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1 / 1)

转眼到了十一月间,龙场的天气渐渐冷了起来,雨水也越来越多了。龙场驿地处偏远,又一年到头没件公事,官府也不重视。现在天冷雨多,道路泥泞难行,官府给龙场驿送来的粮米断了。

眼下驿站上一共住着四个人,四张嘴都要吃饭。眼看断了粮,没办法,老何只好和玉蕈一起去趟苗寨,从娘家借了些粮食回来。

这一来苗寨的乡亲们都知道驿站上断粮了。这些苗家人最爽气,眼看给他们讲书的阳明先生吃不上饭,就三五成群地扛着粮食、提着鸡鸭给守仁送过来。一句话也不说,放下东西就走。

有乡亲帮着,守仁他们吃饭就不愁了。

想不到又过了七八天,忽然不知从哪里来了一支彝人的马帮,足有二十几匹驮马,驮着十石米,四口猪,几笼鸡鹅,还有两百斤上等精炭。进了驿站,这些人把东西从马背上卸下来就往驿站的房子里抬。守仁赶紧过来招呼:“各位是到贵阳做生意的吧?请到屋里歇息,这些东西就放在场院里,丢不了。”

一个头领走上来右手抚胸躬身行礼:“这位就是阳明先生吗?我们是从罗甸来的,这些礼物都是我家君长特意送给阳明先生的,还望先生笑纳。”

“你说的‘君长’是……”

“就是朝廷敕封的水西宣慰使安大人。”

原来这是水西大土司安贵荣派人送来的礼物。

水西土司是云、贵、川几省最大的土司势力,在位的大土司安贵荣又是个雄心勃勃的人,一心想结纳些有本事的文人侠客为他所用,在这上头特别留心。现在忽然听说龙场这边出了个有学问的“阳明先生”,办了一个“龙冈书院”,专门给当地的苗人讲学,安贵荣就多了个心眼儿。暗中一查,知道王守仁是个被流放的京官,颇有才学,对当地苗人又真心实意地亲近,就对守仁格外关注起来。

这次驿站断粮,消息很快就传到安贵荣那里。这位大土司觉得是个机会,马上叫手下备了大批粮米肉食,连过冬取暖用的炭都给守仁送了过来。

这是大土司有心要结纳王守仁。

安贵荣的心思守仁哪会猜不透?可就是因为猜到了人家的意思,所以守仁不敢收人家的礼物,赶紧说:“这些东西下官不能要,你们还是带回去吧。”

彝人性子直,脾气急,根本不听这些话,只管把东西往守仁的屋里搬。把守仁急得没办法,上去拉着人家的手不让卸驮。这一下事情倒有点儿闹僵了。

见守仁不肯收大土司的礼物,站在一边的尔古皱起眉头,看样子似乎有话要说,守仁看了出来,就把尔古拉到一边问他:“你觉得这样不妥吗?”

尔古犹豫了半天才怯怯地说:“大哥,我这个人不懂什么道理,说的话也不一定对。可在我们水西,大土司说的话比皇上的圣旨还管用,他送别人礼物,我们这些下人只能跪下叩头谢恩,没人敢说把礼物退回去的,否则大土司一发脾气就会把人下到土牢里关起来,弄不好还会剁手剁脚,挖眼割舌……”

土司,真就是雄霸一方的土皇上。别看尔古天不怕地不怕,可他和所有水西土人一样从心底里对大土司怕得要命。

当然,王守仁是朝廷委派的龙场驿丞,他倒不担心自己退还了礼物,这位大土司会把他怎么样。可听尔古一说,他也觉得要是把人家送来的鸡鹅猪肉、大米、柴炭之类全都退回去,怕也不合适。

好在王守仁脑子快,略一沉吟,想出一个好办法:要说大土司这些东西是专门送给他王守仁的,肯定会引来诸多麻烦;如果说这些粮米是宣慰使大人送来接济龙场驿站的,那么安贵荣作为朝廷任命的官员,听说龙场驿站断粮就送些粮米来救助一下,倒说得过去。这么一来,守仁既不必因为退还礼物得罪了安宣慰,也不会因为收了东西给自己惹来麻烦,算是两全其美。

拿定主意,王守仁就留下了两石米,一口猪,鸡鹅柴炭也都收下了。其他的东西请人家带回去。同时又写了一封信交给来送礼物的人,专门向安贵荣解释,说自己是把这些东西当成“宣慰使大人对龙场驿站的救济”才收下的,并向宣慰使安贵荣再三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