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只诗和远方,还有钱和数不清的姑娘

三更时分,月黑风高,万籁俱寂。

位于连云港海州的金兵大营外,刀光剑影,山东耿京起义军一支由五十余人组成的敢死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正悄悄向金兵营地逼近。

就在前几天,起义军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叫张安国的将领,将义军首领耿京杀害,带着耿京的首级投降了金国。

部队一时群龙无首,不知所措。当时,义军中一个年仅二十二岁的文职人员听说后,义愤填膺,决定带人夜袭敌营,捉拿叛贼张安国。

所有人都极力阻拦:“你疯了吗?金兵大营有五万敌军,你带着五十个人,这不是去送死吗?!再说了,杀敌自有各位将军,你一个小秘书,哪轮得到你去冒险?!”

年轻人根本不听劝,当天晚上,就率领敢死队摸进了敌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偷袭讲的就是一个“快”字。还没等敌人反应过来,敢死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了叛贼张安国的营帐。

当时,张安国正在跟金人饮酒,为首的年轻人突然进去,二话不说,手起刀落,金人血溅当场。然后,把已经吓傻了的张国安一把抓起,横放在马背上,在金兵的围追堵截中,左突右冲,杀出一条血路,扬长而去。

一路马不停蹄,连夜将叛徒押往临安,交给朝廷正法,顺便把起义军队伍也带回了南宋。

第二天,临安各大媒体就传开了,《自古英雄出少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战神再现:五十轻骑突袭五万敌营,如入无人之境》《犯我大宋者,远近都诛》等文章被疯狂转发,在宋金两国轰动一时。

此事在宋代洪迈的《文敏公集·稼轩记》中有记载:“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据说,宋高宗看到报道后,连声惊叹:“一介书生,于万马军中擒获叛贼如探囊取物,真乃常山赵子龙再世!”

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年轻人,就是南宋时期文武双全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山东济南,与李清照是同乡,合称“济南二安”。

靖康之变后,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宋室南迁,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包括济南在内,早已沦为金国的领地,也就是说,辛弃疾最初属于金国人,祖父曾任金国县令。

辛弃疾从小习文练武,饱读诗书,曾连续两次参加金国科举考试,结果,两次落榜。

父母说:“要不然,咱再复读一年?”

复读?金国分明是歧视我们汉人,试卷不统一,录取不统一,凭什么?老子不考了!

自金人入侵以来,沦陷区的大宋遗民不断反抗,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一一六一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落榜后,一怒之下,召集了两千人,揭竿而起,高举抗金归宋的旗号,参加了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

因为念过书,有文化,辛弃疾被任命为军中的掌书记,也就是领导的机要秘书,同时也是义军与南宋朝廷的联络人。

耿京被害的时候,辛弃疾正奉命在南方与朝廷商谈联合抗金的事情。回到军营后,听闻噩耗,悲愤交加,冲动之下,仅带了五十个人深入敌营,捉拿叛贼。

追惩叛徒,这在辛弃疾的军旅生涯中并不是第一次。早在一年前,与辛弃疾一起参加起义军的同伴中,有个叫义端的和尚,偷走了耿京的帅印,投奔金国。

耿京十分恼火,因为帅印平时由辛弃疾负责保管,耿京要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当场立下军令状:“给我三天时间,一定抓到叛贼,夺回帅印,如果办不到,再杀我也不迟。”

随即,单枪匹马朝着义端叛逃的方向猛追。

当时还有人担心,提醒耿京:“他不会借此机会跟着义端一起投降金国吧?”

一句话说得耿京心里也有点犯嘀咕。

辛弃疾快马加鞭,日夜兼程,连追了三天三夜,终于追上了义端。义端见到辛弃疾,顿时大惊失色,哀求道:“我知道你的厉害了,帅印还给你,求求你,看在我们一起投军的分上,饶我一命吧。”

辛弃疾哪里肯听,当即手起刀落,将义端斩于马下,带着帅印和人头,返回了军营。

辛弃疾平生最恨的就是叛徒,所以,得知杀害耿京的叛徒张安国就在敌军大营,便决定冒险出击,连自己都没想到,如此顺利,居然一举成功。

毫无疑问,这是辛弃疾军旅生涯中最富传奇色彩的高光时刻。

古有霍去病,今有辛弃疾,辛弃疾一战成名,成为人人称颂的孤胆英雄、大众偶像。不久,辛弃疾就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宦海生涯。

辛弃疾是朝廷中最坚定的主战派,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己任,做梦都想打回老家去。到南宋不久,就向朝廷提交了自己撰写的军事论著《美芹十论》和《九议》,从各方面详细论述对金作战的方针策略。并身体力行,亲自组建了著名的“飞虎军”,随时准备开赴前线。

按理说,有这样的得力干将,朝廷应该感到高兴才对,可是,由于众所周知但又不便明说的原因,宋高宗对辛弃疾的抗金计划并不感兴趣。

收复中原,把被金国掠去的父兄解救回来,这皇帝的位子谁来坐?再说,江南山清水秀,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小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干吗要劳师动众去打仗?

不错,中原地区是大宋的固有领土,是大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有人都明白皇帝的心思,所谓抗金,不过是政治口号和宣传手段而已。只有辛弃疾等主战派当真了,认定宋金两国早晚必有一战,每天磨刀霍霍,准备武力收复失地。

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思想不跟皇帝保持一致,能有什么前途?!

所以,辛弃疾为官四十多年,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先后担任过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绍兴知府、镇江知府、隆兴知府、龙图阁待制、枢密都承旨等职,但大多是地方官或文职,根本不给他领兵北伐的机会。

当时,辛弃疾这种从沦陷区投奔过来的人,被称作“归正人”,本来就深受歧视,加上他坚决主战的政治主张,冲动强硬的火暴脾气,着实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朝中的主和派,早就看辛弃疾不顺眼了,这一切,都为他日后屡遭弹劾埋下了祸根。

史料记载,辛弃疾在任期间,曾六次被弹劾,多次被免职,从公元一一八一年到公元一二○七年,不到三十年时间里,工作岗位频繁调动多达三十七次,几上几下,历尽波折。

比如,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一一七九年),辛弃疾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路安抚使期间,被监察御史弹劾,称其“奸贪凶暴,帅湖南日虐害田里” 。就是说他奸猾贪婪、凶横残暴,在当湖南安抚使期间,残酷迫害老百姓,而且“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 。

辛弃疾因此被免职,在皇帝亲笔签发的《辛弃疾落职罢新任制》中,详细列举了辛弃疾的主要罪行:“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凭陵上司,缔结同类。愤形中外之士,怨积江湖之民。方广赂遗,庶消讥议。”

大概意思是,辛弃疾贪心不足,中饱私囊;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不听领导的话,冒犯上级;结交同类,建立关系网,寻找保护伞。他的所作所为让天下士子和百姓都怨声载道,他靠着四处送礼行贿,才平息了舆论。

比如,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一一九二年),辛弃疾改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监察机关再次对他提出弹劾,称其“残酷贪饕,奸赃狼藉”“席卷福州,为之一空” 。

比如,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一二○三年),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期间,被弹劾:“好色贪财,**刑聚敛。”

倒也不全是凭空捏造,辛弃疾的确是妻妾成群,除了妻子范氏之外,有据可查的小妾至少有七个:田田、钱钱、整整、香香、卿卿、飞卿、粉卿。

关于这些小妾的工作任务安排,元人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说:“田田、钱钱,辛弃疾二妾也。皆因其姓而名之,皆善笔札,常代弃疾答尺牍。”

也就是说,钱钱和田田有一定的文字功底,主要负责协助辛弃疾的文案工作。香香、整整、卿卿等几个小妾擅长歌舞,主要负责照顾辛弃疾的生活起居。

这些生活隐私,外人是怎么知道的?因为辛弃疾毫不隐讳,在诗词中多次提到过这些侍妾的名字。

比如:“娇痴却妒香香睡,唤起醒松说梦些。”

比如:“有时醉里唤卿卿,却被旁人笑问。”

上述七位只是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事实上,辛弃疾的小妾远不止这些。直到晚年,辛弃疾自知时日无多,才开始分期分批遣散侍妾。

伤心总是难免的,每送走一个,辛弃疾就写首诗词感慨一番,比如送别钱钱时写的《临江仙·侍者阿钱将行,赋钱字以赠之》,送别粉卿时写的《鹊桥仙·送粉卿行》等。

对于这些侍妾,辛弃疾要么将其送回娘家,要么为其另外找个好的归宿。据宋代周辉《清波别志》中记载:

辛稼轩在上饶属,其室病,呼医对脉,吹笛婢名整整者侍侧,乃指以谓医曰:“老妻病安,以此人为赠。”不数日,果勿药,乃践前约。

就是说,辛弃疾在江西上饶的时候,妻子范氏病了,请郎中来家看病,侍妾整整在一旁帮忙。辛弃疾一看医生年轻有为一表人才,就对他许诺道:“如果能把我夫人的病治好,旁边这个姑娘就送给你了。”

没几天,范氏病愈,辛弃疾说到做到,立刻把自己心爱的整整送给了医生。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在社会上流传颇广的《青玉案·元夕》,描写的是元宵之夜的热闹场面,古往今来,此类诗词无人能出其右,堪称经典。

但是,你观灯就好好观灯,盯着人家姑娘看什么?还在人群中找来找去,大庭广众之下,成何体统?!

辛弃疾兴之所至,在朋友圈发的这些词作在业内广受好评,被无数人点赞转发,但也为政敌攻击他留下了话柄。

对于社会上的种种非议,辛弃疾毫不在乎,大大方方承认。他在《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一词中自嘲说:“自笑好山如好?色。”

史料记载,辛弃疾也是青楼的座上常客。但是,当时,官员纳妾也好,逛青楼也罢,都是允许的。

问题不在这里,古代官员出入风月场所,找歌妓陪酒很普遍,但为了风月女子与下属争风吃醋,利用职权公报私仇还收受贿赂,这就不单单是生活作风问题了。

话说有一天晚上,镇江知府辛弃疾请好友刘改之喝酒。

酒菜都上齐了,辛弃疾叫领班:“去把小桃叫过来陪酒。”

领班是刚招聘过来的新人,不认识辛弃疾,出去一会儿就回来了:“不好意思啊大人,本来给您安排了小桃,结果半路被别的客人截走了,要不您再换一个吧,其实小玉也不错的。”

辛弃疾说:“就要小桃。”

领班很为难:“那边的客人也是当官的,咱惹不起啊。而且,这个包间人家也要了,您二位要不坐楼下大厅吧。”

辛弃疾说:“谁啊?我去看看。”走过去趴门缝一看,一屋子人,自己的下属正搂着自己的老相好小桃推杯换盏,打情骂俏。

辛弃疾当时顾忌身份没有发作,强压怒火,黑着脸回到桌上。朋友在一边笑话他:“镇江到底谁是老大啊?你怎么连个小姐姐都搞不定。”

辛弃疾气得脸色铁青,怒道:“不吃了,走!”

回去就让秘书发通知:一小时后,所有人到府衙召开紧急会议。

到了开会时,那个下属果然缺席,电话打不通,发微信不回,家里、单位都找不见人影。

这还了得,规定的随叫随到,却目无法纪,玩忽职守,立刻撤职查办,财产充公!

下属当时就蒙了,心说怎么了?缺席一次会议就动这么大怒,不至于啊,我是哪儿得罪领导了?

找各种关系说情,前后找了几十个人说都不行,绝不通融。后来找到辛弃疾的好友刘改之,才算明白了事情的起因,当即以给刘母拜寿的名义,送了五十万给刘改之,让帮忙给说说。

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刘改之过去说情,辛弃疾狮子大张口,直接向下属索要了一百万,这事儿才算摆平。

此事在元代郭宵凤的《江湖纪闻》中有详细讲述:

是夕,改之与稼轩微服登娼楼。适一都吏令乐饮酒,不知为稼轩也,令左右逐之,二公大笑而归,即以为有机密文书,唤某都吏,其夜不至。稼轩欲籍其产而流之,言者数十,皆不能解。遂以五千缗为改之母寿,请言于稼轩,稼轩令倍之。

你看,人家弹劾辛弃疾“**刑聚敛”,是有证据的。

除此之外,据查,辛弃疾名下有多处房产,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曾在上饶花重金给自己修建了一座名为“稼轩”的湖景豪宅。

这座房子到底有多豪华?南宋的洪迈在《稼轩记》中有描述:

郡治之北可里所,故有旷土,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济南辛侯幼安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才占地十四。乃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东冈西阜,北墅南麓,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室,信步有亭,涤砚有渚。皆约略位置,规岁月绪成之。

同朝为官的朱熹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在稼轩中差点迷路,忍不住感叹,活了大半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奢华的庄园 ,艳羡不已。

辛弃疾很得意,又发朋友圈炫耀:“青山居上,古木千章;白水田头,新荷十顷。” 配九张图,一大堆人在下面点赞。

如此豪宅,单靠辛弃疾那点工资,不行吧?

一直以来,辛弃疾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熠熠生辉、充满正能量的高大上形象。谁又能想到,对辛弃疾来说,生活不只诗和远方,还有钱和数不清的姑娘。浓眉大眼的辛弃疾居然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也会被人弹劾“好色贪财,**刑聚敛”。

那么,这一切都是真的吗?这些罪名会不会是政敌的诬陷?

人们在心理上对此难以接受,多半是“为尊者讳”的传统思维造成的,仿佛辛弃疾这样的爱国诗人就不该有缺点。

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平心而论,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员,辛弃疾做出这些事情也并不是不可能的。

好在辛弃疾政绩卓著,并无大过,所以,虽屡遭弹劾,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被朝廷重新起用。

瑕不掩瑜,我们无法苛求一个历史人物完美无瑕。

论文才,辛弃疾是大宋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齐名;论武功,冲锋陷阵,横行于万马军中。“上马能击贼,下马能草檄” ,不论是作为抗金名将,还是作为一代词人,辛弃疾都足以流芳千古,傲视天下。

在报国无门的情况下,辛弃疾将满腔**寄托于词作之中,创作颇丰,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辛词以豪放为主,题材涉猎广泛,风格沉雄豪迈,但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那些慷慨激昂,抒发爱国情怀的豪迈之作。比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是辛弃疾六十五岁任镇江知府时,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抚今追昔,字里行间,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叹与壮志难酬的愤懑。这首词连续多年荣登华语地区十大流行宋词排行榜,成为辛弃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还有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词再次对三国时坐镇东南的孙权加以称颂,以此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的壮烈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同时,又隐含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雄浑悲怆,意境高远,与上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同是怀古伤今,风格各有千秋,都不失为千古绝唱。

烈士暮年,豪气犹存,但已壮志难酬,唯有无奈地哀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空有一腔抱负,收复中原的夙愿最终也未能实现。

宋宁宗开禧三年(公元一二○七年),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据说,辛弃疾临终之时,仍高喊:“杀贼!杀贼!”其爱国之心可昭。朝廷闻之,赐对衣、金带,视其以守龙图阁待制之职致仕,特赠四官,追赠“光禄大夫”,谥号“忠敏”。

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铅山县永平镇,墓园至今犹在。墓前有郭沫若题写的挽联: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