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朋友心理老师王超认为,小学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逐渐开始和社会环境发生互动,并且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开始形成对自我的判断和认识。我们不难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开始初步形成“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也因此,低年级的老师常常鼓励和影响孩子的方式是小红花、小星星一类的带有荣誉与评价意味的奖励物。作为家长可能会发现,好像孩子会更听老师的,或者老师给的奖励在孩子眼中更为重要。这一种情况常常让家长既困惑又为难,在学校很老实的孩子,一回家就不好好写作业,也不好好做练习,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孩子学习和回应社会的评价体系的时候,老师是权威的象征,给出的评价的含金量和影响是会在孩子所在的班集体和群体中直接发挥作用的,而家长并不具备这样的影响力。
那在家里时我们该怎么配合学校,帮助孩子完成学校里的任务和要求呢?其实,如果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最先要做到的是永远不要比孩子更焦虑。如果孩子可以很好地把对老师和学校的依从感带到家中来,我们可以放轻松,只做一些鼓励和夸奖来帮助孩子巩固习惯,同时关照一下孩子的身体健康,让孩子能做到劳逸结合,别太焦虑紧张就可以了。
如果孩子在家的学习状态是对作业无所谓或者消极应对,我们首先需要反省几方面:1.孩子是否在乎老师的夸奖与奖励,如果不在乎,是因为太难获得奖励还是老师的奖励对于他来说价值太低?2.家庭内部是否存在奖励机制,而且家庭内部的奖励机制与学校老师用的奖励机制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如果问题1的答案是孩子常常感到挫败,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因此虽然在学校不违规,但其实本质上对于评价体系是消极和回避的。这时候家长需要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心理状态,因为这种表现可能意味着孩子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对成就的回避以及对自己的低评价。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真实水平给出鼓励和支持,多鼓励和夸奖孩子的努力与坚持等品质,减轻结果在孩子眼中的价值。这种做法会有两个好处:1.孩子能够内化的是努力和坚持就代表我是“好孩子”,这是孩子可以控制并且可以做到的。结果常常受很多因素影响,重视过程会让孩子更有自我控制感,也会使孩子的状态更稳定。重视结果会让孩子常常感到失控而非常容易焦虑不安和自我怀疑。2.孩子的内部归因会发生变化,当结果不够好的时候,看重过程的孩子更倾向于在自己努力的方面找原因从而应对失败,而看重结果的孩子则更倾向于认为结果是自己无力改变的而回避挑战和认为自己就是失败本身。
当然还有一种最棘手的情况,就是孩子在学校和家里都好像是混世魔王一样,不仅不往好的方向发展,还专门和大人对着干。这种情况,要综合考虑孩子是否有类似不受控制地在课堂上讲话乱跑、频繁打人与发生冲突、说脏话以及公然违抗老师等情况。如果有以上情况,建议家长先带孩子去儿科或心理科进行诊断和评估,是否因为孩子的神经及生理发育的异常情况导致的。如果在医院排除了生理性的原因,孩子的这些表现可能意味着他有强烈的情绪问题,而这一部分常常和教养人情绪不稳定,以及在教养过程中常常发生冲突甚至体罚有关系。
在学龄儿童的教育中,我们常常不建议使用惩罚和暴力,原因在于虽然惩罚在最开始的时候似乎比奖励来得更“见效”,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我们也不难发现,依靠害怕与恐惧而行动的孩子,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更难自觉自主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而且完成任务时常常也会难以集中注意力。
对于家长而言,简单粗暴的管理常常会带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当吼没有用时就不得不升级成动手,打手心没用时就不得不升级成打屁股等,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可怕的“怪兽家长”,而再想亲近和抱抱孩子时,就变得难上加难。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出了经常地对抗和违背规则的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是:1.反省家庭教养过程中是否存在指责攻击甚至暴力对待孩子的情况,如果存在,立刻停止;2.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环境,有时候暴力不一定来源于家庭,也有可能来源于校园欺凌或者老师体罚等;3.为孩子树立边界和规则,合理且在确保孩子理解的情况下适当地进行教育(稳定且温柔地坚持不可以的标准,当孩子有改善时及时进行鼓励),当孩子破坏的行为有所改善后再往正向鼓励的方向引导;4.必要时可寻求儿童或家庭心理咨询服务的帮助,专业人士可以为家庭带来一些新的方向和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消极应对和对立违抗两种常见不良情况引起的原因并非绝对,有时候也会出现因为被暴力对待而变得消极回避的孩子,也会有因为家中过于溺爱和满足过多而变得嚣张跋扈的孩子。每个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都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同时也是他自身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以及所处学校氛围和老师类型等互动的总和。
总而言之,在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早期,要对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判断与评价。而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和学校及老师互动的情况与反应。如果孩子特别在意评价体系,我们就需要适当地帮孩子松松绑解解压,让孩子不至于过度焦虑和紧张这些评价;如果孩子特别不在意甚至故意违反评价体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更多地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结果,做到公正和温柔地坚持,而不要因此去伤害和指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