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
经验是对于过往经历的总结归纳,当把这种经验传授给别人时,这种经验对别人来说就是知识。所以,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信息沉淀。
技能是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系统,例如操作技能中的PS技术、木工技术、电工技术、水工技术等,而能力是内化的知识和技能。
“认知”这个词就不那么容易定义了,很多人都聊过认知,但是细细看去,每个人对于认知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为了方便阐述,在本书中,我把“认知”定义为经过处理并内化后的知识及其应用。自我认知,就是已经内化了的关于自己的知识和应用。自我认知上的局限性,就是已经被内化但带有局限性的知识,比如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信念,遇到小事情容易发怒的情绪,或是忽略了前提条件的经验主义。这三种我们可以分别归类到惯性的假设模式(信念体)、惯性的情绪模式(情绪体)和惯性的经验模式(记忆体)。
知识和应用的内化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四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了解到。
第一个阶段是无意识无能力,指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如,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核心能力共情能力,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对这种能力没有意识。而很多人的家庭环境也不具备培养、锻炼共情能力的场景,那么这些人就会处于无意识无能力的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有意识无能力,指意识到自己不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还是以共情能力为例,一个人听说了共情能力这个概念并且学习了一些相关技巧以后,他对共情能力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在他通过不断的练习把共情能力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内化之前,他就处于有意识无能力的状态。为什么说没有能力呢?因为能力是指知识和技巧经过内化以后可以较好地使用出来的状态,如果不能自然自发地应用,那么就不能算作具备这种能力。
第三个阶段是有意识有能力,指意识到自己具备某种能力。比如,虽然你具备共情能力,但是你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去应用这种能力,或者有意识地去分辨哪些情形下适合应用它。
第四个阶段是无意识有能力,指不需要刻意去思考,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某种能力。比如,你不仅具备共情能力,还能够自然而然、无意识地在合适的情形里应用它。很多时候我们会听人说某某情商很高,特别容易让人感觉到被理解。其实这就是指这些人处于一种无须刻意为之就能自如地应用共情能力的状态。
根据我们上面的定义,一个人的自我认知是已经内化的关于自我的知识和应用,也就是说,已经处于第四个阶段。所以,如果要改变你的认知,我们就需要从头再来一遍,把新的知识或技能从第一个阶段一步一步走到最后内化的阶段,这样我们就可以突破原有的认知局限,达到认知破圈甚至重塑自我认知的效果。
从第一阶段走到第四阶段,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原理。第一步是在心态上做好准备,就像前面案例里的那些失败者,其实他们并不是没有分析失败原因的能力,但是过去的失败及其带来的痛苦让他们缺乏对自己诚实的勇气,因而没能分析出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接下来我会着重讲一下认知破圈的基本心态,只有心态对了,才能在后续应用技能时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