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个案例的主人公就是因为过度认同社会给予他的标签,而让自己陷入了困境。
一会儿要和M见面了。M是我之前认知课程的学生,那时他还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中摸索。上完那个认知课程后,他毅然决定在公司内部创业,并获得了不小的成功。现在,他又迈出了人生中新的一大步:离开公司自主创业。在那次认知课程结束后,我们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得知他放弃稳定的工作决定创业时,我内心有些小激动,可能是感觉这对他来说会是个巨大的突破。我十分期待和他再次深入交谈,想知道我们的这次交谈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想着想着,听到了敲门声。“请进。”M走了进来,露出了憨憨的微笑。“哇,顾老师,好久不见!”他说着张开了双臂。我也露出了喜悦的笑容,走上去给了他一个拥抱,并说道:“看来你最近状况很不错啊,怎么突然想到要找我谈谈?”
M收起笑容,利索地搬出椅子坐了下来。他喝了口咖啡,说:“顾老师,你也知道我前段时间离开了公司,开始创业了。我其实挺有自信的,找到了很靠谱也很有业内资源的投资人,现在也有一个很高效、相处得很融洽的团队。但我最近和身边的人进行交流,和他们说我创业的事情,却得到了大相径庭的反馈。有的反馈极为正面,有的反馈却非常负面,让我很难对我现在的状态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我一会儿感觉自己充满了干劲儿,一会儿又感觉被活生生浇了盆冷水,所以想来和你深度地聊一下,帮助我认清自己的现状。”
他的这番描述倒没让我惊讶。在生活中,人们通常是很难收到中立而真实的反馈的。比较亲近的人往往会夸大你的长处,在你出现问题时也会尽量从积极的角度去帮助你分析。而不太熟悉的人经常会贸然做出判断,看你不顺眼的人更是会以抨击你为乐。我们其实都非常需要一个可以坦诚交谈的朋友。我相信M有这样的判断能力,而且在之前的认知课程里我们也讲过真实反馈的重要性,所以他来访的原因应该不仅仅是收到了极端的反馈而想从我这里听到比较中肯的建议,而是肯定有让他感到困扰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便顺着这个思路开始发问:“是什么样的负面评价呢?”
“负面评价大多比较类似,比如说我还是挺书生气的,学院派,看上去没有什么野心,性格也比较温和,最后往往会得出我不太适合创业,或者不像一个创业者之类的结论。”
乍一听这些词,我觉得并不能得出他不像创业者或不适合创业的结论。创业者可能需要具备一些特质,但因为“性格温和”“书生气”这种特质就草率地得出结论,那些给予负面评价的人显然并不了解M。不过让我更在意的是,M他自己对哪个部分的评价比较介怀。
“你知道这些评价都很片面,但我比较好奇,你觉得让你感到被冒犯的,是他们给你的这些评价,还是他们最后得出的你不适合创业的这个结论呢?”
M认真思考了一下,说道:“我来分析一下我的想法啊。首先我挺讨厌‘学院派’‘书生气’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说我不够成熟,不够有城府。”他喝了口咖啡,接着说,“我其实一直会收到说我没有野心、性格温和的评价。记得以前在校时也有同学给我这样的评价,我可能就是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吧。其实别人对我有这样的印象我倒不是特别介意,我在意的可能是很多人会从对这些特质的分析中得出我不像创业者的结论。每次这样的谈话结束后,我就会反思创业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但当我看向身边那些比较成功的创业者,再把他们的性格、经历和自己的比较之后,发现有很多差异,好像那些评价也没错,这让我有点不知道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状态和创业者这个身份了。”
“你对于创业者的理解是什么呢?”我有些惊讶,他思考过后竟认可了这部分负面反馈的内容和逻辑。有时候,分析内在感受对于一种角色的定义就可以解决一些困惑。
“我觉得有两个层面吧。一个层面,从做的事情上来说,我觉得创业者是那个把产品从零到一做出来的人。有一个产品的想法,自己组建团队,然后带领团队一起向一个方向努力,直到把这个产品从想法变为现实,并不断迭代。另一个层面,我觉得创业者需要能够掌控大局,有野心,在做关键决策时,即使别人反对也需要对自己的想法充满自信等。但是我给别人的感觉,似乎并不具备这些特质。我现在在创业过程中好像还没有碰到以上的情形,我不知道在碰到以上情形时,我是否会表现出一个优秀创业者的特质。”
给某个人或某类人贴标签往往是最危险的事情。“只有拥有狼性,才是成功的创业者”“只有×××,才能成功”,其实都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表述。这些单一归因的方式会让人形成线性思维,而忽略事物往往是复杂而多样的。很多时候,这甚至变成了人们不思进取的借口,比如“我就是这样子的人,没法改变”“我就是没有留学背景,就不行了”。如果我们运用“如何做到透彻的思考,直击问题的本质?”里的方法,就可以发现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假设和武断之处。世间没有那么绝对的事情,每种情形都可能有黑马或者黑天鹅的存在。而标签容易让人忽略多元的解决方案和视角,只聚焦在被标签化的点上。深挖这些标签是如何形成的,有助于我们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和潜在的解决方法。
“你刚刚说你观察了一些成功的创业者和你自己过往的经历得出了这个结论,你可以说说过往经历这部分吗?”
“当然可以。当时来上认知课时,我还在原来那家互联网公司工作。那时候,我就是个中层,来上课是希望能找到一些突破口。让我特别开心的是,课上的内容对我有很实质性的帮助。当时上完课回公司之后,我和我的主管在项目A的发展上存在一些不同意见。我俩对这个项目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当时觉得他说得不太合理。如果没上你的课,我可能会为了避免冲突,让这件事情就这么过去。”
我想到他刚来上课时的样子,露出了理解的笑容。
他接着说道:“但是因为在课上我也和几个同学争执过,甚至起过比较直接的冲突,而这并没有让我和同学们的关系破裂,坦诚表达自己的观点反而使我们都能充分理解对方的真实想法,化解彼此心中的不满。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说到这里,他露出了自信的微笑。的确,如果有了成功解决纠纷的经验,一个人就会因此建立起相关的信心。
“所以当我和我的主管意见相左时,我就没有退让,并且非常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疑虑。最后我们的确起了一些争执,互相说了些不太好听的话,但最终我的执着让我争取到了独立负责这个项目的机会。刚接手时,这个项目亏损得很厉害,几乎是公司的弃子。于是我便自己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团队,重新开始构思产品。我和团队一起努力了近一年,最终让这个项目扭亏为盈。这是一次成功的内部创业,而且是在我能用的资源并不多的条件下获得成功,我还是感到很自豪的。从这件事来看,我觉得自己摆脱了那些别人给我的标签,书生气啊,性格温和等。”他稍作停顿,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兴奋,也替他能有这样的突破而开心。
“但我现在的创业经历好像没有给我同样的感受,我没有去fight for something(为一个东西去争取和奋斗),好像一切有些过于顺其自然,过于顺利,这样的情形仿佛让那些标签又回来了,让我又缩回了壳里。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没有去努力争取,是不是应该更加激进,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合格的创业者。”
听到这里,我好像有点明白他感受上的落差从何而来了。他在心里给创业者贴上了很多标签,而这些标签一方面是从他以前那次成功的内部创业经历中总结出来的,一方面可能也受到了一些外界的影响。由于从创业到现在并没有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他心里的这些标签并没有给他造成太大的困扰,可是当他和别人交流后,这些快被遗忘在脑后的标签又重新来到了眼前。他开始将自己和这些标签一一进行对比,发现自己当下的创业状态和他之前被人认可的、称得上十分成功的内部创业时的状态并不一样,这两者的不匹配以及目前创业不温不火的状态让他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其实,信念体也可能是自己创造了一个角色,然后自己又代入这个角色。
我觉得还是从头开始梳理这件事更好:“当时你决定离开公司开始创业,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当时在原来的公司,我接手的那个项目已经比较稳定了,我带着团队把产品从零到一做了出来,产品在市场上也得到了极大的认可。我觉得那个时候工作逐渐变得平稳,没有从零到一那么有挑战性了,我感觉自己进入了舒适区。加上内部创业终究会用到公司的很多资源和名气,我觉得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无法知道自己真实的水平。所以我想,干脆脱离舒适区,这样我才能更好地成长,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其实,这里也有一个逻辑上的跳跃,就是在内部平台依然可以有成长,只是可能要花点时间去寻找。
“你怎么定义更大的成功呢?”
“首先当然是财务上的回报。其次,我希望能从零到一做出一个更成功的产品,影响到更多的人,同时也让我团队的成员感受到自己在其中的价值,让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有一种归属感和荣誉感。”
“你反复强调从零到一做出一个产品,这对你来说十分重要?”
“嗯,你说得对,我觉得在内部创业那段经历中,这个从零到一的过程是最有价值的,不仅是对自己的多重挑战,还要有全局观,要掌握技术,要理解市场,要带团队,等等。这是能让团队和我自己最能感受到荣誉和自身价值的部分。”
他的回答进一步验证了我之前的猜测——不管是对成功的定义,还是对创业者的定义,他都过度依赖之前的那次成功经历。我尝试着拓宽一下他的视野。“你觉得当时一起上认知课的同学里,谁是成功的创业者呢?”我特别期待他的回答。
“他们都是。深入了解他们之后,我觉得他们每个人都值得敬佩。”
“你觉得他们的哪些特质值得你去敬佩?”
“他们很真实,有血有肉,有感情,有**。那是我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创业者群体的温度。他们做着不一样的事情,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甚至失败了好几次,但他们身上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还深深地记着当时一位分享者说的话:‘创业者投入在这个行业里的一切也许是渺小的,但他们选择了这个行业,就成了这个行业的书写者和贡献者,不分大小。’从长远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成功者。”
“是的,这句话说得十分精彩,你有没有发现你并没有用你的成功定义去衡量他们的价值?”
他笑了:“哈哈,是的,我说完那个答案就意识到你的意图了。这似乎轻易击碎了我自己对‘成功’和‘创业者’的定义。”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一个概念的初步印象可能源于外界,这时候他们要去深度描述自己脑海中的概念,这样才能摆脱外在的影响。
“我记得你当时来上课时一直怀疑自己是不是够资格上那个课,因为其他同学都有更加丰富的创业经历,很多还有过成功的创业经历,有些同学虽然经历很曲折,但也算是创业老兵了,只有你刚从国外读完书回来。你还记得第四天晚上发生了什么吗?”
“哈哈,当然记得,那天我算是‘爆发’了。”
我回想起那次课程的第四天,其中一位创业者A质疑了M作为一个“打工仔”为什么要浪费时间来上一节为创业者设立的课程。在A提出质疑之后,先后有另外三个创业者也提出了相同的质疑,称他为一个没有实力的“中层管理人员”,说他不值得被投资,说他看似激进地在学习,其实并没有学到什么……面对这些质疑,M一直保持沉默,又或是在刻意压抑自己的情绪。但这个被触发的情绪终于在那天晚上的课程总结时一并爆发了出来。
那天晚上,M是最后总结自己感受的学员,所有人都盯着他等待他的反馈。我还记得M当时是这么说的:“我有三个感受吧。一是累,一开始那些不痛不痒的交流让我感到心累,接着又有四个人接连出来质疑我,这其实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我忍了一下午,也感到很累。”
他的声音听起来有些疲惫,但语气却很尖锐。“第二个感受是疑惑。说实话,我从上课第一天起就想过我到底属不属于这里,我不是真正的创业者,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他突然扫了一眼所有人,问道:“你们谁认为我不应该参加这次课程?你们谁认为我不应该和你一起出现在结业的回忆录里?我是不是根本就不属于这里?”他看向大家,全身紧绷,似乎在等待一个答案,但又快速接着讲了下去。“第三个感受是不爽。对,我的确只是个中层,我也想作为高层参加这个课程,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价值。可是我很珍惜这个机会,我不希望这个宝贵的训练机会溜走。也许大家说得对,我的水平就是一个中层,这真的触发了我很不好的感受:是的,我太弱了。但我又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水平。我的欲望超越了我的能力,可是,即使在职场,我也想带领好我的团队,我也希望做好我的产品,让它不要被砍掉。我也希望我能够带着我的团队升职加薪,而不是遗憾地走掉。我也想学习领导力,想学习企业家精神!”
他几乎用呐喊的方式结束了这段总结。说完之后虽然他看上去松了一口气,但看得出他的身体依旧处在很紧张的状态。
出乎他意料的是,做完这段分享之后,他马上收到了很多正面的反馈,很多质疑他的人表示他们这样直接地提出问题,是想帮助他直面他的心结,能够有更大的突破。大家也对他表达了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看法,来来回回几次真诚的交流之后,M渐渐平静下来,也感谢了伙伴们的支持。
M那天晚上的发言,让我看到了一个敢于直面自己自卑的人勇敢跨出的第一步,也让我看到了他的潜力、爆发力和想要突破自我的决心,所以那晚的对话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我从思绪中渐渐回到当前的对话中……
“是啊,我也记得很清楚,我觉得那是一个很勇敢的举动。你当时说出了很多心中的不安,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你说自己的水平一般,但你很希望带着自己的团队做好产品,你的欲望超越了你的能力,但你也不想再做一个老好人去藏着掖着,于是你把你对大家的不满,或更多的是你内心的恐惧,呐喊了出来。”
M听着有点不好意思了,看他的表情,他显然对那段经历还有着很深的印象。
“让我尝试着把这些点连成线,来分析一下你困惑的来源。”
M点了点头。
“你和当时的公司主管起了争执并因此拿下项目,然后带领团队从零到一完成了一个成功的产品,这个经历对你来说意义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完全消除了你对自己的焦虑:能力不够、水平一般、欲望超过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你打破了自己老好人的形象,你不再尝试取悦每个人,而是勇敢地和主管据理力争,并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它让你彻底摆脱了以前的‘非创业者’特质,比如性格温和、不够激进等。于是你把那段经历塑造成了你心中的成功典型案例,那个成功案例中的你是一个近乎完美的角色,不管从商业决策上还是团队管理上,你都在最佳状态。那段经历便成了你对‘成功’‘创业者’等的唯一定义。而现在这段创业经历不像之前的那么‘刺激’,不需要你去救活一个亏损严重的项目,也不需要你去和一个权威产生争执,并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自我。这次创业没有那么多大风大浪,这种比较平静的创业过程让你有些不安,它不太符合你对创业的宏大叙事,没法让一个激进的你再次出现在舞台上,你因此开始质疑自己是否能被称为创业者。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原本应该无关紧要的负面评价却对你产生了那么深的影响,因为它们恰好击中了你的痛点。你的内心也觉得你不完全符合创业者或成功创业者的标准,因而更加动摇。”
他微微点了下头,紧紧地抿着嘴,没有当即给我回应。短暂沉默之后,他说:“顾老师,你总是那么犀利。我还没有完全理顺,我需要好好反思一下,不过你刚刚那段话的确让我有不少共鸣。我对‘成功’和‘创业者’的理解是单一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那次成功的内部创业经历。我会好好思考一下的。”
“别着急,你也知道我的风格,不光给出建议,还必须有可执行的改变计划,不如就从重新定义‘创业者’开始。”
他突然笑了:“这下可难倒我了,我得好好思考一下。我知道每个人对创业者的定义都会不同,每个人对这个词的感情也不同,我觉得我之前的定义包含了我当时对创业和创业者的理解和情感,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去推翻。”
“我不否认每个人对创业者都有自己的定义,但一定也要意识到这不是唯一的定义,而且这个定义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会随着你的经历、你的认知、你对生活中事物优先级排列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但你并没有根据这些变化去调整你对成功、对创业者的定义。你已经迈出了新的一步,脱离了以前的环境,在尝试找到新的突破口。不论是你现在所处的行业、你身边的人,还是你做的事,都是新的,都变了,但你却依旧在用上一个阶段对成功的定义来定义你的现阶段,尝试衡量你现阶段的得失。或许你现在不需要过去的‘惊心动魄’,或许你的能力已经能够很从容地组建团队,把产品做出来。因为你已经历了从零到一的过程,而现在对你更具有挑战性的是怎么让业务可持续地长期发展,怎么从一走到一百,从一百走到一千。”
他听得非常专注,并说:“是的,你说得很对,我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充分考虑我所处的新环境,让自己跳出已有的框架,可能是想复制自己过去的成功。但这个想法不太可取,我和我做的事情都变了。”
“很好,你已经认识到这点了,这是很重要的一步。那你回去后可以接着思考一下你对成功的定义是否受到了过去经历的限制,怎么被限制的,然后好好地迭代一下你的人生字典吧!”
“谢谢顾老师,又是一次受益良多的谈话,听你这么一说,我意识到自己虽然从上次创业中指数级地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却没有认真地进行认知上的迭代,或者说没有迭代完善吧。是时候再好好地审视一下自己了,我会再来和你‘做汇报’的!”
说到这里,我们会心一笑。
M的领悟能力不容小觑。过了几天,我便收到了他发来的消息,和我深入地剖析了他对部分事物的理解为什么还停留在过去,也分享了他对于自己现阶段的思考和对那些正负面反馈的分析。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点是,他这些“老好人”“书生气”标签的背后还有一个核心标签——儒商精神。
M从小生长在一个文化气息很浓的环境里,他有一个事业上非常成功的长辈,这个长辈对他影响极大,而这些影响慢慢地塑造了他对于商业应该如何运作的理解。在他的理解里,儒商精神,或者说温文尔雅、声誉优先的信念在他的心里慢慢发芽。因此,当他接触到互联网这个新兴行业时,他发现这里的文化气息与儒商精神有很多不同。而“儒商精神”的标签表现,也就被周围人认为是“老好人”或者“书生气”。所以,在M对于自我认知的挣扎背后,其实是两种商业文化的相互冲击。在很多传统生意环境里适用的“儒商精神”,在发展迅速、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创业中可能就不太适用了,而M没有认知清楚这两种应用场景和时代的不同,导致自己被过往的核心标签困住。
要摆脱这种情况其实很简单,首先M需要建立起更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意识到过去的标签有其特殊的应用场景和应用对象,而自己如今所处的环境需要新兴的行为和思维模式,这些是他之前不具备的,但是并不表示他做不到。
很多人会犯一个认知上的错误,就是认为自己的标签是不可改变、不可进化的。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标签只是人在某个阶段为了简化认知而赋予的描述性词语,如果你把它当成对自己人格不变的表述,其实是过分放大了标签的力量,使其变成一种信念体。
标签可以很轻松地被撕下、被迭代、被修改。就像M,当他回到家族中和长辈交流时,他依然可以应用“儒商精神”,因为在那个环境里,这相当合适。而当他回到互联网创业环境中,就需要带上他之前成功创业经历赋予自己的标签,而不去在意那个“儒商”标签。
当然,这一切都是基于M的努力,如果他不想要新的标签,也可以守住老标签,只不过在那种情况下,也许回归家族的生意或者换一个更注重“儒商精神”的环境,他会更如鱼得水。——有时,如果换了一个不适合的环境,原本的信念就可能变成禁锢你的信念体了。
无论M的决定是什么,当他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核心标签所带来的影响时,就已经迈出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击穿信念体带来的好处。
我期待着未来一颗儒商新星的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