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塘畔(1 / 1)

1921年秋到1923年冬,毛泽东在长沙清水塘度过了两个秋冬。同他相伴的,还有夫人杨开慧。在这里,他们的生活是充实的,为双方留下了甜蜜的回忆。

张琼是毛泽东同杨开慧这段生活的见证人。她在《清水塘畔的亲切教诲》一文里回忆说:

我认识开慧姐是在1920年初。那时,杨怀中先生在京病逝,开慧姐同全家一道,回到长沙。她剪了短发,在长沙福湘女中读书。福湘女中是一所教会办的学校,开慧姐不顾一切地热情宣传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当时,开慧姐在湖南学生联合会负责宣传工作,她在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朝气蓬勃,废寝忘食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鼓动。

……

1922年4月,我同一位女青年离开了衡阳三女师来到长沙。当时,我早就同家庭脱离关系,那位女青年是个童养媳,我们俩在长沙举目无亲,无家可归,开慧姐就热情地把我们带到他们家里——清水塘。

我们一到清水塘,开慧姐带我们两个“小鬼”去见老外婆(杨老太太),笑眯眯地说:“妈,给你两个女儿。”老外婆也挺欢喜,笑着说:“好啊,就住在我对面的房间吧。”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我的身上。我生长在剥削阶级家庭,从来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如今,开慧姐和老外婆对我们这么好、这么亲,使我感到革命路上处处有亲人。这年暑假,毛泽东的堂妹毛泽建和弟弟毛泽覃也住到清水塘。毛泽东和开慧姐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白天,我们在自修大学上初级班;晚上,毛泽东就让我们学习他自己写的文章。有时,毛泽东在吃饭时特地放下饭碗,给我们圈定学习内容,还叫开慧姐督促、帮助我们学习。凡我们有不清楚之处,开慧姐就一字一句地给我们解释。

开慧姐不愧是毛泽东亲爱的夫人和亲密的战友。她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毛泽东,使毛泽东有更充沛的精力考虑和处理革命大事。那时,毛泽东常常通宵达旦写文章,寒冬腊月天也这样。一到晚上八九点钟,开慧姐就把取暖的用具给毛泽东准备好。老外婆有一只取暖的“烘笼”,开慧姐每天晚上等老外婆睡了,加旺炭火,取来给毛泽东暖脚。有时,见毛泽东衣服穿得单薄,就给披上棉袄,还要看看热水瓶里的水热不热。深夜一二点钟,开慧姐常常起床给毛泽东送临睡前暖在锅里的“点心”,有时毛泽东忙得顾不上吃,她就等在旁边,待毛泽东吃完后她才去睡。那时候,毛泽东夜里经常只睡两三个小时。清早,毛泽东出去工作,她就去整理毛泽东昨夜写的东西。在毛泽东的草稿本上,凡写“定稿”二字的,她就誊写到另一本簿子上去。那时,他们已有了孩子岸英。开慧姐在帮毛泽东抄写文件时,常常把岸英的摇篮放在身旁,一边抄,一边用脚摇摇篮。

清水塘是毛泽东创建的中共湘区委员会的机关所在地。此时,开慧姐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她为了毛泽东及中共湘区委领导同志的安全,严格地做好保密保卫工作。在清水塘毛泽东住处的客堂后壁上挂着一面大镜子,镜子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门外的动静。那时,我与毛泽覃等都还小,不清楚镜子的用意,只见开慧姐一天要照好几回镜子,觉得挺好奇的,就对开慧姐说:“慧姐,你怎么一天就要照几回镜子,我一个星期也照不上一回呢?”开慧姐笑笑说:“毛丫子你懂啥!”后来,我们才知道她是在当“观察哨”,监视敌情。有一次,开慧姐在镜子里看到门外一个人歪戴一顶草帽,东张西望,立即警觉起来,叫我与毛泽覃去打水洗衣(观察情况)。我们一出门,那个人就溜走了。后来,当我们“逮住”那人时,原来他是开慧姐的一位亲戚,是来开玩笑的,他要看看开慧姐的“戒严”工作做得怎样。这事被毛泽东知道了,毛泽东、开慧姐既严肃又热情地批评了他。开慧姐保密保卫工作做得很出色。那时清水塘我们住处的大门上有两个大铁环,人们进出会发出响声,有时风吹门环响,开慧姐就十分警觉。她还同住在清水塘附近蔬菜园的贫苦农民关系十分亲密,左邻右舍一见陌生人,就向开慧姐报告。开慧姐的警惕性很高。有一次,当时是“二七”惨案发生后,有位同志的爱人为了躲避军阀的追捕,逃到长沙,到自修大学来找毛泽东,遇到了开慧姐。开慧姐担心她后面跟有敌人盯梢,没有让她住到清水塘,将她安置在“文化书社”的宿舍。在开慧姐的努力下,清水塘的警戒工作做得很严密,清水塘真是一池“清水”啊!

开慧姐对同志满腔热情。一次,她到自修大学来,发现一些男同学睡的地铺上没有草垫,只有一条草席,就约了新民学会、学生联合会的同学弄来稻草给铺上。我们同开慧姐住在一起,好像是一家人。她比我们的亲姐姐还要亲。她体贴我们,关心我们,我们永远也忘记不了。有年冬天,我们在自修大学念书时,由于寒冷,声音也发抖了,这一情景被开慧姐发觉了。她看到我们只穿着夹袄,没有棉袄,晚上等我们睡后,就悄悄地将我们的夹袄拿走,和老外婆一起,用了一个通宵给我们的夹袄铺上棉花。第二天清早,我看到夹袄已变成了棉袄,激动得久久说不出话来。和我住在一起的那位女青年“哇”的一声哭了。她颤抖着声音说:我是个苦水中泡大的童养媳,有谁关心我,有谁给我一点温暖?开慧姐待我这样亲,革命队伍里的同志比爹亲、比娘亲。她当天就把这一事记在日记里。可是,开慧姐却对我们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是为革命关心你们的,希望你们能为革命多做些工作。毛泽东知道了,同我们开玩笑说:去,给外婆磕头。老外婆说,我爱你们,也是为了革命。后来,这件事在我们党内传开了,大家都称赞开慧同志是一个品质高尚的共产党人。

毛泽东和开慧姐引我们走上革命路,花费了许许多多心血!一次,和我住在一起的那位女青年突然想起家来。开慧姐就做她的思想工作,对她说:闹革命还怕没有家?我们不就是一个大家庭吗?一个人钻在家里,就像钻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你想,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舒服不舒服。一个革命者不能沉溺在家里面。开慧姐的一番话,说得她心里热乎乎的,使她振奋精神,坚强起来。那时,我、毛泽建、毛泽覃和那位女青年几个是够淘气的。我还清楚地记着那个“枕头箱”的事呢。开慧姐有个“枕头箱”,白天放在身边,晚上当枕头睡,外出前,开慧姐总要理理头发,然后把“枕头箱”取出来,在里面拿点什么东西,塞进包袱中间。我们对那个“枕头箱”很感兴趣,想揭开它的“秘密”。有一次,我们趁开慧姐不在家就偷偷地把它藏了起来,试试开慧姐会怎样。开慧姐回家后,马上就发现“枕头箱”失踪了,立即过来追问我们几个“小鬼”。我们看到开慧姐那紧张的神情,只好老实“交代”了。当晚,开慧姐就给我们开会,严肃地批评我们说:你们都是青年团员,也是有组织的。要弄清楚为什么要革命,革命可不是开玩笑的。她又告诉我们“枕头箱”里是党的机密文件,比宝贝更宝贝,比生命更珍贵,要是被坏蛋弄去,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开慧姐说得很严肃,也很恳切,句句入情入理,使我们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从此我们又提高了一些认识,增强了保密观念。

1922年冬,我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开慧姐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入党宣誓是在自修大学举行的,与我一起宣誓的共有七八个同志。面对着印着铁锤镰刀的鲜红的党旗,我的心跳得很厉害。我想,毛泽东和开慧姐待我亲又亲,把我领上革命路,我一定要跟党干革命,经受党的考验。宣誓完毕,毛泽东叫我留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是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做个C.P.不容易,要把一切都交给党。毛泽东的话句句像铁锤似的撞击着我的心房。开慧姐在一旁说:你大哥对你要求高,希望大,要你在革命熔炉里好好锤炼,经受考验。还叮嘱我要永远记住这一天。我听了很感动,点点头表示一定要永远记住这一天。以后,开慧姐又对我说:“要派你工作啦!”我兴奋地抢着问:“上哪儿?”开慧姐说:“到水口山去!”

那是1923年,为了广泛地开展工人运动,毛泽东派一位同志带领我与毛泽覃到水口山铅锌矿搞工人运动。临行前夜,开慧姐煮了几个蛋给我们送行。毛泽东教育我们说:到水口山去,不要下车伊始,指手画脚,要老老实实拜工人为师。毛泽东特地向我们指出,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每个星期天要到敲砂棚去敲矿。毛泽东说,这活儿是艰苦的,但可以磨炼人。也要下“窿”(矿)去看看。工人是怎样拿性命换回几个铜板的,这才能弄懂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革命的道理。开慧姐也热情鼓励我们好好锻炼,经受考验。我们到了水口山,开慧姐经常写信给我们,寄《向导》等党的刊物来给我们阅读,还把刊物上重要文章的一些话画下来,要求我们反复领会。

毛泽东和开慧姐的话是我们力量的巨大源泉,是我们干革命的思想武器。在水口山铅锌矿区,反动矿警把我推倒在地,踢得我几乎丧命,我没有屈服;后来在宝庆,反动派把我的孩子杀害了,我没有退缩。这就是因为我心中永远记住毛泽东和开慧姐的亲切教诲。〔17〕

注释

〔1〕《“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版,第282—283页。

〔2〕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00—101页。

〔3〕周世钊:《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7年6月版,第81—83页。

〔4〕屈子健:《回忆在毛主席领导下的第三师范初期革命活动》,1963年4月30日。

〔5〕黎永泰:《毛泽东与大革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第91—92页。

〔6〕刘少奇、朱少连:《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略史》,见《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罢工胜利周年纪念册》,1923年出版。——原注

〔7〕《看了“燎原”以后》,原载1963年8月4日《北京日报》,转引自《刘少奇与安源工人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2月版,第145页。——原注

〔8〕见1922年5月13日上海《民国日报》及5月5日《谢觉哉日记》。——原注

〔9〕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54—156页。——原注

〔10〕《湖南自修大学组织大纲》第一章:“宗旨及定名”。——原注

〔11〕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04—107页。

〔12〕王船山就是王夫之,湖南衡阳人,是明、清时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学术上成就很大。他晚年居衡阳的石船山,所以称他为船山先生。——原注

〔13〕周世钊:《毛主席青年时期的故事》,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77年6月版,第73—80页。

〔14〕见《新时代》第1卷第1号,1923年4月10月出版。——原注

〔15〕《省城各校现况调查记》,载1922年9月21日湖南《大公报》。——原注

〔16〕高菊村等:《青年毛泽东》,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3月版,第162—165页。

〔17〕张琼:《清水塘畔的亲切教诲》,载1977年9月13日《解放日报》;又载《怀念毛主席》(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7年10月版,第900—9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