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说:“圣和仁这两个境界,我可不敢当,我做不到。只不过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也就只能这么说了吧。”
为之不厌,意思是学习起来不满足,做起事来,一直在追求圣与仁。
诲人不倦,就是教导别人不觉得疲倦。
公西华说:“这个境界听起来很简单,但这正是我们努力却学不到的地方。”
公西华的这句话是有自知之明的。一个人真的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非常不容易。你需要成为一个有恒者,需要知道学习本身的乐趣,需要找到心流的状态,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
在网上看过一个段子,我觉得有一定道理。“你的顿悟,有时候只是别人的常识;你的追求,有时候只是别人的起点。”比如公西华、子贡,他们拼命做到的言行,其实只是孔子的日常行为。一个人想要达到的那个状态,对孔子来讲可能只是常态。
可是,孔子还是很谦虚。他说自己只是做自己努力能做的,至于将来能够得到什么,并不知道。我只要在通往圣与仁的路上,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就行了。至于将来别人说我是圣还是仁,跟我没关系,不重要。
孔子跟樊迟说过先难而后获是君子,只问耕耘,少问收获,就在于此。
后来,子贡推举孔子,把孔子封圣的时候说,“学而不厌就是智,诲人不倦就是仁,智且仁难道还不是圣吗?”也因此,孔子逐渐地被封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