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上艹下条)。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我上中学时,这一段入选了高中课本,叫作《荷(上艹下条)丈人》。
“子路从而后”,意思是子路赶路的时候掉队了。掉队之后遇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家,老人家“以杖荷(上艹下条)”。“(上艹下条)”,有人念diào,有人念tiáo,还有人念dí,三个发音,对应的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上艹下条)(diào)是一种除草的工具、一种竹器;(上艹下条)(tiáo)是一种蔬菜,是一种植物;(上艹下条)(dí)是一种其他的农具。
我认为应该是diào,一种竹器。
他拿着一根棍子,把竹器搭在肩膀上。子路问:“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
接下来,就是名句——丈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手脚都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这种人凭什么做老师?
这个丈人很有可能是“农家派”。春秋时候有一派就叫“农家”,认为人必须耕作,其他的事都没有意义。古人干不干农活,一眼就能看出来——手上硬不硬,有没有老茧,皮肤是否粗糙。
丈人骂孔子,然后“植其杖而芸”。
“植其杖而芸”有几种解释:第一种是把“植”理解为“置”;“芸”,同“耘”,耕耘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他把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除草。
第二种解释是,丈人把杖放在一边,开始下田工作。
第三种解释是,“植”,是倚立的意思。此句应理解为“丈人拄着拐杖去除草”。这是目前普遍认同的理解。
子路被震住了,拱手站在旁边,被人教训得一头冷汗。
老人家一看,子路这个态度还不错,反正子路也找不着老师了,于是决定留子路吃饭,还专门为子路杀了鸡,做了米饭,好好地款待他。
这个画面让我想到杜甫的这句诗——“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农家收拾、洒扫、做饭,炊烟袅袅。
老人家还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叫出来,给他们介绍说,这是大名鼎鼎的子路。
子路第二天出发,找到孔子后,向孔子说了荷(上艹下条)丈人的事。
孔子说,这是高人,让子路回去,邀请老人家过来聊一聊。孔子想跟老人家认识一下。
子路赶回去,却没有看到荷(上艹下条)丈人。这有点像《西游记》里边的神仙,帮了孙悟空,就不见了。
这时,子路说了一段话,这里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子路回头对孔子发表感慨——
“不仕无义”:你有能力,却不肯出来做官,不肯为国为民做事,这就是不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这样的秩序,是不能够随便偏废的。如果连家里的长幼之节都不能够废掉,那为什么要废掉君臣之义呢?你一个人躲在这里,心中还有国君吗?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看起来你们是要做好人,洁身自好,但其实乱掉的是君臣大义。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君子出来做事,才是实行大义。子路的言外之意是,你认为我的老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什么都不会做,但是我告诉你,君子做事是为了行义,是为了做自己该做的事。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我们很清楚,天下滔滔,道很难行,但我们一定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君子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行所当行。
子路的这段话中,“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得多有气魄!
儒家特别强调“行所当行”,做自己该做的事。别人说“你做这件事没有用”“你做这件事,别人会反对”“你做这件事,半途会失败”“没人知道你做这样的事”,这都没关系,君子就是要“行其义也”。
子路很有可能是在被“?”之后,酝酿了一晚上,想要用这些话来为夫子做辩驳,解释夫子的大义。
第二种解释是,荷(上艹下条)丈人不想见他,躲起来了,于是子路就和丈人的两个儿子说了这样一番道理。意思是,“你们家老爷子说我老师不行,那我现在告诉他,实际上我老师的境界高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