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认知破圈三步骤(1 / 1)

破圈 顾及 3000 字 7天前

要摆脱浑浑噩噩,你需要深刻的体验

深刻的体验、透彻的思考和持续的实践是打破认知限制的三个步骤。我们通过不断的体验、思考和实践,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这个正向循环可以帮助我们用崭新的认知模式去替代旧有的认知模式,经历认知提升的四个阶段,从“无意识无能力”变成“无意识有能力”的高手,打破三重认知限制形成的怪圈。

这三个步骤中的每一步都能帮助你提升到认知的下一个阶段。

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从“无意识无能力”阶段提升到“有意识无能力”阶段。实现这种提升,我们需要深刻的体验。

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我们需要对当下的状态有一个合理而准确的评估,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来讲,就是要知道我们当下的认知是什么样的,当下我们有哪些认知局限、盲点和误区。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保我们的体验是深刻的。

不逃避地体验逆境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会时时刻刻地想着如何去提升认知或者发现自己的盲区,因为那样会很辛苦。一般人通常都是遇到困境或是失败后,才会想到去挖掘认知方面的问题。

我的一个学员经营着一家非常大的公司,正在准备上市。公司需要开拓一个海外市场,于是他便安排很信任的销售副总监去负责这个事情。结果花了好几个月时间,不仅海外市场没有开拓出来,还赔了不少钱。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虽然平时他不太愿意去请教别人,这次却为这件事情找到了我。我帮他做了一些分析,发现他在用人时有一个很大的盲区,就是会因为一个人某一方面的特长而以偏概全地相信这个人能应对任何情况。那个负责海外业务的销售副总监从来没有出过国,也不懂英文,而且在接受开拓海外市场的任务以后,居然都没有亲自去海外考察一下。从很多层面上来看,这个销售副总监都不是开拓海外市场的最佳人选,但是CEO却因为他在开拓国内销售市场方面的突出能力,就相信他在开拓海外市场时也可以有所作为,这就是能力信任的盲区。如果没有这么大的教训,这名CEO也不会来找外人分析,从而发现自己的盲区并反思自己的用人哲学了。

一个人的至暗时刻是非常重要的深刻体验,如果抓住这些时刻进行深度分析,我们通常都能发掘出在某一个特定方面自我认知的问题,从对这个问题的无意识状态变得有意识,这就是认知上的一个突破。

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绝大部分人在面对失败或者逆境时很容易被情绪体操控,很难自行做出深度的剖析。因此,除了要具备极度诚实的心态,我会在后面具体讲一下摆脱情绪体的方法,来帮助大家从这些外部的挫折和失败中获益。

此外,深刻的体验还包含另外两层含义:不麻木的感受和适当的不舒适。

不麻木地对待日常

不麻木是指带着感受去体验生活中的事件。说到感受,很多人会觉得这很稀松平常:我看个电影会有感受,我和朋友谈个心也会有感受,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我参加了一个禅修营。禅修营里有个任务是用木铲把粥桶里残留的米粒和粥渍全部刮出来,不能有任何浪费。我一开始很抗拒,觉得这件事太小也太无聊了,于是在刮桶时我就一直在想别的事情,但这样子就刮不干净,还被老师说了。惭愧之余,我沉下心来不再想其他事情,开始用木铲一遍又一遍地刮。慢慢地,我发现这种重复性劳动也有美妙的地方,我的心随着手的一次又一次圆周运动沉静下来,竟然进入了一个非常享受的状态。

后来,我学会了即便在洗碗时也去感知这个活动和过程,感受水从指缝间流过的清凉,感受洗洁精泡沫的细腻,感受碗从油腻变得洁净的过程。这样,原本似乎枯燥无味的生活小事也变得生动而有色彩了。

《禅的初心》一书把禅宗修行分成四类,最低层次的修行是既没有思想也没有好奇心。

这也是很多人对待日常事情的态度:不思考,不专注,得过且过,完成了就好。

但禅的意境,是对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无我的专注,走就是走,坐就是坐,立就是立。

《摩诃婆罗多》体现了吠檀多哲学的最高目标,其核心含义是:没有责任是丑陋的,没有责任是不洁的。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值得你认真去对待。

很多人觉得,这些都跟哲学或宗教有关,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就日常行为来说,一个麻木的人和一个不麻木的人,所能感知到的生活的精微程度是不一样的,不麻木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中发现自我成长的契机。

想象一个场景:你正在图书馆里安静地看书,这时,旁边一个人开始大声打电话,周围没有其他人,所以没有人制止他。你等了他一会儿,发现他还在打电话,你有点不耐烦了。这时,你可以麻木地对待这件事,戴个耳机或者换个地方就过去了。但是,如果你想突破自己的认知,你也可以不麻木地对待这件事。

不麻木地对待这件事有几种可能的方式。一种是仔细分析自己的情绪产生于哪里,是因为这个人打扰到你,还是因为这个人违反了公共秩序,或是因为他让你想到了一个自己很讨厌的人,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如果是因为这个人打扰到了你,那么你倾向的回应模式是去跟那个人交涉,还是逃避跟那个人起冲突的可能性?这种回应模式会有哪些问题?在哪些场景下适合,在哪些场景下不适合?

每一种你倾向的回应模式,其实都是你惯性行为模式或者惯性思维模式的一种体现。也就是说,你通过对于自己这个小小情绪的分析,就能看到自己的一些潜在模式,从而把这些模式从没有被意识到的状态(无意识)变成被你意识到的状态(有意识)。这就是一种认知上的提升了。

另一种方式是,当你对自我为什么产生情绪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后,你就可以采取相关的行动。你可以礼貌地去请他打电话的声音小一点,或者提醒他,这里是图书馆,请他出去打电话。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忍着做出妥协。而这个行为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你在人际交往中的模式,而对人际交往模式的发掘也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提升。

同样是做饭,有的人会认为是完成任务,有的人会认为是一种兴趣爱好,还有的人会认为是一种学习成长的机会。第一种人会不喜欢做饭,第二种人会很享受做饭,第三种人可能会不断地思考如何把饭做得更好吃,甚至无意中变成了大厨。结果是,可能只有后面两种人会觉得做饭的时间没有虚度,甚至能在其中获得技能的提升。

你的关注点决定了你能看到什么,感知到什么,但同时也限制了你能看到的事物。

在《看不见的大猩猩》一书里,心理学学者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描述了一个“无意盲视”现象。他请一帮哈佛大学的学生观看一个视频,要求他们数一下视频里的篮球队员传了多少次球。但是在视频结束后,他们却被问道:“谁看到了画面中的大猩猩?”原来,当这些学生只专注于传球数时,完全忽视了视频放到一半时,视频里有人扮成大猩猩在篮球队中待了好一会儿。

当你没有充分关注生活时,你可能会在早上起床后急匆匆地出门,然后发现当天是周末,不用上班;也可能会一边烧饭一边玩手机,结果菜烧煳了。有些人则遇到了更严重的后果。我的一个学员好几年都沉浸在创业的不顺利之中,在他的视野里只有创业,没有其他,他觉得创业是他人生的全部。他来上我的课也是因为想复盘一下创业失败的原因。在课上,我请他去体会内在更细腻的感受并做出分析,当他的感知被打开后,他才发现生活中存在更大的危机:因为这几年他眼中只有创业,完全忽略了孩子,导致孩子出现了自闭倾向。

当你内心只有一个目标时,好处是你会非常专注,也会有基于这个目标的深刻体验,但坏处是你容易忽略和不重视其他和这个目标无关的事情。而在人生的长河里,这些事情可能是更重要的。

不麻木地对待日常可以帮助你解开对于单一目标的执着,去体会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提升认知。毕竟,我们都不希望遇到真正的失败和逆境,如果能通过日常生活来提升认知、发掘自己的盲点,从而避开可能造成失败的误区,那不是更好吗?

有意识地添加不适

适当地让自己有一些不舒服的体验,也是深刻的体验的一种。这种主动追求不适感的行为有三种好处:

1.帮助你增强意志力和适应能力,增加自信。

舒适的环境固然好,但是时间长了,人容易丧失一部分适应性。就好像习惯于睡舒适床垫的人,一旦换成了木板床,就可能失眠。但是,在生活中,一个人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既然逆境是逃脱不掉的,人生中的起起伏伏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里尝试着让自己适应一些不舒服的情形就是一种危机演练。这样,即使外部环境变了,你也能吃得了这些苦。在日本,小孩子会被要求在雪地里进行“耐寒”训练,目的是训练小孩子的意志力,同时也让小孩子的体魄得到锻炼,其动机和这个原理是类似的。

当你看到自己能够在这些苦难中坚持下来时,你对自己克服困难的信心会大幅提升。很多人对于未来有很强的焦虑感,是因为他还不具备遇到苦难自己能坚持下去的信心。一个在艰苦条件下生活过的人,再次碰到类似的苦难,大概率不会像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人那样容易惊慌失措,而是会比较有信心地去应对。

在褚时健的自传里,他描述了他和他的亲戚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故事。当时的情况很危险,流弹过来后一个人瞬间就没命了,他的一个亲戚正是这样丧命的。所以褚时健认为,他后面碰到的各种大风大浪都比不上当年在战争时期的那种苦难,那段经历给了他强大的意志力和充沛的自信,让他后来能够在人生大起大落时依然保持乐观,并在70多岁高龄毅然决定种橙子,走一条很多人觉得漫长而辛苦的道路。

有时候,帮助自己建立自信的方法,就是回顾自己以前是如何从痛苦和挫折中走出来的。虽然有时候回顾过去的痛苦会让你感到有些不适,但是这背后隐藏的力量却能让你生出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勇气。

2.更好地珍惜和享受美好的事物。

炎炎夏日,当你在外面待了一段时间,突然进了开着空调的房间时,你就会觉得特别惬意。同样地,如果你因为做手术而不能正常进食,喝了一两个月粥后再次去餐馆品尝各种食物,你会惊叹于这些食物的美味。适当的不舒服可以帮助我们拉低感知的阈值,从而重新获得对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有个朋友的弟弟,从小家庭特别富裕,锦衣玉食造成他感知的阈值很高,对很多事物都提不起兴趣。后来他被迫参加了军训。那段经历让他改变了很多,回到家后看到平时吃腻的牛排、有空调的房间、宽敞的大床,就生出极大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人只有失去了才能体会到事物的重要性。适当地让自己体会下失去一些东西后的感知,会提升你当下的满足感,这也是一种不花钱就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方式。

3.产生深刻的洞见。

那些最让人痛苦的体验,往往是诱发人们思考和创作的来源。俄国文学是当代世界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俄国著名作家如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是在19世纪俄国最苦难的那段时期出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那句广为流传的话是:“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中国的很多作家也是在历经苦难后才创作了很多好的作品,余华、史铁生等优秀作家的作品里都饱含着从苦难中凝结出的精神。

对于一般人来说,让人痛苦的体验往往也是他们反思自我、产生洞见的契机。之前那位因为销售副总监的失败而开始反思自己用人方式的CEO,其行为正是基于被动痛苦后的觉察。在平时,我们也可以主动给自己增加一些“痛苦”来产生洞见。

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当他发现有人不喜欢他时,他反而会刻意去找这个人聊天,深入地了解这个人不喜欢他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就会成为他自我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时间长了,当对方发现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居然会诚恳地听取自己的意见不断地进步,也会逐渐佩服这个人,于是原先的敌人反而就可能成为朋友。

有时候,重新回顾过去一段深刻的体验,也可以帮助你解开一些信念体或者记忆体对你的束缚。

曾经有个30岁的女性因为是否需要换工作这个问题而极度焦虑,来找我咨询。我发现她焦虑的背后是担心换了工作以后,自己的职业道路会越走越窄。我请她回顾了一下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发现曾经有个阶段,她父母都得了比较严重的病,她放下国内名校毕业生的身段去摆地摊,同时做着自己的全职工作,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把家里欠的100多万还清了。

于是我问她:“你觉得你换工作后,会遭遇比欠下100万,需要你再次出去摆地摊更糟糕的情况吗?”

她想了想说:“再差也不可能到这个地步。”

我说:“既然那么艰苦的时刻你都熬过来了,你对自己未来处理困难的能力也应该有信心才是。”

她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说:“可能是这段经历比较痛苦,所以一般我都不会想起来,也自然没有从中汲取力量了。”

所谓深刻的体验,其实就是抓住生活给你的每一段经历去成长:

在遇到困难时不逃避,敢于面对它、分析它,从而了解自己的盲点和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不麻木地去对待点点滴滴,而是从小事中也能有所体悟,这样才可以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状态。

在工作和生活过于舒适或顺利时,不妨有意识地给自己增加点挑战,测试一下自己当下状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关于深刻体验的练习

以下两个练习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获取深刻的体验。

练习一:洞察力

这个练习锻炼的其实是洞察力。你可以借助任何一张照片、世界名画或你看到的任何情形来做这个练习。

请你先花一分钟看一下这张照片,然后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图片来源:Christina Morillo/pexels.com

通常人们可能会数一下有多少人,会注意到这些人都是同一性别、肤色类似,还可能会注意到桌上的一些文具。

然后请你再花三分钟仔细看一下这张照片,这时你可能会注意到更多细节,比如每个人的发型、彼此间眼神的交流、手势和身体姿势等。

请你花五分钟对这张照片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些人会在这里?她们是工作伙伴还是客户与商家?谁是领导人?她们有可能在讨论些什么?

你会发现,虽然只是一张简单的照片,但随着你花在上面的时间的增多,你能够发现的细节会越来越多。你甚至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通过不同的线索来推理出很多别人看不出来的东西。这种层层递进的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就是深刻体验的能力。

练习二: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请举出一件你平时不是那么享受的小事,比如做饭、洗碗、浇水等。当你再次去做这件事时,请不要带着原先的固有判断,觉得这件事就是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枯燥且乏味,而是带着不一样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情,把它想象成一种能给你带来全新体验的事情。

你甚至可以带着问题去做这件事情,比如问:在做这件事情的每一分每一秒,我有什么不一样的感知?然后充分调动你所有的感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去细细体会、感知沉浸在这件事情中的每一秒。让你的心平静下来,不再去想和这件事情无关的东西。放空大脑,也许你会发现,在这种小事上,你也可以进入一种类似心流的状态,从而获得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