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在描述什么是君子。
“义以为质”,就是内方;“礼以行之”,就是外圆。
人们常说人要“外圆内方”,古代的铜钱也是外圆内方,这并不是一个世俗的要求,而是很高级的要求。铸钱的时候铸成外圆内方,除了便于穿绳,其实还是对人修养的提醒。
古人常常会向天地取法。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从而觉得做人,外在要圆,内在要方。
“外圆内方”的核心是“义以为质”,即心中有原则。一个人心中应该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不能随便让步,内在要是方正的。但是在外在表现没必要太过刚硬,否则就成了“愣头青”,会与外界格格不入,导致与谁都没法合作。
外在要“礼以行之”,需要学会圆润地处事,懂得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孙以出之”,“孙”同“逊”,即谦逊地沟通。说话之前要思考一下,是否能够表达得更加清晰、更加委婉,是否能照顾到对方的情绪。
“信以成之”:做事的时候要讲究诚信,答应别人的事要努力做到,做事要靠谱。
孔子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外圆内方、说话谦逊、办事靠谱,那他就是君子。
或许我们常常感觉成为孔子口中的君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在此,孔子给出了一个核心原则——要想成为君子,最重要的是心中要有本分,要方正。
如果没有“内方”,一个人即便做到了对外讲礼、办事圆滑、说话谦逊,他还是不能被称为君子,因为他内心没有底线。
一个人成为君子的前提,是有底线。但这也是不够的,如果外在太过刚直,不懂权变,跟谁都没法合作,也不能够称其为君子。
要成为真正的君子,需要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