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孤独你永远不懂

?

武周天册万岁二年(公元六九六年),武则天当政时期,东北契丹叛乱,建安王武攸宜奉旨率军征讨。

这个武攸宜,是武则天的亲侄子,平时在京城养尊处优惯了,哪里懂得带兵打仗,战场上一通瞎指挥,致使大军很快陷入困境。

武将军一筹莫展,决定按兵不动,固守待援。

这时候,他手下有个参谋站了出来,表示反对:“我们这样不是坐以待毙吗?给我一万兵马,让我当前锋,杀出重围!”

武攸宜一听,气不打一处来:“就显你能,你个读书人懂个屁,打仗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是温良恭俭让,是暴力行动,是要死人的,懂不懂?!”

参谋不服气,还要据理力争:“我觉得……”

武攸宜说:“我不要你觉得,我只要我觉得,给我闭嘴!”

参谋还想争辩,武攸宜一怒之下,将这名参谋降职为军曹,直接轰出了大帐。

参谋人微言轻,意见不被采纳也就算了,还被降职,自己好歹也算是国内知名诗人,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被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人家不要面子的吗?为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毅然放弃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投笔从戎,来到边疆,空有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同事们也不理解,说自己是想出风头,真是想不通。

此时,正值黄昏时分,残阳如血,他满怀郁闷,独自登上不远处的幽州台,极目远眺,百感交集,那种无边无际的强烈的孤独感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一首震烁古今的绝唱,脱口而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幽州台歌》很快传遍了全国,家喻户晓,本来已经有点过气的诗人,因为这首诗,名字再次被人们记起,他就是被后人誉为“唐之诗祖”的陈子昂。

陈子昂的一生充满传奇。

他出生在四川一个富豪之家,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史料记载,陈子昂少年时期“驰侠使气,至年十七八未知书” ,基本就是个社会小混混,从来没看过书。

直到十八岁那年,因为打架斗殴(击剑伤人),陈子昂差点闹出人命,家里为了摆平这件事,花了不少钱。

父亲很生气,语重心长道:“你也老大不小了,成天在外面打打杀杀,能有什么出息啊?你看人家王勃,比你大不了几岁,虽然英年早逝,但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多少锦绣文章;再看看人家骆宾王,七岁就会写鹅鹅鹅,你呢,七岁还尿床呢,到现在连个检查都写不好。”

一番话让陈子昂羞愧难当,他幡然悔悟,从此退出江湖,专心补习功课,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为此,家里把他送进了长安国子监学习。

众所周知,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哪是轻易能上得了的?

但对陈子昂来说,凡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一年后,陈子昂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当然,落榜了,毕竟原来的基础太差了,就补习了一年,别说国子监,毛坦厂加黄冈密卷也不行。

陈子昂毫不气馁,回到家乡,闭门谢客,继续复读,成绩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唐代卢藏用在《陈子昂别传》中,称其“数年之间,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

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六八二年),二十一岁的陈子昂踌躇满志,再次进京应试,志在必得。

没想到,又落榜了。

不应该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唐朝时期,科举试卷上的名字是不密封的,如果考生有关系有背景,或者在文坛有名气,对评卷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影响。

陈子昂在四川是著名土豪,但在京城根本什么都不算,又没有结识考官的门路,难免吃亏。

此时的大唐文坛,“初唐四杰”如日中天,张若虚名动天下,诗坛新秀宋之问也已崭露头角,而陈子昂呢,写的诗虽然颇受好评,但因为缺少名家背书,一直默默无闻。

经过认真反思,陈子昂深刻领悟到一个道理:在文坛,特别是在首都文艺界扬名立万,让大家快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诗词文章,才是科举成败的关键。

武后光宅元年(公元六八四年),陈子昂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这回他提前半个月就到了长安,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场轰动京城的营销事件。

这一日,闹市街头,有人叫卖一张古琴,要价百万,且不还价,许多人围观,搞不懂这琴凭什么值这么多钱。

陈子昂走过去,粗略一看,就说:“包好吧,我买了,我擅长这个乐器。”当场现金付款。

围观群众当时都惊呆了:一百万买张琴,这该不是个傻子吧?这琴到底好在哪儿啊?您给我们弹弹呗。

陈子昂微微一笑:“明日此时,宣阳里大街,现场弹奏,敬请光临。”

当天,各大媒体纷纷在头版头条报道此事,相关消息瞬间刷屏,迅速占据微博热搜榜榜首。

第二天,长安宣阳里大街人山人海,大家争相围观,都想听听这张价值百万的古琴,能整出什么动静。

万众瞩目之下,陈子昂捧琴出场,环顾四周,朗声说道:“女士们,先生们,感谢各位光临,在下蜀人陈子昂,写过诗文上百篇,你们不愿意看,这破琴有什么好听的。”

说完,把琴高高举起,重重地砸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在众人的一片惊呼声中,陈子昂开始现场散发自己的原创诗文,人手一份。

摔琴事件轰动京城,陈子昂迅速成为热点人物,他的诗文也随之传遍长安,业内好评如潮。当时的京兆司功王适读后,忍不住惊叹道:“此子必为文宗矣!”

一时间,陈子昂在京城声名鹊起 。

几天后,科举开考,陈子昂金榜题名,进士及第。

依照《大唐朝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学子中了进士只是取得了任职资格,并不会立刻被授予官职,还要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还要等职位空缺,等多久不好说,快了也许一两个月,慢了可能十年八年。

陈子昂更倒霉,还没等到被安排工作,唐高宗在洛阳病逝了。

举国哀悼,唐睿宗刚刚即位,哪里顾得上这些新科进士工作的事,等着吧。

此时,武则天准备将高宗的灵柩运回长安,陈子昂听说这件事后,以特有的敏锐觉察到,自己的机会来了。

他当即给武则天写了一封信——《谏灵驾入京书》,力劝武则天不要移灵入京。

为啥?因为“天子以四海为家”,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毕竟洛阳也是大唐的京城之一,又是公认的风水宝地,皇帝埋哪儿不是埋,何必劳民伤财瞎折腾呢?

说是一封信,其实是一篇文章,洋洋洒洒一千八百余字,放眼全局,纵论古今,写得有理有据,文采飞扬。武则天看罢,大为赞赏,虽然没有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却被他的文采所折服,称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晔” 。当即授予他秘书省麟台正字之职,负责皇家典籍的校对工作。

虽然只是个副科级干部,但武则天对陈子昂十分赏识,多次召见陈子昂,就国家政事咨询他的意见 。

因为这层关系,陈子昂再次爆红,一时声名大振。史籍中称:“时洛中传写其书,市肆闾巷,吟讽相属,乃至转相货鬻,飞驰远迩。”

很快,陈子昂又被提拔为右拾遗。

行政级别虽然不高,但左右拾遗隶属于国家监察机关,专门负责监督修正皇帝工作上的失误和疏漏。

这个工作可以接近皇帝,不仅容易进步,而且特别适合陈子昂的性格。

因为,陈子昂没别的爱好,就喜欢提意见。

陈子昂任职右拾遗不久,京城发生了一起杀人案。

死者赵师韫若干年前任县尉时,因私事杀了徐元庆的父亲,徐元庆当时年幼,为报杀父之仇,隐姓埋名,在一家驿站打工。十年后,升为御史大夫的赵师韫出差,刚好住在这家驿站,徐元庆抓住机会,杀了赵师韫,然后投案自首。

案件轰动一时。在对徐元庆如何判决上,社会上出现了巨大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何况死者是朝廷命官,必须依法严惩,判处死刑;另一种意见认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徐元庆为父报仇,属于至孝至烈,应该从轻处理,免于一死。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

官司一直打到了最高层,当时,武则天为了倡导“孝悌忠信”的社会风尚,准备赦免徐元庆的死罪。

陈子昂听说后当即表示反对,写了一篇《复仇议状》,向武则天建议:徐元庆故意杀人,依法必须判处死刑,但为父报仇,是一片孝心,情有可原,可以先执刑,然后再通过适当的形式,对他的行为给予表?彰 。

这个主意好,武则天当即欣然接受,并将此案例写进了《唐律》 。

这件事让陈子昂深受鼓舞,觉得武则天是一个能够接受批评意见的开明之君,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从此,意见一个接着一?个 。

武则天笃信佛教,不杀生,所以,下旨“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导致江淮饥民“饿死者甚众” ,陈子昂上书直言,说这种假仁假义的规定,完全不切合实际,只有昏君才想得出来。

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施刑罚,鼓励告密,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百姓道路以目,噤若寒蝉。陈子昂挺身而出,直斥当权者“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劝谏武则天,应立刻停止诛杀李唐宗室。

谏言一次比一次尖锐,一个比一个犀利,武则天心里能高兴吗?

由于陈子昂锋芒毕露,直言敢谏,后来不但受到武则天的冷落,更得罪了一大批权贵,连周围的同事也开始疏远他。陈子昂没有特别要好的朋友,满腹心事无人倾诉,那段时间里,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与孤独。

当年同科上榜的进士,有的都做到高官了,可最早步入仕途的陈子昂十几年来却一直在原地踏步,再也没有升迁过。

人不能守着一棵树吊死,再怎样也应该多试几棵。地方上混不出来,还有部队。

武周万岁登封二年(公元六九六年),契丹叛乱,三十六岁的陈子昂主动请缨,以随军参谋的身份,与建安郡王武攸宜征讨契丹。

结果,跟新上级的关系也没搞好,在军中处处受排挤,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唯有“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登泽州城北楼宴》,正是他当时灰暗心情的写照:

平生倦游者,观化久无穷。

复来登此国,临望与君同。

坐见秦兵垒,遥闻赵将雄。

武安君何在,长平事已空。

且歌玄云曲,衔酒舞薰风。

勿使青衿子,嗟尔白头翁。

在这首诗中,陈子昂将唐军在战场上的失利,与当年赵军长平之败相提并论。他悲观地认为,这样的失败,如同自己的军旅生涯一样,毫无意义。

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六九八年),军队班师回朝,连个三等功都没混上的陈子昂万念俱灰,以父亲年迈多病为由,上表辞官,朝廷也没挽留,直接就批了。

陈子昂就此告别了仕途,回到家乡四川省射洪县。

原本想远离官场是非之地,隐居家乡专心文学创作,没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陈子昂在任时得罪了不少权贵,特别是武氏一族,对他早已恨之入骨。

陈子昂卸任回乡不久,射洪县令段简就接到上面某位大人物的暗示,务必设法将陈子昂置于死地。

县令正好也想整一整陈子昂,史料记载:“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 意思是,县令看陈家是当地富商,正想找个借口敲诈一笔钱,既然上面有这个意思,就顺势把他给抓起来了。

县令收集证据材料的时候,陈子昂慌了,赶紧让家里人拿了二十万给县令,结果人家嫌少,还是把他抓进了监狱。

耗尽家财上下疏通都不行,陈子昂终于醒悟,看来人家不光想要钱,还要命。

于是,他给自己算了一卦,一看是凶卦,看来老天这是要亡我啊。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七○二年),陈子昂死于狱中,年仅四十二?岁。

大唐诗坛,群星闪耀,陈子昂当然算不上夜空中最亮的星,除了那首《登幽州台歌》脍炙人口,很少有人能完整背出他的其他作品。

但是,这丝毫不影响陈子昂在大唐诗坛无可替代的地位。

陈子昂存诗共一百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被后世誉为“诗骨”。他在“初唐四杰”的基础上,彻底摆脱了齐梁颓靡诗风的影响和束缚,以风雅之音,开唐代诗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先河,奠定了唐诗波澜壮阔的万千气象。

白居易将其与杜甫并列,称“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韩愈则认为,“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

也就是说,唐代诗歌的繁荣昌盛,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是当之无愧的“唐之诗祖”。

陈子昂一生仕途不畅,郁郁不得志。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不论是在地方,还是在军队,以陈子昂的个性和能力,真把他放在位置上,也未必能比别人干得好。

隔行如隔山,术业有专攻,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能写好诗词文章,未必能当好官,打好仗,带好兵。

或许,陈子昂当初就该认清形势,远离官场,反正家里又不缺钱,当什么官嘛,隐居田园,专心创作,肯定会有更大的成就——至少,不会给自己引来杀身之祸。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其人已殁,坟冢荒芜,唯有诗文流传,千年不朽。

若干年后,杜甫慕名来到四川,瞻仰陈子昂故居时,作诗缅怀:

拾遗平昔居,大屋尚修椽。

悠扬荒山日,惨澹故园烟。

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同游英俊人,多秉辅佐权。

彦昭超玉价,郭振起通泉。

到今素壁滑,洒翰银钩连。

盛事会一时,此堂岂千年。

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