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有一点办法,谁愿意隐居田园
?
唐开元年间,湖北襄阳城外,一个叫“涧南园”的乡间小院里,刚刚起床的孟浩然望着窗外满地的残花败叶,心有所悟,顾不上洗漱,伏案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了几遍,自我感觉良好,得意扬扬地跑去跟老婆炫耀:“看,又写成一篇,发出去就是10万+,你信不信?”
他老婆不屑一顾:“成天写这些有什么用?10万+又怎样?山水田园诗大V又怎样?网红了不起啊?快四十岁的人了,不务正业,除了会写几首破诗,还会干啥?到底还要不要考取功名?你看看你那些朋友,谁没个一官半职的?你再看看你……”吧啦吧啦一通数落。
孟浩然脸皮厚,满不在乎:“呐,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功名是不能强求的,你再给我一点时间好不好?”
他老婆说:“你这样做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你知不知道大家都很担心你啊?”
孟浩然嘴一撇:“跟你讲过多少次了,博取功名不一定非要参加科举考试,难道这是我们的唯一出路吗?那种考试,我嫌麻烦,懒得参加,我要真去了,肯定前三名。”
他老婆说:“不吹牛你会死啊?!”
壹
自从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就成为国家选拔人才、任用官员的主要依据和途径。
但,并不是唯一途径。对于一些特殊人才,即便没有学历,也是可以破格提拔任用的。
比如大唐诗歌界最牛的两个人,李白从来就没参加过科举考试,杜甫是科举考试落榜生,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大唐诗歌的领军人物。
特别是李白,从一开始就没考虑过参加科举考试,好作品自己会说话,就靠写诗在文坛闯出了名气,也因此结识了许多达官贵人和文化名流,比如贺知章、元丹丘等人,通过这些人脉关系,又认识了玉真公主,也就是唐玄宗的妹妹。
一个人混什么样的圈子就决定了他的事业高度,因为这些高端人士经常在朋友圈分享李白的诗,终于引起了唐玄宗的关注。
就这样,一个没有学历的平民诗人,受到了当朝皇帝的亲切接见。
接到邀请那一刻,李白欣喜若狂,当场赋诗一首: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那种得意,那种狂妄,那种终于等到这一天的惊喜简直无法掩饰。
也就是那一次进宫,李白被封为翰林供奉,陪王伴驾,成为唐玄宗身边的红人。
费劲考什么科举啊,书呆子才去考科举,孟浩然内心期望的,就是这样一条捷径。
贰
可是,孟浩然的运气明显要差一些。
三十岁的时候,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已名满天下,基本上属于诗坛网红了,却迟迟没有得到任何人的举荐。失望焦虑之余,他写诗抱怨:
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我一个农村人在老家没啥朋友,朝里也没人,谁能为跟扬雄一样有才的我做个推荐呢?
有人给他出主意,说:“你别傻等着啊,赶紧毛遂自荐啊,直接给高官写信!”
孟浩然大梦初醒道:“对对对,我怎么没想到?”于是马上提笔给当朝丞相张九龄 写了一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意思是:我想过河却没有船,总隐居实在对不起这个伟大的时代,看着你们在河边钓鱼,我只能羡慕啊。看在大家都是诗人的分上,拉兄弟我一把吧。
没想到,张九龄满身正气:“这不行啊小孟,你想为国家做事为啥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呢?想在我这儿投机取巧走后门,那可是行不通的。”
孟浩然碰了一鼻子灰。好吧,考就考,谁怕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七二七年),孟浩然从襄阳老家赶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那一年,他已经四十岁了,起初还有点不好意思,到考场一看,多大岁数的都有,有的同学已经考了十几年了,满头白发还在坚持。
孟浩然深受鼓舞,尽管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科举,但从小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孟同学一点也不紧张,胸有成竹,沉着冷静,埋头答题。
然而,让孟浩然没想到的是,他落榜了。
当晚,孟浩然给老婆发信息:对不起,我已经尽力了。
叁
第二天,一篇题为“网红诗人考试意外落榜,科举制度再次引发公众质疑”的文章在网上疯传,引起了在朝为官的诗人王维的注意。
王维是标准的学霸,状元出身,业余爱好旅游、画画,也喜欢写山水田园诗歌,对孟浩然十分欣赏,约他到办公室。两人见面一聊,趣味相投,一见如故。
见孟浩然因为落榜有点消沉,王维就劝他,要不复读一年吧,明年再考。
正说着,手下突然来报:圣上驾到。
唐玄宗轻车简从,不打招呼,突然下来视察工作,搞得王维措手不及。
孟浩然更别提了,当时就吓傻了,一个农村人哪见过这么大领导,吓得直接钻到了床底下。
王维说:“你这像什么话,躲躲藏藏的,赶紧出来,拜见圣上。”
唐玄宗听说床下爬出来的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孟浩然,很高兴,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别紧张嘛小孟,朕很喜欢你的诗,最近又有什么大作啊?背一首给朕听听。”
这是孟浩然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偶遇当今皇帝,皇帝又特别欣赏你的诗,如果会说话,你趁机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跟皇帝表达一下你为国效力的愿望和决心,顺便拍拍马屁,加上王维在旁边再替你美言几句,领导一高兴,说不定你的命运从此就改变了。这是多难得的机会!
孟浩然不知道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平复了一下紧张激动的心情,给唐玄宗背诵了一首自己新写的五言诗《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是孟浩然颇为得意的一首诗,没想到,唐玄宗还没听完,脸色就变了。
什么叫“不才明主弃”?这是埋怨我不识人才啊。唐玄宗当即说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明明是你自己不求上进,怎么反过来怪罪我抛弃你?
说罢,唐玄宗拂袖而去,留下孟浩然一脸茫然。
王维长叹一声:“唉,让我说你什么好呢,多少诗不背偏偏背这首牢骚诗。行了,回老家去吧,你这情商,基本上也就告别仕途了。”
从此,孟浩然心灰意冷,回到襄阳乡下,终日饮酒赋诗,纵情山水,不再谋求功名。
此事载于《新唐书·孟浩然传》。
肆
孟浩然有个朋友叫韩朝宗,人称“韩荆州”。
李白曾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为什么大家都想认识他?因为此人特别喜欢向朝廷举荐人才,有很多没有学历的特殊人才,都是经他推荐提携走上仕途的。
韩朝宗时任襄阳刺史,对自己辖区内的才子孟浩然再了解不过了,对孟浩然说,你不能在乡下就这么混一辈子啊,可惜你的文才了。这样吧,明天我要启程进京述职,你跟我一起去,到时候见了圣上,我再给你说说,好歹给你安排个位置。
惊喜来得太突然了,孟浩然千恩万谢,感激涕零。双方约定第二天八点,办公楼门前,不见不散。
天无绝人之路,不得不说,在孟浩然的事业征途上,从来都不缺少贵人相助。
孟浩然心花怒放,回去就对老婆说:“明天我要跟韩刺史进京面圣,给我收拾下行李,然后把咱家那只老母鸡炖了,晚上我要请伙计们喝酒。”
当晚就在院子里摆上酒席,来了好多朋友,提前庆祝,也算是给孟浩然送行。
结果,可能是因为太兴奋,孟浩然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第二天早上怎么也叫不起来。
韩朝宗一行在大门口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派人过去一问,得知如此情况,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谁的鸽子你都敢放,真是烂泥扶不上墙,算了,我们走。
就这样,孟浩然丧失了最后一次入仕的机会。
事后虽然后悔,但孟浩然嘴上可不服输:我心里压根儿就不想去当官,是老韩三天两头找我,老朋友了,答应他是给他一个面子。我就问你,到政府机关上班有什么意思?天天打卡考勤,不许迟到,不许早退,中午还不许喝酒,每天各种无聊的俗事缠身,想想就够了。我早就看穿了世间的一切,早已淡泊名利,你看我现在的日子,过得跟神仙一样,多逍遥,多舒服,多自在,为什么要去当官?!
伍
弊庐在郭外,素产惟田园。
左右林野旷,不闻朝 市喧。
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
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 。
这首《涧南即事贻皎上人》 ,是孟浩然这些年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幽静的山林里过着平淡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晒晒太阳,喝喝茶,看看书,摆弄摆弄花草,河边钓钓鱼,然后发个朋友圈:“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好多人羡慕他的生活方式,只有孟浩然自己心里清楚,什么淡泊名利,我是没办法,考试死活考不上,走关系又把当今天子得罪了,走投无路,不淡泊名利还能怎样?你以为我愿意在这山沟里待一辈子啊?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年),当年跟孟浩然同时进京赶考,后来进士及第,以边塞诗著名的诗人王昌龄路过襄阳,专程来看望老友。
那一年,孟浩然背上生了个毒疮,刚有好转,正在恢复期,大夫再三嘱咐,不能吃刺激性食物,不能吃鱼虾海鲜,尤其不能喝酒。
十几年没见的老朋友来了,咋能不喝点酒呢?因为生病,已经几个月滴酒未沾的孟浩然都快急死了,正好趁着王昌龄造访,赶紧摆下宴席,其中有一道菜是襄阳人请客必备的“汉江查头鳊”,肉嫩味鲜,别提多好吃了。
二人以鱼下酒,觥筹交错,喝了个昏天黑地,畅快淋漓。
第二天,孟浩然背疽复发,一命呜呼,享年五十二岁。
别人的话不听就算了,大夫的话你也敢不听?!
噩耗传来,大唐文坛为之震惊,诗歌界为突然失去了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而感到遗憾和悲哀。
孟浩然的粉丝兼好友李白曾赋诗一首,高度评价了孟浩然淡泊名利、潇洒任性的一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孟浩然的无比仰慕之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诗一发出来,评论区立刻就炸了:别人不清楚,你李白还不清楚吗?大唐文坛谁不知道你和老孟的特殊关系?还“红颜弃轩冕”?还“迷花不事君”?你说实话,到底是他主动放弃官位,还是当不上官没办法才归隐山林的?
古往今来,许多人口中的淡泊名利,都是被迫的——不淡泊名利,还能怎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