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击穿你的信念体(破圈法则三)(1 / 1)

破圈 顾及 3965 字 7天前

从外界的眼光里夺回人生的定义权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一个人在消费社会中,根本没有所谓的自由。

这个观点听起来好像很可怕。但仔细想想,我们的行为无时无刻不被外在的宣传影响。很多人可能认为自己有选择购买什么化妆品、包、家电、车等的权利,但是你可能没有权利去选择七夕节时不给女朋友购买礼物,你甚至可能丧失了不洗澡、不打扮、不精致的权利,不然你可能会收到周围人不理解或异样的眼光。

这些都是消费主义在我们思想里种下信念体的体现。

作为一个崇尚自由的人,我换过六个不同的行业,去五大洲六十五个国家玩过,不担心拒绝别人的要求,做着自认为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原先以为自己很自由自在,但是后来才发现,我的思想并没有我想的那样自由。

我有一段时间会因为自己年纪大了而焦虑,有一段时间会因为没有在国内买房而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也会不时地觉得自己的钱还不够花,最多就实现了“超市自由”(有能力在超市里任意消费)。可是当我沉下心来,我会发现那些焦虑、懊恼和无奈的情绪,都是源于外在的影响。

当媒体疯狂炒作“大龄剩女”时,我好像就自动代入了;当看到人们谈论炒房时,我就觉得自己好像错失了良机;当周围人都在谈论如何赚钱时,我似乎也会被他们带跑。我的情绪会因此变得起伏不定,进而影响我的行为和表现。

我的思想其实是各种外界思潮、媒体和他人观点的集合,就好像三江并流那样有很多条支流汇聚而成,其中很多还有冲突。这是因为大脑并不会刻意去一一辨析这些信息和想法的来源。慢慢地,我会形成很多原来并不属于我的观点及信念,这些就是我信念体的来源。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的思想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在的影响,但是这里有一个区别:你是无意识地受到影响,还是有意识地选择这种影响。

无意识地受到影响,就像我认为自己是大龄剩女那样,直接接纳了这个观点和它所赋予的负面含义,导致了自卑等一系列情绪的出现。

我并没有去透彻地思考这些问题:什么是大龄剩女?我真的是大龄剩女吗?大龄剩女真的不好吗?这些问题可以挖到“大龄剩女”这个词语背后隐含价值体系的判断标准,然后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思考这种观念是否应该被接纳。直到我做完了上面这些工作,才能说自己是有意识地选择了这种影响,并清晰地知道它会给我带来的结果。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对自己的决策深思熟虑,并有勇气去接受这个决策带来的一切结果,无论好坏。

只可惜,我连第一步都没有做到,就无意识地接受了很多观点。同样地,当我对自己的一些情绪进行分析时,我会发现自己被动地接受了很多外在的信念——精英主义、达尔文主义、功利主义等。甚至,对于自己很在意的“自由”,我也没有去透彻地思考这种想法到底是我真实想要的,还是之前多年的海外留学经历被灌输的。

因此,如果我要摆脱外界的摆布,就必须对自己内在的主要观点、想法和价值体系去做一个分析,找到每一种思潮的来源,然后重新审视它们,看我是否应该接纳这些。

比如自由,这是我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我对自由的定义是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人生使命和方向后放下不相干的事物。我在审视这个定义的过程中看了不少人对自由的定义,有一部分和我类似,也有很多跟我的并不一样。我思考出这个定义时并没有读过很多相关方面的书,也没有关于外部信息输入的记忆,甚至我当时就知道别人对于自由的定义和我的并不一样。因此,只要我的记忆没有欺骗我,那么我对自由的定义应该是自己想出来的,算是自己的东西。

当我回溯自己的童年时,发现自己对自由的崇尚已经有些萌芽了。在很小的时候,我就会好奇人为什么活着。因为这发生在我出国之前,西方关于自由的思潮还没影响到我,因此我可以坦然地说,我选择这种自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大概率是我自己的决定。之所以说“大概率”,是因为我在上一个原则里刚提到了记忆的不可靠性。如果我的记忆有误,那么这种思想很可能依然是从外界引入的,只不过我现在已经在理性和感性上认同它了。

通过分析自己的刻板观点、各种思考的来源,甚至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从而把各种思想从无意识地接纳转变为有意识地选择,这就是击穿信念体的核心方法。

当然,很多人觉得这么做太耗费时间和心力了。一个人每天会有无数思绪,一个个分析实在是太累了,何况绝大部分人也没有时间去学习和了解从古到今的各种主义、文化、思想潮流等,更不用说去做一个精准的溯源了。所以,我会建议大家抓大放小,只看最常见信念体的来源和形式,其中包括了社会认同、人设限制和负面暗示。

在探索最常见的信念体之前,先请大家做一个练习,这个练习会有助于你发掘自己潜在的信念体。

我是谁?

请拿一张白纸,在上面写下20句关于“我是一个_________”来定义自己。

1.我是一个_________

2.我是一个_________

3.我是一个_________

4.我是一个_________

5.我是一个_________

6.我是一个_________

7.我是一个_________

8.我是一个_________

9.我是一个_________

10.我是一个_________

11.我是一个_________

12.我是一个_________

13.我是一个_________

14.我是一个_________

15.我是一个_________

16.我是一个_________

17.我是一个_________

18.我是一个_________

19.我是一个_________

20.我是一个_________

写完以后,请仔细地看一下你写的句子,注意以下几个类别。

1.是否有很多句子都是对某一种角色的描述,比如“我是一个丈夫”“我是一个父亲”“我是一个公司的老板”。如果是这样,请仔细思考一下:这些角色对你来说的意义是什么?哪些角色更重要一些?还是它们同等重要?每个角色对你来说代表了什么?比如,对于某些人来说,“我是一个丈夫”意味着“我需要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牺牲家庭”;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我是一个丈夫”意味着“我需要承担起家庭的重任,要赚钱养家糊口,但家庭不一定是第一位的”。这两种意义其实是有差别的,它背后体现的是你对不同社会认同的认可度。

2.是否有很多句子是描述自己特别好的特质或正面的想法的?如果是这样,为什么一些负向的描写会在这里缺失呢?这是否代表你会以一种非常乐观的态度看待事物?或者,这代表你不愿意去面对自己身上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果是后者,其中是否可能存在一些信念体需要突破?

3.是否有很多句子描述的是比较负面的特质或悲观的看法?如果是这样,是否代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也倾向于更多地看到不好的那一面?你是否会很容易忽略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一些良好特质?你是否有关于自己优点的错误信念,比如我没有什么特长,我能力不行等想法?

4.你是否写了几句后就写不下去了?这是否意味着你平时并没有对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做过很多思考?或许你并不想轻易地定义一个人,因为你觉得在没有深度了解的情况下草率地定义一个人是不恰当的。但现在你要定义的是你自己,一个在理论上你应该很了解的人,为什么你会定义不出来呢?这是否显露出你对评价自我或评价他人的一些信念,比如“我没有资格定义他人”“我不可能搞清楚我自己”“我太迷茫了,我找不到自己” “我永远不可能得到我想要的”?

另外,这个练习也能发掘出关于自我的其他方面。比如,你是否写了很多关于兴趣爱好的描写,而忽略了自己的其他方面?这些兴趣爱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你能否发现这些兴趣爱好背后的一些共同点?也许这些共同点能为你想要从事的职业提供一些线索。你是否只有关于工作的描述?如果是这样,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比如你的健康、你的朋友、你的亲密关系、你的家庭、你的兴趣爱好等?你是否把过多的精力投在工作上,而忽略了人生应该是一个平衡发展的过程?如果你发现自己的描述过多地聚焦在某一个方面,这反映了你的什么信念呢?

你是听自己的还是听社会的?

你是否发现,你在“我是谁”那个练习里写下的20句话中,有的句子是和你的社会认同相关的?

社会认同指的是我们用以定义自己是谁的群组成员身份或社会类别。典型的关于社会认同的描述有“我是个中国人”“我是上海人”“我是男人”“我是南方人”等。

世界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亨利·泰弗尔(Henri Tajfel)及欧洲著名社会心理学者约翰·特纳(John Turner)在他们共同创立的社会认同理论中指出,我们在沟通时,通常不是以个体的角色来进行,而是以我们认定自己是谁的某一个群体的代表来进行。我们所具备的社会身份,也是由我们所属社会团体的行为准则来确定的。

因此,群体认同也包括我们常见的自我信念。有些时候,群体认同会导致我们产生一些对自我的偏见,从而形成信念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我们不清楚群体认同所包含的概念,就很容易认同到其实并不属于这个群体特征的概念。比如,我曾经让几百个人阐述他们心中对于男性和女性的印象,到底哪个群体是强势的,哪个是弱势的。然后我发现90%左右的人认为在中国社会里男性处于强势地位,还有10%左右的人认为在中国社会里女性处于强势地位,而这10%的人中有男也有女。所以,如果你是在那90%的人群里,你就会发现另外10%的人所认同的概念和你认同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认知,你们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和行为。比如,你会发现,那些认为女性处于强势地位的男生,对女性常常有羡慕的感觉,而认为男性处于强势地位的女生,则更可能在男生面前做出妥协。

2.人们容易因为对社会的认知而产生相关的期待。通俗地说,就是你觉得这个人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个人就会是什么样的,或者你觉得自己应该是什么样的,你就可能表现成什么样。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很多相关的实验。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曾经研究了学校课堂里的期待效应,他和助手们挑选了一所小学(包括1—6年级18个班)作为实验对象。他们首先对全校学生进行智力测试,然后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了20%的学生。随后,他们将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该班的所有任课老师,并且告诉这些老师,这些都是经过测试被证明具有培养前途的学生,希望他们注意保密。这样,被挑选出的这20%的学生就作为实验组,其余学生成为研究的对照组。18个月后,他们又对该校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结果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智力测验分数有更为显著的提高:实验组全校六个年级学生的平均智商增加了12.2分,而对照组只增加了8.4分。造成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之间差异的原因,在于这份名单对教师的心理暗示,使得教师对实验组学生抱有更高的期待。由于这种良好的期待,教师在日常教学和师生交往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对这些学生表现出更多的鼓励、赞许等积极态度。学生因为老师对自己的关心、重视和鼓励而增强了自信,学习更加努力,从而表现更好了。

这就是为什么你可能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故事,某成功人士在描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会提到自己一直是个差生,直到遇到了一个特别赏识他的老师,人生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群体认同不光会影响个人的行为,也会影响个人在整个小组里的表现。

举例来说,对于男性占强势地位还是女性占强势地位的认知,会通过潜意识影响我们在一个群体里的初期感受。如果一个认为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女性加入一个全是男性的团体,她在潜意识里会扮演一个非主导型的角色,不太愿意担任领导性的职务,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在一个男性很多的小组里,男性通常更有可能担任领导角色。

在讲完社会认同的影响后,我们来看一下它的三个类别。

被给予的:外界给予你的,但是你本人不一定会认同,比如大龄剩女这个概念。

自我选择的:你选择去认同这样的概念,但是随着心智的成熟或心理状态的变化,你可能会放弃相关的认同。比如我最早特别在意“公平”,但后来就没有那么在意了,因为我意识到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

核心的:不变的、最认同的。因为它是不变的或是你最认同的,所以核心认同也会影响你对自我的认知,比如你理想的自我就可能会包括这部分的社会认同。

很多时候人们会把被给予的认同当作自己的核心认同,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就很有可能导致人们对自我认知的不精准。如何知道在你的理想自我或真实自我中是否包括了一些被给予的认同?你需要做的是仔细思考自己每一个关于群体认同的认知:哪些是你通过透彻思考后依然认为是核心的社会认同,哪些只是被给予的而实际上你并不认同的社会认同。把你不认同的那些剔除出去,就可以得到一个更准确的关于真实自我或理想自我的认知,同时也突破了自己的某些信念体。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检测一下你的社会认同是否存在一些偏差。

以下有十个类别的社会认同,前面四个是可见的(别人可以观察到的),后面六个是不可见的。每个类别请你选择:根据你对社会看法的理解,自己是强势群体中的一员还是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比如,关于性别,我会认为在中国社会里男性是强势的,而我是女性,所以这里我给自己确定的是弱势。而在学历一栏,因为我有全世界排名第一商学院的学历,本科也是在常春藤大学就读,所以我给自己确定的是强势。最后请你计算一下在这十个类别里,你有几个是强势的,有几个是弱势的。

强势群体总数____

弱势群体总数____

最好让你周围的人一起和你做这个练习,这样有了对比,你才能发现自己对于社会上一些群体概念的认知偏差。

曾经有个学员把自己的学历确定为弱势。他本科毕业于中国的一所知名大学,但是因为他的家人都有硕士或博士学历,而且他的哥哥姐姐都毕业于海外名校,所以他本能地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属于弱势的。他之所以会有这种认知,是因为他把自己周围人这个小圈子当成了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当他到外面跟别人打交道时,如果别人的学历比他高,他就会本能地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形成了“我学历不够好”这样一个信念体。但他却没有意识到在很多人眼里,他本身也是一个学霸。

你可以考虑隔一段时间再做一次这个练习。我发现很多人在不同的阶段确定的强弱情形会有变化。曾经有个学员一开始确定的是十个强势,没有一项是弱势的。但是当他听完周围同学的发言后,他就自发地改成了五个强势五个弱势。这说明他是一个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也有的人,当他整体状态不好时,他会倾向于将更多选项认定为弱势;而当他状态比较好时,则会将更多选项认定为强势,尤其是当他对一些选项本身强弱感知并不明显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摇摆。比如,如果你出生在二线城市苏州,当你状态好时,可能会认为苏州虽然不是省会城市,却依然拥有全国排名前七的GDP,因此会为自己出生在这座城市而感到自豪,在这个选项上认定自己处于强势。而当你状态不好时,你可能会想,跟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比,苏州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从而在这个选项上认定自己处于弱势。所以,这种对于强势、弱势的认定,也能反映出你本身状态的好坏。

如果一个团体来做这个练习,你会发现认为自己强势选项占多数的个体通常都是在这个团体内比较活跃、勇于发言的,或者说他们在这个团体里承担的是主导的角色。而认为自己弱势选项占多数的个体在团队中通常会更沉默一些,或者说更愿意服从其他人的领导,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个团队里承担的是非主导的角色。

换句话说,这个练习不单能让你了解自己在社会认同上可能存在的偏差及自己在社会认同中的定位,还可以反映出你潜意识里在团队中承担的是主导角色还是非主导角色——强势=主导角色,弱势=非主导角色。

主导角色不一定在数量上占优势,但一定会在团队里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强的自我能动性。很多时候,主导角色也是被给予的,而不是自己选择的。比如,在一个课堂里,老师就会被自动赋予主导角色。同样地,学生选出来的班长也会被赋予主导角色。不好的一面是,主导角色经常只考虑自己,不会深入考虑自己作为小组一员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非主导角色通常被视为群体成员,他们更多考虑的是作为团队成员应该如何行动,比如说配合主导角色、执行他们的命令等。

这个练习的结果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在团队刚形成时,有些人就会自发地担任主导角色,其中部分原因是这些人在社会群体中先天的强势认知,而这种强势认知会让他们更愿意担起主导角色的责任。如果有人希望能够改变一个团队里主导和非主导的角色,以及由此掌握的权力大小,那他可以在后续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这些先天认知上的劣势,以一种能被团队成员认可的方式获得大家的尊重,从而成为新的主导角色。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见到那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刻苦勤奋和符合公司文化的表现而获得其他人的尊重和老板的喜爱,从而更快地得到晋升。

回归到信念体这个话题上,当你做完这个练习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己做进一步的思考。

1.在这些强势或弱势的选项里,哪些是你在个人层面上并不认同群体观点的?比如,我见过有的学生虽然认同在中国社会里男性占主导地位,但她个人更认同女性需要表现强势,从而导致她内心产生了矛盾和痛苦。所以,当你发现有这些冲突时,一种解决方式是询问周围的人来获得更多支持,或搜索一些能够打破你对社会认同固执己见的信息,比如同工同酬的数据、女性高管的比例变化等,从而减轻因为当下的社会认同和自身价值观不一致而造成的内心痛苦。

2.哪些社会认同可能是错误的?比如,那个明明毕业于很好的学校却依然认为自己学历是弱势的人,可以去检验一下自己对于这个社会认同的理解是否准确。如果他了解到,在中国绝大多数人学历都不高,那他对这件事情的理解也许就会不太一样,在待人接物时也能变得更加平和、不卑不亢。

3.你是否曾经因为一些社会认同而限制自己?比如,有的女生年纪大了还没有谈婚论嫁,就会给自己贴上“大龄剩女”的标签,然后在婚姻这一项给自己打上弱势,在婚恋、亲密关系相关的话题上显得支支吾吾。而有的女生却觉得单身特别好,又自由又有无限的可能性,从而在这个选项上认定自己居于强势。前者是因为她接纳了社会认同给自己添加了很多限制性的思想,而后者没有这种思维限制,所以对待生活的态度就会更积极。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可以借助后者来帮助自己拓宽看待世界的方式,看到不同的社会群体所持有的多元化观点,从而把自己从这些束缚型的思想陷阱中解放出来。你也可以多找几个人来问一下外在可见的那四项,来获得不一样的视角。而这些不同的视角也许能让你放下对于外在一些东西的执着,更多地关注到内在的成长。

4.你是否会因为你的一些社会认同对他人产生歧视?比如,就地域来说,有人可能会对农村人产生歧视,有些人可能会对河南人产生歧视,其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充分去了解这一群体。因此,请你看一下自己对于社会群体特质的概念和理解是否隐藏了一些对他人不公的看法。这些不公的看法很容易导致你在接受来自这些人的信息时进行有选择的倾听,从而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或在看待他们的一些行为时容易有偏向恶意的倾向。

尽管上面这个练习讲的是社会认同对个体认同的影响,但是很多时候,社会认同会以一种标签的形式展现在个体身上。很多人也会习惯于给自己或给他人贴标签,比如“精英”“学霸”“直男癌”“拜金女”“斜杠青年”等。因标签而产生相关的认同,并因此束缚了自己,也是一种常见的信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