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反馈,在认知突破的课程中,他们收获最大的就是价值观排序这个环节。因为做完价值观排序,他们会有更清晰的决策标准和更明确的自我定义,也有了区别于他人的一些标签属性,甚至突破了一些信念体和记忆体。
当你能够理性地把这些价值观提炼出来,在困难决策上应用这些价值观就能帮助你减少相关情绪的产生,简化决策过程,减少纠结。而且在做完决策后,你也不会后悔,因为这个决策是基于你独有的价值观做出来的。
有个学员之前跟朋友约定一起出门旅游,但后来因为他想多陪家人,也想在行业环境不好时多留在公司讨论新的商业机会,于是对于出门旅游就有点犹豫。但是碍于对朋友的承诺,且考虑到朋友为这次出游张罗了很长时间敲定行程、预定餐厅等,他也定了机票,交了钱。但他还是很焦虑,一方面答应了朋友,而且自己也很想出去玩;另一方面,面对公司和家庭的责任,心里会有很多不安。在纠结失眠了几天之后,他突然想起在之前排列出来的价值观中,他最看重真诚,胜于守信。于是他很真诚地跟朋友说了他的想法:“我认为这个时候去旅游是不合适的,我去了可能也会因为过多的压力和责任而玩得不开心。与其如此,不如就不去了。我知道你可能会失望,但希望你能明白我的真实感受。另外,我也不想你因为我的情绪而受到影响,让你也玩得不开心。”
结果朋友很理解他,对他并没有过多责怪。
他后来反思这件事说:“我一直挺看重朋友对我的看法,很不愿意让我认为重要的人对我感到失望或者觉得我不靠谱。但我挺明确地知道,这个时候我其实是不想去旅游的。如果在以前,我可能就自我安慰着然后去了,但这次我尝试着去主动沟通,并把我自己的诉求摆在了优先级,最后取得了还算满意的结果。这应该是我在结课后走出舒适区的收获,对我来说真诚更重要,这件事情会在将来对我有持续的影响。”
价值观虽然是个性化的,且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太会发生变化,但是也可能会随着一些重大事件而发生变化或被重新定义。因此价值观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有时人生的重大事件会导致价值观发生变化。比如我在抑郁时,善良的排名就被往前提了。因为我觉得身边缺少这种特质的人,所以善良对我的重要性就提高了。而当我从抑郁中走出来,重新建立起我的价值来源体系之后,善良就不在我排名前三的价值观内了。
有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有的人在年轻时可能觉得自由、独特是很重要的价值观,但有了家庭和稳定的事业后,就会觉得责任、稳定是更重要的价值观。
我们也可以主动出击,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观。
我并不建议一个人随随便便就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观,除非他有重大的证据证明原先的价值观定义给他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这种极大的痛苦通常分两种情形。
第一种是排名前五的价值观内有互相冲突的价值观。价值观可能来源于先天的认同、后天的经历或社会的影响,因此容易出现排序靠前的价值观之间不兼容的情况。
请你看一下自己排名前五的价值观,是否会有一些价值观在某些情况下起冲突?
我有一个学员,在她排名前五的价值观里有“和谐”和“自由”,但两者经常起冲突,当她父母希望她留在身边,而她渴望出国时,这种冲突就很明显。
这时你需要做的是反复确定哪个价值观排名更靠前,未来如果有事触发了你两个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你需要舍弃那个排名靠后的价值观,而选择那个排名比较靠前的价值观。
如何确定价值观排序呢?你可以感受一下违背了该价值观后你感到痛苦的强烈程度,排序越靠前的价值观,违背它给你带来的痛苦越大,或者说你内心会越不安宁。这背后的理性逻辑是,大痛不如小痛,长痛不如短痛。
第二种是有的价值观包含太多道德批判,或者应用范围太狭窄。
这种情况会造成当事人极大的痛苦,或者严重妨碍他活出自己的人生。比如,有的人的价值观里可能会有“自尊”,而他对这个词语的定义是:我绝对不能吃任何亏。这种定义很容易让他产生情绪。如果他把自尊定义为“一种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且不一定和他人对我的态度相关”,那么他可能就不会这么容易产生情绪了。
有的人看重善良,但把它定义为任何时刻帮助别人且不能要求回报。他们从事的也是符合自己价值观定义的职业,比如公益人士、护士和医生等。但是,如果有人常常会因为这个价值观而在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时依然忍气吞声,甚至因为垫钱给病人而造成自己经济上的窘迫,那么就需要调整这个定义了。他可以拓宽善良的定义,比如改为:我不怀着恶意去伤害别人就叫善良。这样,他就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了。
如果他自己不觉得有问题,只是别人觉得他吃亏,那他就不用为了满足别人的需求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毕竟这是自己过日子的标准,不是别人的。
在每一条法则里,我会介绍一两个深度咨询案例,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法则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里介绍的是一个关于内在价值观和外部环境打架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