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此节是关于毁誉原则的讨论。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对于他人,我褒奖了谁,又诽谤了谁?如果我对谁大肆褒奖,一定是经过了深入考察的。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民”就是孔子所称赞的人;“斯民也”,指的就是尧、舜、禹;“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指尧、舜、禹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的原因。
有人认为,孔子所作《春秋》“一字之褒荣于黼衮,一字之贬严如斧钺”。在孔子笔下,如果得到一个字的夸奖,那比获得一生的爵禄都光荣,而如果被孔子用一个字批评了,那比被砍头还要难受。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比如《春秋》里提到“郑伯克段于鄢”,“克”这个字令郑伯一辈子都蒙上了一层灰,因为“克”是针对敌人而言的,而共叔段是郑伯的亲弟弟,郑伯竟然用对付敌人的手段来对付自己的手足兄弟。孔子用了“克”这一个字,大家就知道郑伯“非仁者”也。这就叫“一字之贬严如斧钺”。
孔子对于表扬谁,或者批评谁,是非常慎重的。如果真的是表扬,一定是认真地考察过了。对于孔子来讲,从尧、舜、禹,到商汤、文、武、周公,中华民族精神正是由这些人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之所以有原则、有文化、有底蕴,就是因为有深厚的传承。
对于尧、舜、禹三代,孔子给了极大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