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这句话是孔子的感慨,看起来是没头没尾的一句话。
觚很有可能是古代盛酒的一种器具,上圆下方,长口长身,中间有一些棱,呈喇叭状。
对于这句话,有三种解释。第一种是说,孔子有一天拿到了一个觚,但这个觚是一个创新的觚,没有中间的棱。孔子的感叹就好比我们看到了一个造型不符合常规的杯子之后发出的吐槽:“杯不杯,杯哉!杯哉!”意思是,这东西能叫杯子吗?这多难看呀!孔子看到有人把觚这样一个祭祀的礼器改成这个样子,就感叹“这还能叫作觚吗?就勉强算它是个觚吧”。这代表着孔子对突破常规的新东西是看不惯的。
第二种解释是,孔子借“觚”的发音讲自己的心事。因为孔子说过,“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思是孔子不想在家闲着,所以说“看谁出价高、谁重视我,我就去为谁做事”。在这个情境下,孔子拿到了一个觚,突然联想到了“沽”这个字,他说:“沽不沽,沽哉!沽哉!”意思是,做不做事呢?我还是要做事的,等着人来请我吧。这个解释,代表着孔子想去做事的态度。
第三种解释是说,“觚”是孤独之意。孔子拿着觚说:“孤不孤独呢?好孤独!好孤独!”
以上理解都可以讲得通。我读《论语》的版本比较多,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关系,我个人倾向于第二种解释,即结合“我待贾者也”进行理解——干不干活呢?还是得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