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杀了李继迁之后,潘罗支盘踞在凉州。虽然声名大振,威望空前提高,但潘罗支很清醒,他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党项或者宋朝为敌。这次偷袭李继迁成功只能算险胜,从此,党项人与他之间将会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直到某一天,党项人以同样的方式将他诛杀,这段恩怨才能了结。可是,潘罗支也无可奈何,大争之世,谁不是一手提刀,一手提头。他若不杀了李继迁,李继迁就会将他的族人全部收编。
因此,在诛杀了李继迁后,潘罗支害怕党项人报复,更加强了布防。
此时的潘罗支害怕李德明,也害怕宋朝。跟李德明是世仇,是因为他杀了李德明的父亲李继迁。而吐蕃与宋朝的关系,也非常微妙。这种微妙,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一定程度上讲,吐蕃与宋朝应该算作故交,宋朝是老大哥,而吐蕃是小弟。潘罗支带领着吐蕃人,也一直认宋朝为老大哥。
然而,一直以来,尽管吐蕃与宋朝的关系不温不火,可潘罗支知道,自己不强大,依靠谁都不现实。大争之世,哪有真正的朋友。尽管此前宋朝已封他为朔方军节度、灵州西面都巡检使,可谁又能保证,宋朝不会惦记凉州。在他看来,必须清楚一个事实:不管是盘踞定难地区的李德明,还是自己领导的吐蕃人,在宋朝眼中,都是外邦。他们所占据的地方,对于一直想要一统天下的宋朝而言,都是隐患,都是需要收编的国土。
如果此时只有李德明一个对手,潘罗支倒也不怕。即使党项人倾巢而出,吐蕃人也不会坐以待毙。关键是还有一个强大的宋朝,谁能保证宋朝会一直与吐蕃人和平共处下去呢。
思来想去,潘罗支觉得还是应该先与宋朝修好,不管自己依靠的宋朝这棵大树会不会一直让他依靠下去,吐蕃人都要和宋朝交好。即使是短暂的朋友,也需要维持;即使是利益相同的盟友,在最关键的时刻,还是应该做出应有的让步。
于是,潘罗支延续了之前的策略,继续对宋朝称臣示好。他派出使臣出使宋朝,将吐蕃与宋朝的关系拉得更近了一些。
这次,潘罗支派出的人是他的外甥厮陁完。(1)这个人,似乎只是为了出使宋朝而出现,在史籍资料中,以后便再也找不到他的踪迹。(2)
厮陁完出使宋朝的目的,主要还是探听宋朝对吐蕃人的态度。这一点将直接决定吐蕃人最终向哪里靠拢。若宋朝无意再次接纳吐蕃人,那么潘罗支就得早做打算,为吐蕃人谋求出路。李德明的复仇之心,一直会持续燃烧,直到杀死潘罗支为止。可潘罗支一个人死了不要紧,如果将吐蕃人都卷入灭族的危险中,潘罗支就成了吐蕃的罪人。
厮陁完不是空手而来,他给宋真宗上贡了西域良驹。这些都是千里挑一的好马,宋真宗虽然不善骑射,但对良驹还是很喜欢的。况且,自从宋朝建立以来便一直缺马,这也导致了宋朝的骑兵严重不足。送礼必须送到人家心坎上,这样才能讨得对方的欢心。
马自然是宋真宗喜欢的,反正是自己不花钱就得到的良驹,谁都喜欢。而厮陁完带来的李继迁死已死的消息,比什么都更值得高兴。
李继迁之死,算是结束了这些年来党项与宋朝的较量。如果李继迁继续活着,宋朝与党项人的斗争将会无休无止地持续下去。如此一来,不管是党项人,还是宋朝人,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辽与宋打了二十多年仗,与党项也是如此。这种事搁谁身上,都恨不得彼此的对手有一个先消亡。当然,党项和辽都不会轻易消亡,但如果他们的最高统治者去世,必然会影响两国之间的关系。
只是让宋朝上下想不到的是,李继迁竟然是以这种方式终结了生命。
听到这则喜讯,宋真宗对这个一向听话的吐蕃就有了几分好感。如今辽宋关系日益紧张,宋朝现在抽不出更多的精力顾及西北战事。只要有吐蕃人存在,李德明就别想乘机作乱。尽管此时宋朝上下都明白,辽与党项人早就已经互通消息,可对于宋朝来说,多一个帮手就多一份力量。
既然吐蕃人诚心归附,以求族人在党项、宋、辽三方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宋朝也乐意成全他们。宋朝扶持吐蕃人,就如同辽国扶持党项人一样。
于是,宋真宗赏赐了厮陁完,同意了潘罗支归附的请求。宋真宗还专门派接待的大臣带着厮陁完在汴京体验生活,喝好酒,听妙曲,看美景,享美女。可以说,在汴京逗留的日子是厮陁完在凉州从未经历过的。宋朝的富有程度,已经远超那些西域商贾口中描述的样子。汴京那高大的楼宇,那鳞次栉比的商铺,远非凉州可比。这次出使宋朝,让厮陁完眼界大开,并且感受到了宋朝的强大国力。
厮陁完在汴京逗留了数日,便打算回去向潘罗支复命。如果不是使命在身,他倒愿意在汴京待一辈子,过汉人的舒适生活。
听说厮陁完准备回去复命,宋真宗便对潘罗支赏赐了一番,并表示宋朝对潘罗支非常信任,也非常重视这个藩属国,希望潘罗支继续守住河西那一片地方。厮陁完便带着宋真宗的赏赐回去了。
从此以后,宋朝将与吐蕃六部和谐相处。潘罗支与宋朝的关系,也最终确立。从这方面来说,党项臣服于辽,而吐蕃臣服于宋,都无须解释,只是当时这两个地方势力首领的权衡之法。
不久,李德明遣使至辽,并献上其父李继迁的遗物,表示愿意与辽继续修好,归附辽国。辽对李德明这种态度甚为喜欢,因为有党项人的存在,宋朝在西北地区的防御就不能松懈。这时候的党项,就如同当年的北汉一样,成为辽制衡宋的一枚棋子。(3)
得到辽国的肯定后,李德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之策:对内保境安民,恢复生产;对外又臣服于辽和宋,把注意力放在了西面。也许,河西走廊才是他大显身手的地方。如此一来,党项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为首领接替造成的不稳定局势逐渐消失,大家对李继迁这个儿子颇为认可。李德明继承了李继迁筚路蓝缕创造的基业,以身作则,为党项树立榜样。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五月初,已在党项首领位置上干了几个月的李德明,开始了他雄心勃勃的复仇计划。他要击杀凉州潘罗支,为李继迁报仇。这已成了他当下最为紧迫的事情。不报此仇,枉为人子。
不过,李德明准备攻打潘罗支的消息被潘罗支的探子提前得知,潘罗支便联合兰州、龛谷、宗哥、觅诺诸族严阵以待,等待李德明前来攻打凉州。
等李德明率领党项大部队到达凉州时,潘罗支联合的诸部早已等在那里,这是李德明没有想到的。可既然来到了凉州,也不能就此撤退,还是要打一仗,看看结果如何。若党项部发挥优势,击败潘罗支合军,李德明也会乘胜追击,进而狙杀潘罗支;若吐蕃合军顽强抵御,到时候再撤军也未尝不可。否则不战而退,会成为天下笑柄。
随即,吐蕃与党项部在凉州城展开战斗。战争一开始,党项部和吐蕃部就派出了最精锐部队。厮杀声震天动地,潘罗支依靠坚固的凉州城墙,击败了李德明的大军。(4)
李德明第一次复仇计划失败,率部退回西平府。李德明虽然战败,但他与潘罗支之间的较量却正式展开。
李德明如此急于攻打凉州,也给潘罗支释放出了一个强烈信号:党项人不会就此罢休。
此时,潘罗支觉得应该再次与宋朝重申关系。只要傍上宋朝这棵大树,自己的生存就有了依靠,否则吐蕃人的处境就非常危险了。虽然潘罗支很清楚,于宋朝而言,谁对其有利,宋朝就会亲近谁,可如今自己实力不济,只有归附宋朝才能保全实力,哪怕是短暂的归附,给外界造成一种吐蕃是宋朝附属的感觉也就够了。真正遇到战争时,还得依靠自己。
如此,到了六月,潘罗支继续派使臣出使宋朝。(5)
这次,潘罗支派来的人是他的族兄邦逋支。关于这个邦逋支,史籍记载也很少,似乎他也是专门为了此次出使而存在。
邦逋支面见了宋真宗后,上表了吐蕃人最高的祝福,带来了最好的进贡之物。当然,也带来了潘罗支另外的想法。
原来,此时的潘罗支鉴于李德明刚刚即位,朝中政局不稳,便想联合回鹘族人,对李德明进行打击,进而达到消灭贺兰山周围党项军的目的。潘罗支派出兄长邦逋支出使宋朝,是希望在他率部攻打贺兰山地区党项人时,宋朝予以支持和帮助。也就是在他攻打党项人时,请宋朝派出一支队伍和吐蕃人两面夹击李德明,争取一举击垮李德明,让他和他的父亲李继迁一样,继续回到地斤泽去。
当然,这个邦逋支还希望宋重新赏赐给潘罗支牌印、官告、衣服、器械等,这些东西在去年被李继迁抢去,现在重新申领,也是对吐蕃人身份的重新定位。(6)
宋真宗对潘罗支消灭党项人的决定非常赞成,也答应出兵。但是,宋朝只是答应出兵,至于如何出兵,完全掌握在宋真宗手中。
宋真宗对邦逋支说,只要你们吐蕃人去攻打李德明,宋朝就召集泾原部署陈兴等人在石门策应,保证潘罗支后方没有党项人迂回过去。至于说那些牌印、官告、衣服、器械等,本来就是给吐蕃人的,被李继迁抢去后,就当是丢了,重新给你们制作一套拿走。
邦逋支很高兴,潘罗支交给他的三项任务,他全都完成了。邦逋支在汴京逗留了数日,感受了汴京的富庶之后,便拿着宋朝为他准备好的牌印、官告、衣服、器械等物件回去了。
很快,潘罗支便准备联合凉州吐蕃、甘州回鹘等部,对贺兰山地区的党项部进行打击。
然而,潘罗支低估了李德明的实力。在李继迁死后,李德明顺利成为党项人的首领,并很快将自己的首领地位巩固下来,由此就能看出他绝非池中之物。当潘罗支率部去攻打贺兰山地区时,李德明早有准备。党项人一举击退了潘罗支的进攻。加上宋朝虽然派出陈兴等人对潘罗支进行支援,但宋军仅仅是意思了一下,没有尽全力。这样,潘罗支这次联合宋朝进攻李德明的计划失败了,潘罗支只能领兵回撤。
经过这几次短暂的较量之后,李德明继续以张浦为军师,分析眼前形势,开始对宋朝、辽、吐蕃进行综合考量,决定邦交之策。
诚如李继迁所说,李德明面对的现实决定他既要与宋朝处理好关系,也要与辽处理好关系。这是两大巨头,以党项目前的实力,还没办法与宋和辽为敌。
至于党项和吐蕃的关系,李继迁在世时就想收编吐蕃,现在吐蕃又杀了李继迁,党项与吐蕃自然无法共存,毕竟杀父之仇犹如锥子一般,时刻刺在李德明的心里,提醒这位党项新首领报仇雪恨。
所以,李德明继续向辽示好,也与宋亲近。辽是宗主国,不会轻易来攻打他,但宋与党项的关系,不如辽与党项那样亲密。而李德明要想对吐蕃人动手,就要先把宋朝笼络好。宋朝与吐蕃的关系虽然不稳固,但吐蕃一直都与宋朝交好。有了这层关系存在,只要党项攻打吐蕃,宋朝就有理由攻打党项后方。若此时李德明复仇,势必会让党项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
这时候,宋朝西北边境上的那些地方官也建议收编李德明。(7)不管党项与宋朝的关系最终发生怎样的变化,在党项看来,眼下还是与宋朝结盟,向其示好为上策。
于是,李德明派出使臣出使宋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愿意从此与宋朝修好,不再发生战事。宋朝在智囊团的策划下,接受了李德明的意愿。(8)
当然,李德明这次派人出使宋朝,无疑缓解了党项与北宋的关系。不过,这也让宋朝与吐蕃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毕竟吐蕃一直以来都以宋朝的附属自居,尽管他们也非常想崛起,但宋朝在对待党项的态度上暧昧不明,让潘罗支对此事甚为郁闷。
与宋朝处理好关系后,李德明便将目光放在了吐蕃人身上。不过这次,李德明汲取了之前攻打凉州失败的经验,并没有直接去攻打凉州,而是选择了智取潘罗支。所谓智取,其实就是从潘罗支内部瓦解其势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尽管李德明上次率部攻打凉州失败,但让他认识到了潘罗支的致命弱点。那便是潘罗支率领的吐蕃、回鹘诸部之间的关系,没有党项内部那么稳固。这些部众之间,不过是临时大联合,没有内在的凝聚力。他们虽然暂时联合在一起,只是觉得潘罗支可以暂时保护他们,不让他们的家园陷落,不让他们的族人在乱世中丧生,仅此而已。这种不稳定关系,一旦有利益冲突,就会土崩瓦解。
而这正是李德明所需要的。李德明充分掌握了人性的弱点,找到了击破潘罗支的方法。
李德明派出得力干将去联络灵州的者龙族部分部落,意图从内部瓦解潘罗支的势力。李德明让人给灵州者龙族首领极高的礼遇,也给了他们从未有过的好处,向他们许诺,只要联系到凉州的者龙族,一起破了凉州,高官厚禄应有尽有,荣华富贵享之不尽。这些者龙族人原来都是党项人的奴隶,干着粗重的活,不受党项人的待见。可自从李德明打算从内部瓦解潘罗支后,者龙族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这种被重视的感觉,让这些者龙族人如堕五里雾中,不觉飘飘然。如果他们成功策反凉州者龙族,他们的地位将整个地改变。
李德明身边的那些策反之人,看着凉州西平府这些者龙族人,不由暗自发笑。他们的计划,正在一步步施行着。
这些者龙族享受了几天极高的待遇后,心情越发激动了。不管是李德明还是潘罗支,都不是他们最期望的统治者。他们当然希望者龙族可以自己强大起来,做自己的主人,可当下的现实是者龙族人在短时间内无法做到。这种情况下,不管谁统治者龙族,只要能保住他们,他们也就满足了。
看到者龙族里那些人心动了,党项人趁热打铁给他们好处。党项人还表示,如果事成,回来就会有比这更大的荣华富贵。因此,这些者龙族人火速深入凉州城内,与凉州城内那些者龙族人相互走访,共同密谋着一起重大的事件。
然而,潘罗支对此毫无察觉,一无所知。
经过多日秘密走访联络,凉州者龙族的迷般嘱、日逋吉罗丹部答应作为内应,与党项人共同谋取潘罗支。
不久,便有消息称李德明带领人攻击凉州吐蕃者龙族驻地。这一消息让潘罗支大惊,不过潘罗支还是觉得这是个假消息,因为李德明一旦来攻打凉州,势必会浩浩****而来,可李德明偷袭者龙族,就让人觉得这件事不是真的。但不管是真是假,潘罗支都要去看一看。于是,潘罗支带领百余名侍卫到者龙族之地了解情况。
当潘罗支到达者龙族后,才发现李德明根本没来攻击者龙族。者龙族人见首领来驻地视察,便举行盛大宴会欢迎潘罗支。潘罗支看到没有党项人入境,也就放心了。潘罗支加入者龙族的宴会中,喝美酒,看舞姬。现场气氛热烈,大家都为潘罗支祝酒。
然而,这正好是者龙族人设下的圈套。酒过三巡后,者龙族的迷般嘱、日逋吉罗丹两族控制了宴会。随即喊杀声四起,潘罗支还没反应过来,便被冲上来的迷般嘱、日逋吉罗丹两族人砍杀了。这场蓄谋已久的谋杀活动,潘罗支自始至终都蒙在鼓里。哪能想到李德明竟然会用釜底抽薪之计来对付他呢?(9)
一代吐蕃枭雄,就此被杀死。(10)正如他当年偷袭李继迁一样,让李继迁死得毫无尊严。这次,李德明利用吐蕃人之间的关系,也让潘罗支死得毫无颜面。
潘罗支被刺杀,使得吐蕃六谷部陷入慌乱之中。这些年来,吐蕃人一直在寻找着伟大的首领,能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恢复吐蕃人昔日的辉煌。潘罗支上位后,大家对潘罗支这位首领还是颇为佩服。潘罗支与宋朝交好,带领吐蕃人发展农桑,受到了吐蕃各部的接受和认可。潘罗支杀死李继迁之后,他的地位也一下子提升了许多。
可谁能想到,李继迁刚刚死了没几个月,潘罗支竟然被自己人暗算。而这一切的幕后操纵者,就是李德明。
潘罗支死了,吐蕃人一下子失去了精神领袖。那些六谷部各部长官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不希望吐蕃再一次陷入混乱之中。若真如此,吐蕃将会在各种势力的夹击下,最终被消灭掉。当务之急,是选出首领来领导这支队伍。
随即,那些族里有威望的老人出面,提议推选潘罗支的弟弟厮铎督为吐蕃人的首领。大家觉得,潘罗支虽然死了,但他的英灵还在,由潘罗支的弟弟接任首领之位再合适不过。这时候,即使是那些强大的折逋游龙钵势力,也答应臣服在厮铎督的领导之下。(11)
由此,凉州政权新一任领袖也就诞生了。
然而,厮铎督的首领接任之路,并未像预想的那样一帆风顺。
首先跳起来鸣不平的,就是吐蕃另一位有威望的首领折逋游龙钵。这一股势力,在潘罗支时代,自认没有潘罗支的功业显赫,甘愿位居人后,做一个辅臣。潘罗支死后,他们便觉得,吐蕃人的首领之位,从他们这一族人里选出最为恰当。折逋游龙钵本想着潘罗支死后,吐蕃有威望的大臣们会拥立自己为吐蕃的首领,却没想到首领之位被潘罗支的弟弟夺取。这就让折逋游龙钵产生了反叛之心。
如今,厮铎督既然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首领,折逋游龙钵再想夺取首领之位就是僭越,就是谋反。
可当不上首领又心有不甘,这让折逋游龙钵陷入痛苦之中:是继续跟着厮铎督走,还是选择一条新的出路?折逋游龙钵最终选择了离开厮铎督。既然当不了首领,那就另起炉灶。
折逋游龙钵这一举动,出乎厮铎督的预料。他自认能力不输哥哥潘罗支,可事实上,他的确没有战功,也就没有让人服从的权威。
不久,折逋游龙钵开始秘密联络党项人,想投靠李德明。此举得到了李德明的许可。如果吐蕃人都投降了党项,那么整个定难地区和吐蕃人的领地,都将成为党项人的疆域。届时,李德明就不用忌惮宋朝,也不需要向辽卑躬屈膝了。
不过李德明没有让折逋游龙钵立即率部投降,而是让他们在凉州作为内应,与党项人一同谋取凉州。此时的折逋游龙钵已经完全被李德明掌控,只能按照李德明部署的情况等待党项大军杀到。
旋即,李德明带领党项大军对凉州发动了攻击,折逋游龙钵也乘机帮助李德明。
这次,厮铎督没有抵挡住李德明大军,凉州失守。而折逋游龙钵,也趁机带领部众投靠了李德明。(12)
当撤退中的厮铎督听说折逋游龙钵投靠了党项李德明后,大为光火。可这时候,即使厮铎督再怎么发火,折逋游龙钵投靠李德明已经成为事实。这对吐蕃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厮铎督只能暂时撤退,从长计议。厮铎督派出亲信,到处去收编分散的吐蕃、回鹘等部落。这些西域的人,在厮铎督的号召下,陆续回到了吐蕃的大营中。
到了十月,已经缓过神的厮铎督准备夺回凉州。这个大本营是在他手中被李德明攻取的,他必须亲手夺回来,才算是守护祖宗家业。随即,厮铎督率领吐蕃各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凉州进行了攻打。这次,李德明也没有防御。
凉州再次回到厮铎督手中。
从此,厮铎督以凉州为根据地开始盘踞,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不过,他对吐蕃人的管束比之前严格,他再也不允许自己人在眼皮底下投敌卖国。折逋游龙钵之事,一度成为厮铎督的耻辱,钉在他的心中。
平定了凉州以后,厮铎督着手准备外交事宜。哥哥潘罗支因为诛杀李继迁,与党项人结下了世仇,最终被杀。所以,党项人与吐蕃人永远不会成为朋友。不管这两股势力以谁为首领,这一点已成定局。
厮铎督延续了潘罗支的策略,与宋朝交好。他也经常派使臣出使宋朝,不断给宋朝上贡河西战马,宋朝的骑兵因此逐渐成形。
然而,到了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李德明(赵德明,宋朝曾赐其祖姓赵)又动了攻打凉州的想法。(13)这一消息,被宋朝派出的斥候得知,并火速上报给了宋朝枢密院。枢密院又将此事上报给了宋真宗。
这时候,宋朝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不给厮铎督报信,任由党项攻打凉州;其二,将此事通知给厮铎督,让他提前着手准备。
朝堂之上,总有人持不同意见,以此来凸显自己的见识非凡。坚持前一种观点的人觉得,让李德明去攻打凉州,等到吐蕃与党项两败俱伤时,宋朝坐收渔翁之利。但也有重臣提议,要迅速将此事通知给厮铎督,让他及时准备。原因是,如果党项偷袭凉州成功,那对宋朝来说不是好事。这几年来,吐蕃与宋关系交好,整个河西的贸易也迅速恢复,这对宋朝提升国家收入大有益处。况且,有厮铎督在凉州,宋朝也不用担心整个河西会失控。若李德明占据凉州,对宋朝而言,有害无益。李德明表面上向宋示好,可实际上却在谋取河西之地,意图与宋形成对峙之势。
最终,宋朝采取了通知厮铎督的意见。有厮铎督在,凉州地区就不会乱。(14)
得到宋朝的通知后,厮铎督便开始防御党项的进攻。没过多久,李德明果然带兵来攻打凉州。因为厮铎督早就收到了宋朝的通知,李德明的大军不能实施偷袭计划,只能与厮铎督在凉州对峙。
厮铎督派人在凉州城外来回巡视,让党项人不知厮铎督意欲何为。党项人与吐蕃人之间,就这样展开了消耗战。
但对峙不能长期存在下去,总得有个解决的办法。这时候,厮铎督想出了一个绝佳招数:偷袭。辽进攻宋的时候,经常使用这一招,而且屡试不爽。厮铎督便现学现用,将这一招用在了与党项人的对峙上。当然,偷袭的不是军队,而是粮草辎重。
前文所述中,萧挞凛就是利用了这一招,赢得了望都之战的胜利。这次,厮铎督便派出一支机动部队,偷袭了李德明屯集粮草辎重的地方。
这让李德明猝不及防。所谓“兵者诡道也”,就是这么出人意料。厮铎督的偷袭成功后,李德明大军瞬间就乱了。毕竟粮草是维持大军作战的根本,如今没了粮草,该如何是好?李德明看到吐蕃士气高涨,反观党项大军却士气低落,不得不命令部队撤退。
然而就在党项大军撤退之际,厮铎督却带领着吐蕃人进行追击。党项大军边退边战,边战边退,一时间队伍阵形乱了。厮铎督命人冲击慌乱中撤退的党项军,李德明部被吐蕃人砍杀者不计其数,武器辎重丢了一地。
此后,厮铎督与宋朝始终保持着联系,加深了吐蕃与中原的交流。同时,他又将吐蕃与西域回鹘等部落形成了攻守联盟,时刻保持防御,让李德明不敢轻易攻打凉州。
直到公元1032年,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在位时,才一举占领了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