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这也是一句比较令人费解的话。要理解这句话,需要先了解鲁国和齐国的来源。
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并对土地进行分封。分封的时候,姜子牙被封到了齐国。齐国靠近大海,在今天的青岛、淄博一带,当时那里的物产并不丰富,可以算是比较偏僻贫瘠的地方。同时,姬姓的周公被封在了鲁国,对于自家亲戚,武王还是有点偏心眼的。
后来,在发展过程中,齐国竟然发展得更快。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大兴改革,发展经济,煮海水作盐,在山上开采石头用于炼铁。随着盐铁业的发展,齐国的国力变得比鲁国强盛得多。慢慢地,齐国的很多风俗、礼仪就发生了变化,离过去周王朝的文明更远了一点。
鲁国虽然没有齐国富裕、强大,但尊崇旧典,很大程度上沿用了周朝的礼仪。这句话中的“道”,指的就是周道,即周朝的礼仪、原则等。
孔子看不惯齐国的改革和变化,他认为最值得尊敬的是周公,而鲁国比齐国更加接近于周道。他希望能够回到周朝的风俗、礼仪、原则上来。
所以他说,齐一旦往好里改变一点,就可以回到鲁国的状态;鲁国也是在周礼的基础上发生了一点变化,如果再往回改变一下,也许就能回到西周时候的状态,也就是“至于道”。
这是孔子的理想,但这个理想是行不通的。历史很难开倒车,历史的车轮只会不断地向前走。
这句话现在引用得很少了,因为它的生命力并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