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
作为江南名城,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都,历代文人墨客写扬州的诗词歌赋不可胜数。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的“商胡离别下扬州”,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十年一觉扬州梦”,苏东坡的“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等经典之作,早已深入人心。
直到南宋时期,一首全新词牌的《扬州慢》横空出世,让整个文坛为之轰动,连续数周雄踞宋词金曲排行榜榜首,不但在文人中广为传抄,而且是青楼客人的必点曲目。一时间,《扬州慢》的旋律在大街小巷四处飘**,经久不散: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扬州慢》一出,让古今所有写扬州的诗词全部黯然失色,可以说是力压群雄,一枝独秀,无可匹敌。
赞叹之余,大家纷纷猜测,这首词的作者是谁?是柳永?苏轼?秦观?陆游?周邦彦?李清照?还是辛弃疾?
这首词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且要求全文背诵。以前高考中就有一道这样的题:“‘二十四桥仍在,波心**,冷月无声。’出自哪首词?作者是谁?”
许多人在这道题上丢分,看着眼熟,可就是想不起来作者是谁。
生活中有些事、有些人,是不应该忘却的。现在,就让我们牢牢记住他的名字,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
壹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出生于江西鄱阳一个官宦之家,据说是三国大将姜维的后裔,父亲是湖北汉阳知县,姜夔从小跟着父亲在汉阳生活。
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家境败落,姜夔依靠已经出嫁的姐姐完成了学业。
姜夔多才多艺,会填词,会作曲,能作文,善书法,是个标准的斜杠青年。但学习成绩,怎么说呢,有点偏科,在应试科目上,长期稳定在年级后十名。
姜夔曾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每次都是名落孙山,连乡试都没过。
作为一个寄人篱下的落榜生,日子有多难,心里有多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永远不会懂。姜夔一咬牙,决定不考了,出去找工作,总不能一直靠姐夫养活。
就在外出打工的那段时间里,姜夔在扬州目睹了昔日繁华都市经历战乱后的破败凋零,感慨万千,提笔写出了那首轰动一时的千古名词《扬州慢》,在文坛崭露头角。
那一年,姜夔二十二岁。
宋词是用来唱的,姜夔不光擅长依照已有的词牌填词,而且能自己作曲,说是词人,不如说是个音乐家。
《扬州慢》一炮走红之后,由他作词作曲的作品在江南娱乐圈广受欢迎,青楼歌妓无不以能拿到姜夔写的歌为荣,颇有当年词界天王柳永的风范。
也就是在那时,姜夔迎来了人生中的初恋。
没错,是青楼歌妓,而且不是一个,是一对姐妹,没办法,两个都喜欢,哪个都割舍不下。
姐姐叫燕燕,妹妹叫莺莺,都是合肥青楼的当红歌女。那一日,赤阑桥上,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
初恋总是美好的,那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幸福时光,在爱情的滋润下,姜夔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爱情歌曲,每次一写完,马上就跑去送给这对姐妹。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因为总能得到姜夔的新歌首发,燕燕、莺莺的身价也扶摇直上,很快成为合肥娱乐圈炙手可热的一线明星。
可当姜夔鼓足勇气,向燕燕表白的时候,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再去找莺莺,同样吃了闭门羹。
尽管那时姜夔在合肥文艺界已小有名气,但毕竟是没有正式工作的“肥漂”,女人要的是可以托付终身的安全感。你有房吗?有车吗?有存款吗?小姐姐连发三问,让姜夔无地自容。
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这段恋情对姜夔来说,可谓刻骨铭心。
他一生流传下来的诗词有八十余首,其中竟有二十二首是写给这对姐妹的,占作品总数的四分之一,用情之深,天地可鉴。
其中,最著名的是这首《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淝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贰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果连窗户也关了,不要气馁,那可能是上帝要开空调了。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公元一一八五年),三十一岁的姜夔离开合肥这个伤心之地,辗转漂泊到了湖州,情场失意,穷困潦倒之际,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肖德藻。
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在当时,肖德藻的诗词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齐名,是南宋文坛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更重要的是,肖德藻与姜夔已故的父亲是同科进士,如今在湖州任县令,对姜夔的诗词文才颇为赏识,不但在文坛极力抬举姜夔,见姜夔三十好几了仍孑然一身,还主动提出将自己的侄女嫁给姜夔。
姜夔虽然对前辈的厚爱十分感激,但心里仍放不下合肥那对姐妹,一时颇为踌躇。
肖德藻苦口婆心地劝道:“你说你爱了不该爱的人,你的心中满是伤痕;你说你犯了不该犯的错,心中满是悔恨;你说你尝尽了生活的苦,找不到可以相信的人;你说你感到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要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你又何苦一往情深?因为爱情总是难舍难分,何必在意那一点点温存?有些事情你现在不必问,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
在肖德藻的极力劝说下,姜夔痛斩情丝,在湖州成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在湖州生活的这十年里,肖德藻为了侄女婿工作的事真是操碎了心,带着他频繁出入官场、文坛,结识了不少社会名流,并把他介绍给了在杭州任职的著名诗人、写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杨万里。杨万里对姜夔也十分欣赏,称赞他“为文无所不工”,是个好苗子,又将他推荐给了文坛更厉害的人物范成大。
范成大官居参知政事,副宰相,位高权重,虽说当时已经退居二线,在苏州养老,但声望地位仍在。范老看了姜夔的诗词,赞不绝口,不但主动向别人推荐,还邀请他来家里共进晚餐。
那是岁末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席间,宾主双方把酒言欢,就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并在饭后移步后花园,踏雪赏梅。
作为后生晚辈,姜夔受宠若惊,依照范老的指示,当场写出了流传后世的咏梅佳作《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作品以梅喻人,起句以月色梅花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末句又回到当下,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全词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清虚绵邈。
范老读完连声称妙,兴之所至,马上让家中一个叫小红的歌女学习演唱。姜夔现场教授,耐心辅导,不厌其烦,眉眼之间,竟与歌女暗生情愫。
这一切当然没能逃过范成大的眼睛。毕竟经历丰富,在他们男女声二重唱《暗香》演唱完后,范成大主动提出,将小红赐给姜夔。
一首词换个姑娘,姜夔喜出望外,生怕范老师是酒后冲动,事后反悔,除夕之夜,冒着漫天大雪,连忙带着小红乘船回家。一路上,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一口气写了十首七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过垂虹》: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
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这首诗曾被歌手多次翻唱,其中的“小红低唱我吹箫”一句尤为传神,被誉为姜氏情歌的经典名句。
叁
在范成大、杨万里两位大佬的极力提携下,姜夔在文坛的声名如日中天,就连朱熹、辛弃疾这样的大咖也开始主动为姜夔点赞。
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一一九六年),姜夔借着这股势头,干脆移居杭州,毕竟在京城的机会多一些。要知道,已经四十二岁的姜夔,此时依然是个布衣,既没有职务,也没有工作。
大宋在官员任用方面还是非常严格的,没有学历就无法入仕,谁打招呼递条子也不行,如果想要被破格录用,除非有特殊贡献、特殊才能。
当时,由于多年战乱,南宋宫廷乐谱大多散落失传。庆元三年(公元一一九七年),姜夔呕心沥血,搜集整理了《大乐议》和《琴瑟考古图》两部宫廷音乐典籍,献给朝廷,希望以此获得提拔。但有关部门只是口头表扬了一下,连音协副主席这样的职位都没给姜夔安排一个。
姜夔不死心,两年后,再次向朝廷献上填补国内空白的音乐巨著《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这次终于打动了朝廷,下诏特许他破格参加礼部进士考试,也就是说,不用参加初赛复赛,直接进入决赛。
姜夔根本没有时间复习,只能仓促上阵,结果再次落榜。这么多年不摸课本了,谁能考上?姜夔从此断了仕途之念,以布衣终老。
因为一直没有固定收入,姜夔的生活始终没有保障,幸好后来又结识了杭州富家公子张鉴。张公子是个文艺青年,虽然与姜夔经济地位悬殊,但与姜夔一见如故,结为至交。
张鉴说:“我交朋友从不在乎对方有没有钱,反正都没我有钱。”
张鉴曾想花钱为姜夔买官,姜夔怕让人笑话,婉言谢绝了。但在生活上,在杭州的那些年,姜夔基本上是靠张鉴供养的,倒也衣食无忧。
可惜后来,张鉴病故,姜夔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开始走向困顿。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不久,杭州城内发生了一起特大火灾,两千多户民房被烧,姜夔的屋舍也在其中,因为没有买保险,只能自认倒霉。
既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社保,姜夔晚年一贫如洗,仅靠微薄的稿费,几乎难以为生。
宋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一二二一年),六十七岁的姜夔在穷困潦倒中去世,死后靠朋友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西马塍。
肆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与唐诗就好比少林与武当,双峰对峙,并称双绝。
唯一不同的是,唐诗是专属于文人的高雅艺术,宋词则属于通俗文学,而学术界素有“词为艳科”的说法。
特别是婉约派领军人物柳永自暴自弃、变雅为俗以来,词坛更弥漫着一股**靡之风。不单是柳永、李清照这些婉约派,就是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派,遣词造句也偶有低俗之语。
而姜夔就不一样了,虽然是个普通百姓,却能在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反俗为雅,下字运意,空灵含蓄,力求淳雅,即便写**,字里行间也是满满的正能量。其“清空、骚雅”的词风,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此,姜夔词自成一派,被奉为“雅词”的典范。
姜夔本人被后世尊为与辛弃疾并列的词坛领袖,浙西派词人甚至称姜夔为宋词第一作家。
姜夔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留给后人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是现存唯一一部带有曲谱的宋代歌集,被视为“音乐史上的稀世珍宝”,其中包括十四首他自己创作的曲目,是南宋唯一以词调曲谱传世的杰出音乐家。
总之一句话,相当牛。
既然评价这么高,那为什么感觉姜夔一生潦倒,穷得连个恋爱都谈不起,混得不怎么样呢?而且,好像也没有那么出名,我敢打赌,好多人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知道的也不一定会读,会读的也未必能写出来那个字。
个人分析,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大宋词坛人才辈出,李煜、晏殊、晏几道、柳永、欧阳修、苏轼、秦观、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等,群星闪耀,姜夔置身其中,其光芒难免被有所掩盖。
第二,姜夔差不多是宋代词坛唯一从来没有做过官的人,不仅没做过官,连个正经工作都没有。
而其他词人,有的曾做过一国之君,比如李煜;有的是朝廷大员,比如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陆游、辛弃疾;有的是官太太,比如李清照;最不济也当过副县级、正科级的基层干部,比如柳永、晏几道。
这些人在本职工作之余搞创作,作品一发出来,下面一堆人点赞,纷纷转发分享,推荐阅读。这些优势都是作为平民百姓的姜夔所不具备的,客观上也影响了姜夔诗词的广泛传播。
第三,姜夔在词坛的崇高地位,更多是后人给予的。姜夔生前虽一度颇有声名,但并没有达到今天的高度,就像河南的杜甫、荷兰的梵高,生前也是穷困潦倒,混得一塌糊涂,直到死后,才被人们认识到价值,被推到了一个高地。生前默默无闻的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与李白齐名;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的凡·高,如今一幅作品已经卖到了数千万美元。
只是,人都没了,做这些事,于当事者而言,又有什么用呢?
?
参考书目
1.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版。
2.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五年版。
3.
《唐才子传全译》,[元]辛文房原著,李立朴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二○○一年版。
4.
《本事诗》,[唐]孟启撰,董希平、程艳梅、王思静评注,北京:中华书局,二○一四年版。
5.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
6.
《唐代文学史》(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7.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陈尚君补辑,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北京:中华书局,二○一八年版。
8.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9.
《唐诗汇评》,陈伯海著,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10.
《中国诗词故事》,吕树坤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二○○○年版。
11.
《图解中华国学集萃》,陈平编著,沈阳:沈阳出版社,二○一二年版。
12.
《冠绝古今的唐诗》,于汉唐著,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13.
《诗映大唐春》,尚永亮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一七年版。
14.
《桃李春风一杯酒》,叶楚乔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二○一九年版。
15.
《王勃研究》,杨晓彩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二○一三年版。
16.
《陈子昂集》,[唐]陈子昂著,徐鹏校点,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版。
17.
《高适集校注》,[唐]高适著,孙钦善校注,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版。
18.
《孟浩然年谱》,刘文刚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19.
《李太白全集》,[唐]李白著,[清]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七年版。
20.
《李白与杜甫》,郭沫若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七一年版。
21.
《杜诗详注》,[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
22.
《杜甫评传》,莫砺锋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三年版。
23.
《白居易集》,[唐]白居易著,顾学颉校贴,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
24.
《元稹集》,[唐]元稹著,北京:中华书局,二○○○年版。
25.
《刘禹锡年谱》,卞孝萱著,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辑,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版。
26.
《李贺》,王祥著,上海:春风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
27.
《温庭筠诗词选》,[唐]温庭筠著,刘学锴注评,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二○一一年版。
28.
《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苏缨、毛晓雯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二○一三版。
29.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罗宗强著,北京:中华书局,二○○三年版。
30.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北京:中华书局,一九七六年版。
31.
《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二○○四年版。
32.
《宋史》,[元]脱脱等撰,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版。
33.
《全宋词》,唐圭璋编,北京:中华书局,二○○九年版。
34.
《宋词赏析》,沈祖棻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35.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二○一六年版。
36.
《花间词研究》,高锋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二○○一年版。
37.
《宋朝好声音》,懒相饮等著,武汉:长江出版社,二○一七年版。
38.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二○一二年版。
39.
《辛稼轩年谱》,邓广铭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
40.
《金戈铁马辛弃疾》,赵晓岚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二○一○年版。
41.
《柳永词传——秦楼狂客的浅斟低唱》,王馨著,上海:文汇出版社,二○一三年版。
42.
《康震评说李清照》,康震著,北京:中华书局,二○○七年版。
43.
《李清照评传》,陈祖美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44.
《莫道不销魂:杨雨解秘李清照》,杨雨著,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八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