军进行了精准打击。
萧挞凛率领的辽军先锋部队,在顺安军受到宋军的顽强抵抗,辽军和宋军均有死伤。顺安军尽管有劣势,可士气高涨,辽军一时半刻根本破不了顺安军。
萧挞凛心里憋着一口气。这次攻宋,辽国已经筹备了一年多,举国上下都在看着这场战役的结果。可他作为先锋官,竟然连一个据点都没拿下。不过,萧挞凛到底不是一般将领,能保持理智,控制自己。若换成一般将领,或许在威虏军、顺安军就要不惜一切打击宋军,可能会拿下这两个地方,给辽军主力壮威,但萧挞凛在前期还是选择了保存实力。为了这样两个小地方,损失掉全部辽军先锋部队,得不偿失,况且也会给辽军主力带来麻烦。
所以,在与石普的对峙过程中,萧挞凛再一次放弃了对顺安军的围攻。宋朝这些早有准备的驻军之地,着实让辽军有心无力。(24)
于是,萧挞凛又转变方向,去攻打其他地方。这次,石普的做法和魏能一样,只守好自己的管辖之地,不去追击萧挞凛。因为辽军能想到的地方,宋军都做了部署,不必担忧。
萧挞凛带领的辽军先锋部队,本来是想攻城拔寨,为辽军后续部队开路,可这一路而来,这条南下之路并没有他们预想的那么顺利。
萧挞凛率领着辽军又开始攻击北平寨。等在这里的宋朝守将是田敏等人。田敏也是宋朝老将,在曹彬(25)时代就初露锋芒。雍熙北伐时,他就已经是高级将领。多年来,田敏都在河北战场上与辽军周旋。
这时候田敏驻守在北平寨,早就想与辽军一决高下了。
当田敏听说萧挞凛亲自率军而来,让他对这次战役有了几分期待。在这些年与辽对峙的过程中,他与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等人多次交手,但还没有与这位生擒杨业的萧挞凛真正打过仗。
这些日子以来,田敏每天都会站在城墙上观望远处。他在等待着萧挞凛前来。
当萧挞凛率领大军到达北平寨时,站在城墙上的田敏嘴角扬起了一丝笑容。他看到不远处烟尘滚滚,便命人做好准备。田敏知道,萧挞凛已经在威虏军和顺安军吃了败仗,自然想攻打北平寨解气,攻下一座城池以壮军威。
可田敏不会给萧挞凛机会。即使如此,田敏也不敢马虎,毕竟来的人是萧挞凛,不是一般辽国将领。萧挞凛有勇有谋,能屈能伸,堪称大丈夫,只是他们各自为主,也就成了对手。况且此时萧挞凛率领的辽军,远远多于田敏所部的北平寨守军,田敏不敢掉以轻心。
这时候,有副将建议设伏兵,等萧挞凛前来,两面夹击,保证一举击退萧挞凛大军。田敏觉得此计尚可,不过北平寨城池较小,还是将全城士兵都集中在北平寨,等待萧挞凛前来。
不久,萧挞凛率领的辽军便向北平寨靠近,这次田敏选择了主动出击。辽宋两军在北平寨不远处的杨村相遇,随即两军在杨村开展了一次战斗。
田敏知道萧挞凛想速战速决,可他不会让萧挞凛这么快就结束战斗。不久,田敏派出的斥候们到处去收集信息,供田敏做出战略部署。这次,田敏命人不惜一切代价,不计后果,不计得失,挡住进攻的萧挞凛部。战斗一开始,辽宋双方便都使出了全力,战斗非常激烈。田敏命人猛烈攻击辽军,萧挞凛率领的辽军竟然无法抵挡田敏所部,瞬间败退。(26)
辽军败绩,辽宋暂时歇战。这时候,田敏派出的探子探听到了辽圣宗在北平十里蒲阴驻寨。得到这个消息后,田敏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一个计划在田敏的心里油然而生。
他想到了偷袭。于是,田敏当夜便带领宋军精锐偷袭了辽军大营。
此时辽军完全没有料到田敏会偷袭,当下就慌了。萧挞凛带人赶紧掩护辽圣宗离开,惊魂未定的辽圣宗向萧挞凛询问是谁偷袭辽军大营,萧挞凛回答是田敏。辽圣宗说,田敏所部锐不可当,不如撤退。随即,辽圣宗便在一伙人的护卫下,逃出了蒲阴。(27)
田敏追击了一段,狙杀了一部分撤退途中的辽军,便回到了北平寨,继续镇守。这一仗,辽军再次以失败告终,但田敏等人都很清楚,辽军主力部队还没有到,不宜与萧挞凛进行殊死搏斗。
萧挞凛在北平寨受挫,只能绕过北平寨攻打距离北平寨不远处的保州城。
保州,是夹在定州与雄州之间的一个重要市镇。虽然算不上大市镇,但地理位置非常特殊。而此时驻守在定州的大将是杨延朗,也就是《杨家将演义》里的杨延昭。后因为宋真宗祭祀封禅赵公明(28),杨延朗的名字与赵公明(赵朗)的名讳相触,因此改名为杨延昭。
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为了防止辽军进攻,宋真宗命杨延朗屯兵保州。为了保住保州,不让宋军再出现望都之战中相互推诿的情况,宋真宗又让杨延朗领导宁边军(治所在今河北蠡城)。保州的宋军自为一军,直接隶属于朝廷领导,但也由河北防守长官王超统领。这便给了杨延朗很大权力。
这次,萧挞凛率领辽军攻打保州,实属判断有误。当年雍熙北伐时,萧挞凛活捉杨业,杨家便将萧挞凛列为头号敌人,一定要在战场上与之一决高低。此前因为杨延朗官位低微,不能直接与萧挞凛直接对峙,加上雍熙北伐之后,辽国派萧挞凛到东部战场去征伐高丽等地,杨延朗与萧挞凛之间一直没有对战的机会。
但这次不一样。杨延朗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多年。为父弟报仇,成为他毕生需要努力的事情。想不到这次,萧挞凛自己送上门来了。
萧挞凛到达保州时,杨延朗早已恭候多时。萧挞凛知道保州守城将士不多,可以作为攻击的重点。随即,萧挞凛便命人对保州进行攻击。可杨延朗不是一般的守将,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辽国十万大军攻打遂城,被杨延朗领导的三千宋军击败,杨延朗一时间名震天下。冰冻遂城也成了一种荣耀,挂在了杨延朗的头上。
这次,不仅仅是国仇,还有家恨。
辽宋两军一开战,宋军就以绝对优势扑向了萧挞凛率领的辽军,萧挞凛虽然知道守将是杨延朗,可他不知道这些守城将士都是杨家将的精锐。杀了萧挞凛为杨业报仇,不仅仅是杨延朗一个人的事情,也是整个杨家将的事情。
驻守在保州的宋军将士们与辽军进行了殊死搏斗。萧挞凛命人登天梯上城墙,结果都被宋军守城将士击退。辽军的箭雨也没有压住保州守城将士,萧挞凛所部辽军瞬间就被击退了。(29)萧挞凛看宋军人数虽然少,但都抱了必死之心,不敢恋战,于是下令撤退。这时候,有人建议乘胜追击,杀了萧挞凛。但也有人建议,驻守保州,穷寇莫追。杨延朗尽管非常想活捉萧挞凛,但朝廷的旨意不能违背,只能忍痛放走了萧挞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