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学也:思考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体系上(1 / 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我有一段时间,不吃饭,不睡觉,专注地思考问题,结果想来想去没有什么收获,不如读书去。”

王阳明在年轻的时候听到别人讲“格物致知”,于是也去尝试。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人可以从任何物体上,松树也好,杯子也好,去找答案,去寻找宇宙苍生的共同点。但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王阳明想学朱熹的方法“格物”,就跟几个朋友一起“格”竹子,每天对着竹子思考,希望通过竹子得到思想上的启发,结果“格”到生病,差点连命都没有了。

孔子年轻的时候,也许也犯过这样的错。他觉得只要自己使劲地思考,一定能够很快地学到东西。但实际上,一个人思考的东西有可能前人早就研究过了,已经写成了书,你只要把这些书读一读,就立刻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在大量的学习之后再去思考问题,才能拓展这个“无限游戏”的边界。

这并不是不允许创造,而是说创造的前提一定是有足够的知识作为支撑。牛顿也好,爱因斯坦也好,他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了解了前人的研究,再去进行更新、更先进的创造。

杨绛先生曾收到一个女青年的来信,信里洋洋洒洒地写着对于人生的感悟,觉得人生在世苦不堪言,有太多的烦恼和痛苦,她用了大量的篇幅抱怨社会、抱怨家庭。杨绛先生在回信中就写了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们可以经常回味这句话,想想自己是不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