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始终无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1 / 1)

破圈 顾及 4119 字 7天前

无论是找出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模式、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还是制定属于自己的成功目标,要清楚了解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都需要具备一种极度坦诚、真实的态度,我把它称为“极度的诚实”,这是认知破圈的基本心态。

为什么说极度的诚实是认知破圈的基本心态?因为没有这种心态,你无法发现或者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在我教授的很多经历了失败的学员中,经历失败次数越多的人,往往越不愿意承认自己犯的错误,而是习惯性地将失败归咎于外在原因,这种对于诚实的缺乏恰恰是导致他们无法再次成功的核心原因。即便外在环境再顺利、条件再好,如果自己内在的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依然会面临不好的结果。

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能帮助你去弥补不足,皇帝的新衣终究有被拆穿的那一天。

极度的诚实包括两个部分:对他人诚实和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是指你在和对方沟通时,有勇气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合适的条件下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它有三个前提:

一是对自己诚实,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和想法是怎样的。

二是知道什么是合适的条件。

三是知道什么是恰当的方式。

因为本书是讲自我认知的,而第二点和第三点与外部环境以及他人喜好相关,我这里就简单讲一下有助于掌握第二点和第三点的几种方法。

1.通过亲身经历去总结什么是恰当的条件和方式,这和刻意练习的方法是一致的,这种方法的前提是你有勇气去不断尝试。如果想培养出不断尝试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的心态做一些调整。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提到的成长性思维是一种很好的基础,可供参考。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一书给出了成为天才的秘诀,告诉普通人如何通过刻意练习取得非凡成就,这也有助于我们培养敢于不断尝试的勇气。

2.阅读关于沟通方法论的书籍,通过学习困难情形中的沟通技巧来培养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和自信。科里·帕特森、约瑟夫·格雷尼、罗恩·麦克米兰、艾尔·史威茨勒合著的《关键对话》就是一本讲述相关技巧的佳作。

3.找到一个具备真实反馈条件的环境做加速练习。在一个大家能够坦诚、真实地及时给出反馈,从而可以不断调整反馈方式的环境里,人们通常可以比外界更快地感知人际互动分寸,并掌握判断人际互动分寸的方法。这就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人际互动学”和我的“认知突破班”等相关课程所致力于做到的。

我们会着重讲一下和自我认知息息相关的第一点。要做到第一点,就需要对真实的自我做出精准的分析和如实的判断。它包括了:

对于知识的诚实;

对于信息的诚实;

对于自己经历的诚实;

对于自己能力的诚实;

对于自己需求的诚实;

对于自己情绪的诚实。

对于知识的诚实

能够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坦然承认自己不懂是很困难的。我虽然在很多领域能承认自己不懂,但若是在自我认知这个我自认为精通的领域里被别人挑战,我依然会有一些情绪反应,需要加以控制才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别人的反馈。很多专家型人才通常都会有这样的弱点:在一个领域精通的时间越长,越会认为自己的观点准确无误,越难承认自己不知道,越难放下面子承认自己错了。但是,做不到这些,就很难继续提升自己。

追问法是一种可以帮助你放下面子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不断追问自己——如果我承认自己不懂会有什么后果?他人不再那么尊重我?降低对我的评价?不再找我合作?每一种后果都是一种假设,因此需要进行验证。

可以先找一些后果比较轻微的情况去验证。比如和朋友聊到一个话题时,诚实地承认自己不懂,然后问一下朋友是否会因此觉得自己不行。如果你怕对方不够坦诚,那么去和那些愿意坦诚待你的人交流,这样你才能破除各种假设。

为什么破除假设有助于放下面子?这是因为很多时候,令我们担忧畏惧的不仅仅是表达负面观点本身,还包括在表达负面观点过程中表露的情绪。在表达观点之前、之中和之后,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我将其称为“情绪的三座山峰”。

第一座山峰,是由于错误的假设而不敢表达负面观点。比如,你的朋友新买了一件外套,问你好不好看,你觉得这件衣服和他的气质实在不搭,但你担心告诉他你的真实看法会让他难过,所以你产生了担忧、焦虑的情绪。“告诉他我的真实看法会让他难过”这个想法,就是一个假设。

其实,要跨过情绪的第一座山峰并不难,我们可以直接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在对方回应之后再决定是否表达负面观点。比如,你可以说“关于这件衣服,我想跟你说说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怕你感觉不舒服,所以心里有点担忧”。如果对方的回应是没关系,那么情绪的第一座山峰便可以跨过,你的焦虑和担忧就被化解了。

第二座山峰,是表达负面观点时可能表露的情绪。你可能稍带惋惜地说:“我觉得这件衣服和你真的不太搭,衣服太板正了,和你偏随性的气质不一致。”表达过后,这座“惋惜”的情绪小山峰便被跨过了。

第三座山峰,是说出负面观点后担心对方有不好的回应。说完上面那番话后,你担心朋友会不会因此不开心。即便对方表现得无所谓,你依然不确定他心里是不是会对你有看法。要跨过这座山峰,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去询问对方的感受,让所有的情绪安全落地。这时,你可以问:“刚刚我说的,会不会让你感觉不舒服?”

对方可能会说:“没有啊,我很高兴你告诉了我,因为我自己也有点担心。”这时,你可能就跨过第三座情绪山峰了。当然,有时候确认是否有残留情绪的过程会经历好几个来回,我们可能需要通过各种共情技巧来让自己和对方进入一个平静的状态。在对方说出他的情绪及感受,且确保双方都没有情绪残留的情况下,我们就顺利地翻越了情绪的三座山峰,能够安全、恰当地表达负面观点和情绪了。通常这时候,你反而会觉得和对方的关系更亲近了,因为双方顺利地跨过了一个难关。

这个原理不光可以帮助你放下面子,还可以应用在各类负面观点和拒绝的表达之中。只有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不愿意说的障碍,你才能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你知道如何跨过情绪的三座山峰之后,你会发现,表达负面观点和感受,甚至拒绝别人都变得不再那么困难,你也就不需要再做“老好人”了。

更有意思的是,通常经历了这些后,周围的人可能跟你更加亲近了。毕竟,好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起起伏伏的。因此,能够真实坦率地表达彼此的想法,即便对话有困难也能顺利解决问题,经历了不好的事却依然在一起,才是牢固关系的标志。也就是说,学会处理情绪的三座山峰,是加强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而一味维持表面的和谐反而会让人觉得虚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看上去八面玲珑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关系亲密的朋友,而那些因说话过于直率常常得罪人的人反而会有一群死党。这背后的道理都是相似的。

对于信息的诚实

我们经常会被自己接收到的信息误导。比如有的人以为要是自己考不上好的学校,人生就没有希望了。可是在中国,只有不到10%的人具备本科学历,剩下的人即便没有本科学历,也依然能够好好地工作和生活。

要梳理清楚自己在接收信息上的滤镜,就需要了解自己可能会忽略什么,可能会轻视什么,可能会过分看重什么。

一方面,你可以去阅读一些描述常见误区的书籍,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就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

但是,别人的误区不一定是你的误区,所以你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发掘你自己的信息滤镜。

1.我平时最喜欢和什么样的人聊天?为什么?和不同的人聊天看待事物的视角会很不一样,一方面会影响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你对哪些视角接纳度更高。

2.我平时聊天通常喜欢聊什么样的话题?为什么?你是习惯聊人际关系、商业变迁,还是聊兴趣爱好?这些都能反映出你不同的关注点。人们通常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更感兴趣,也更容易接纳,这也意味着人容易忽略不熟悉的东西,这就是一种潜在的盲区。

3.我平时最讨厌和什么样的人聊天?为什么?事实上,最讨厌的人说出来的话可能反而会是有用的。不时看看你受不了的言论,想想这些言论在哪些情况下是合理的、可信的,也能帮助你拓宽视野。

4.我对哪些话题特别不感兴趣?为什么?这能帮你找到那些因为不感兴趣而被忽略的信息。

5.我最容易被哪类人说服?我最容易对哪类人产生好感?

6.我最讨厌父母说我什么?父母通常是比较了解你的人,你最讨厌他们说的东西,可能就是你不愿意面对的缺点或不足。

你会注意到很多问题是和人相关的,我们的很多信息都是来自他人,因此,我们对于他人的喜好也会影响我们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就我本人来说,不喜欢任何涉及高低贵贱的言论。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和一个挺有架子的人聊天,我就会先入为主地很难接受他的论点,因而有可能错过重要的信息。

当你梳理完这些问题时,就会有一个自我信息滤镜的简单列表了。有了这么一个列表,你就可以时时提醒自己,诚实地对待接收到的信息。

对于自己经历的诚实

我曾经收到一张名片,上面用极小的字密密麻麻地列有40多个职务和职称。老实说,我看到这张名片时挺反感的。

有的人习惯在简历上包装自己,有的人则喜欢在谈天论地时吹嘘自己的经历。时间长了,他们内在的自我就会被变相地放大,从而造成认知上的失调。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经历,不因为少了个学历而自卑,也不因为有一些成就而沾沾自喜,反而是一种自信的体现。

我曾经和《原则》的作者瑞·达利欧有过一次一对一的深度沟通。他听完我做的事情后给了一个反馈:“你并没有打造出非常成功企业的经历。”

我的第一反应是启动防御机制,我不希望别人因为这个而否定我在认知这个领域上的研究,于是我说:“你说得对,有些人会有这样的观点。”

而他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我的抗拒,告诉我说:“这就是事实,不是一个观点。”我虽然内心很不情愿,但是基于极度的诚实,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事实。在我的经历里,我没有把一家企业做到上市或者利润过亿的经历,我应该对自己诚实。

对自己某些经历的不诚实背后是比较复杂的心理机制,如果想更好地认知自我,我们需要对这些不诚实进行深刻的剖析。我见过一些事业做得不错的人,因为没有上过好的学校,特别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学历,甚至会花很多的工夫遮盖这一事实,而忽略当下的成功。其中有位女士就因为对自己学历的不自信,几次拒绝了升迁的机会。

如果我们能够解开这一心结,那在后续的人生旅途中就不需要花很多的无效工夫来掩盖事实,可以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到值得的方向上去。

对于自己经历的诚实需要一个人去尊重事实,不乱添加各种假设、框架和包装。后面我会通过认知的三重限制来深度探究一下我们基于不诚实而加入的假设、限制和条条框框。

对于自己能力的诚实

有些人喜欢夸大自己的能力,有些人喜欢低估自己的能力,有些人则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这三种情况都是对自己能力的不诚实。

曾经有个人兴奋地和我说,他特别善于改变别人的人生,曾经帮助一个人改掉了长期以来咬手指甲的习惯。

我很好奇,问他具体是如何做到的。他说他和这个人聊了好久。

我问:“就这样吗?她就这样改掉了二十多年改不掉的习惯吗?”他迟疑了一会儿,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还发起了一个习惯改变群:每个人需要交1000元的押金,每天要打卡,还要求家庭成员辅助监督,改不掉习惯就不退押金。这个姑娘入了群,还让她男朋友监督她。

我问道:“为什么你会认为这全是你的功劳呢?如果这个人不想改变,你可以帮助她改变吗?另外,帮她完成改变的全部功劳能都归于你吗?或许是建立的这个群让她感到了外部压力,所以她改变了?或许是押金过高,她很在意这笔钱,所以坚持了下来?又或许是她特别在意男朋友对她的看法,在男朋友的帮助下完成了这个改变?为什么你这么笃定地认为这全是你的能力带来的改变呢?”

他回答不上来。于是我们做了进一步分析,然后发现:原来他的一个核心价值观是成就感,而他的成就感只来自好的结果。在潜意识里,他不太愿意接纳一种情况,那就是自己付出很多努力后,功劳却不属于自己。因此,他会在那件事情上盲目地夸大自己的能力。而同样的模式也在其他情况下出现过,甚至曾导致他在一家公司工作时被很多人讨厌,因为大家觉得他喜欢抢功劳。而他之前一直不太理解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说,因为当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夸大自己能力的模式。

所以,如果你能客观地审查一下自己的各项能力,找到那些你不太愿意诚实面对的方面,也许你就能发现一些底层认知盲区。

对于自己需求的诚实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男生明明很喜欢一个女生,却不停地说那个女生的坏话,最终失去了那个女生对他的好感。

很多时候,人际关系的变质缘于对自我需求的不诚实。这种不诚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了解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二是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不表达出来,或用其他需求去代替。

我们通常会把自己的不愉快归结到别人身上。比如,有的人会对父母说:“我无法拥有亲密关系,都是因为你们以前不让我谈恋爱。”而家长可能对小孩说:“你成绩不好让我很难受。”在这两种情况里,第一种是我们期望通过将错误归结到他人身上,而不直接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第二种情况是我们希望通过让对方内疚来改变对方。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这样的举动既会对另一方造成负面影响,也无助于我们提升对自我的认知,或增进双方的关系。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指出,在学习平衡自我需求和他人需求的过程中,一个人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他人的奴隶”——认为自己需要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把自己的需求放到低优先级。

第二个阶段是“自己的皇帝”——此时,我们优先考虑自己,不去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第三个阶段是“平衡的生活”——我们会了解到,对别人负责不应该是我们的义务,我们的义务是对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情绪负责,但我们也不能通过伤害别人或牺牲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在这几个阶段,我们的自我认知不一样,因此在别人指责我们时,我们的反应也会不一样。

当有人和你说“我从没见过像你这么自私的人”时,如果我们在第一个阶段,我们就会责怪自己。如果我们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就会习惯性地指责别人。当我们处在第三个阶段时,我们会有以下两种选择。一种是我们能够仔细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之所以伤心,是因为我不希望被你认为是自私的,这其实是我特别在乎你的看法的体现。另一种是我们能够换位思考,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你会采用这么激烈的表达方式,肯定是因为你的愤怒和难过吧,这可能说明你对我有一定的期望值。

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比怪罪自己、指责别人更容易解决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种方式都要求我们能够分析出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或是能够去感同身受地分析出别人的需求。当你把自己的需求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避免用情绪去绑架别人,强迫别人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从而找到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需要拘泥于责备自己或者别人。

举例来说,下属迟到了,你很生气,对他说:“这么重要的会议,你居然迟到了,太让我失望了。”

这句话没有表明你真实的内在需求,可能你的需求是:这种重要的会议,下属应该比我更早到会议室,把一切安排妥当,而不是我来了以后自己亲自动手去安排。我之所以对你有这种期待,是因为你给我的印象是一个靠谱准时的人,会做出额外的努力来帮助上级解决问题。

当你能够说清楚自己的需求以后,你的员工就知道下次该如何改正了。同时,你也可以反省一下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甚至是否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来满足你的期待。比如,与其让无关的下属来处理这些事情,不如找一个助理专门处理相关事务。当你有更多的选择去解决当下的问题时,就不容易产生情绪了,如此你和别人的关系就会相对融洽很多。

表达清楚自己诉求的另一个好处是让对方更可能给你你想要的,如果你连自己想要什么都表达不清楚,怎么能指望对方给你呢?

但是,把自己想要的表达清楚并不容易,很多时候需要你遵从**ART原则,在沟通中提出针对某一具体事物非常具体的要求,这样别人才能知道你的期望值到底在哪里。

所谓**ART原则是指——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我们可能会经常从老板那里听到“我希望你能更加自信”,这就是一种不明确的需求表达——什么样的表现在老板看来才能算自信,是抬头挺胸地走路、大声说话,还是以更加坚定的语气聊天?你可以和对方沟通一下自信的具体表现,这样你才能知道怎么改进。猜测是容易出错的。

2.目标必须是可衡量的(Measurable)。比如,你希望老公可以经常回家吃饭,那么需要沟通清楚什么样的频率算“经常”。你可能觉得“经常”是每周一次,而你老公则觉得每个月一次就已经很频繁了,因为他需要出差。不沟通清楚,大家的期待可能就不一样,从而导致后续出现更多纠纷。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有人在潜意识里期望自己可以一夜暴富,所以沉迷于买彩票、赌博等,但是会编出一些类似于小赌怡情的借口来欺骗自己。这时候就需要对自己的需求做诚实的披露,然后才会有机会去修正它。

4.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有相关性(Relevant)。有些时候,我们的需求可能会被情绪绑架,从而制造出没有相关性的目标。比如,因为可能会有外国客人来访而老板期望前台要会英文,那么这样的要求是合理的。但如果老板因为看到公司其他人员学历比较高,就要求前台需要具备硕士学历,而其实前台并不需要这样的学历就能完成工作,那么这个目标的相关性就比较弱了。

5.目标需要具备明确的截止日期(Time-bound)。有时候我们的内在需求是有时效性的,比如,母亲希望孩子在考试前不要玩游戏,但是如果不明确说出来,那么孩子可能没法理解母亲的这种要求,以为考试前只要完成作业就可以玩游戏。

即便有了**ART原则,很多人依然不习惯清晰地和别人沟通自身需求。

在亲密关系里,有些女生不会主动告知男生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而是特别希望男生能猜出自己的需求。如果男生猜不到,她就会觉得对方不理解她。抛开导致这些女生产生这种行为的外在影响和内在信念,这也可能是她们对自己的需求并不了解的一种体现。也许她想要的,并不是对方能够猜到具体哪件事情,而是找到灵魂伴侣的独特感,或是被人完全理解的温馨感,从而不那么孤独。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更能够直接解决长期问题的方法,不是要求对方成为读心术的大师,而是去深度挖掘自己的孤独感,或是探究自己对于温馨感和独特性的需求来源于哪里,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满足。这样才不至于因把内在匮乏带入到亲密关系中而引发更多的纠纷和不快。

换句话说,你自己需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而不是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会讲一下有助于消除内在匮乏感的方法。

对于自己情绪的诚实

有情绪时,能够去深究其产生的原因,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是一种诚实。有情绪时,不把情绪作为不处理问题的借口,也是一种诚实。

我们会在“认知破圈三步骤”和“摆脱你的情绪体(破圈法则一)”里对第一种诚实做更多的分析,这里不再多说。

经历过极度痛苦和负面情绪的人很容易出现把情绪作为不处理问题的借口的情况。我当年抑郁时,也有一阵子对自己的情绪不诚实。我迟迟没有从抑郁中恢复过来,背后有一个原因是我不想走出来,我没有勇气走出来。

因为沉迷于负面情绪的时间长了,这种负面情绪就变成了一种舒适区,抑郁成为我不用做任何事情,也不用管任何事情的最好借口。通常周围的人也很难戳穿这种借口,因为他们担心这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你更需要对自己诚实,狠下心来把自己推出舒适区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情绪成为你的替罪羊。我当时就强迫自己回到了可能会诱发抑郁情绪的场景里,去逐步提升自己对那些场景的心理承受能力,慢慢弱化负面情绪,最终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极度的诚实是我们下面要讲述的认知突破的三个步骤和三个原则背后的驱动力。没有它,一个人很难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层次,因为如果你做不到对自己诚实、对他人诚实,那么对这些虚假的现象进行再多分析,得出来的依然会是不靠谱的结论。

极度的诚实其实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只有对自己持续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不断地做到自我认知的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