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前面的所有内容都是在训练你、武装你,那么本节的内容开始教你怎么打仗。
当你和你的孩子说话时,你是谁?
我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呀!如果不是因为这个身份,我们何必费劲巴拉地了解和掌握那么多关于亲子沟通的知识,我们凭什么要追着孩子的屁股后面嘘寒问暖喂饭喂水喂药哄睡洗澡,我们又怎么会整天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身心安全之类的事情担惊受怕,我们大可以把这个重担丢给别人,让他们来受这份罪吧!
我能理解这份心情,但爸爸妈妈这个角色实在是不够酷,至少在孩子的眼中,这两个角色跟酷完全背道而驰。我不是否认父母的辛苦,但我们现在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用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打开他们的小心扉,而单纯依靠父母这个身份会让孩子的小心扉瞬间加上一把防盗锁。
如果我们想得到最棒的沟通效果,可能需要换一个更加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角色。不是让你穿奇怪的服装或者念羞耻感爆棚的动画台词,而是首先要记住:无论你是谁,你最好不是你。
扮演父母是最累的,脱离父母的角色,就脱离了责任、担忧、拘谨,才能让你做最好的自己。
注意我的用词——扮演。从这个环节开始,你要试着把自己身上的角色都视作自己扮演的一部分,包括原生的身份——父母。
你不是天生就喜欢当父母的吧?你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是用父母的那一套在说话吧?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你的孩子面前尝试着脱离父母这个角色呢?
很多优秀的父母会和孩子像最好的朋友一样相处,每当听到这个的时候我很羡慕这个家庭的孩子。很不幸的是,前几年的育儿经里太把这句话奉为圭臬了,于是有无数的父母跳出来说:“我打算和我的孩子像朋友那样相处,不,实际上我们已经像朋友那么相处了,对不对,小宝贝?爸爸妈妈是不是你世界上最好的朋友?”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些家庭是能做到这一点的,但为数不多。剩下的大多数是给自己加戏,让自己强行扮演“孩子的朋友”这个角色,在孩子无声的吐槽中自我满足而已。
从这些桎梏中解脱吧!你不用真的成为孩子的知心大姐姐或者最好的伙伴,你只需要在特定的沟通场景下进行扮演而已。你不需要获得孩子的认可,不需要完全抛弃父母的身份,一切都只是演出的一部分而已。
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容易,你不喜欢的东西你孩子基本上也不喜欢。你不喜欢被唠叨、不喜欢被说教、不喜欢被人批评,所以就不要在你扮演的角色里继续做这些事了。
最后一点别忘了,一切的策略和扮演都是为了目的服务的,当沟通目的实现时,请记得离场谢幕。下面介绍几种扮演方法。
一、你喜欢玩游戏吗(角色扮演法)
每个孩子都爱过家家,也都知道过家家是假的,但在扮演的时候却无比认真,这难道还不能给我们足够的提示吗?
这是所有扮演里最常用的技巧,没有孩子不喜欢玩游戏,在孩子的游戏世界里扮演一个角色听起来就很吸引人,那就让我们来玩游戏吧。
只不过我们玩的游戏有点特殊,不用跟孩子说,我们正在开始一场游戏,让这成为一个小秘密吧。我们可以直接进入角色,给自己设定一个身份,一定不要是家长,而是一个人见人爱、幽默风趣、目标是完成本次演出的家长。
这跟本来的身份有区别吗?当然有,现在你有了一层防御自己心灵受到冲击的面具,你可以告诉自己,现在是你扮演的角色在和孩子沟通,你是有目标有任务的,孩子的一切反应都是对你演出的反馈,而不是对你或这个家庭。如果你做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演得不够好,而不是你本身不够好。
这样一来,是不是很多负担和包袱就卸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当你发现自己可以把父母这个身份上附加的太多沉重的东西卸下来,只把其中有用有趣的部分捡起来时,你可以这么强大,如此轻松,如此忍耐,不会再被轻易点燃怒火,不会再轻易迷失主题。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技巧,所有尝试过这个技巧的人,无不沉迷于它美妙的魔力。
记住,这个技巧的关键就是对自己进行事前心理建设:我不是因为责任而开口的父母,我在扮演一个优秀的父母在开口,我有我的台词和剧本,只是恰巧和他父母想说的一致,我必须尽力演出。
二、你喜欢看电视剧吗(配合演出法)
这是一个需要演技、配合和套路的技巧,让爸爸妈妈一起上阵吧!
爸爸妈妈如果经常看电视的话,会看到很多电视剧里都会出现这么一个桥段,名为“好警察与坏警察”,大概意思就是当警察审讯一个犯人的时候,如果犯人死硬不开口,那么往往会有一个非常粗鲁的警察进来对犯人一顿威胁和吓唬,甚至动手动脚,将气氛搞到极度紧张,然后换一个面相和善的警察端着一杯饮料进来,温言温语地安慰犯人,表示“刚才那个人就是知名的恶人,不用害怕,我站在你这边”之类的,然后犯人在这一推一拉之间就乖乖向这个好人吐露了机密信息。
很显然,我想我们作为观众都已经对此司空见惯了。其实这个技巧的精髓就是通过“坏警察”角色,将犯人面对的矛盾从“对事情”上转移到“对人”上,刻意制造极端情绪。在极端情绪的影响下,人会更容易心绪动摇,从而被撬开心房,而这个时候“恰巧”出现一个释放稍微善意的人,就很容易信任对方。试想一下,在亲子沟通里面,很多场景里也可以应用到这个技巧。
我们常说慈母严父,当然现在也有很多慈父严母的家庭,其实就是这个技巧的应用之一。在中国的古话里,有“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当父母双方都太严厉时,孩子往往会自闭,而双方都太宠溺,孩子往往会骄横。这方面很多父母都已经有很强的意识,但在某些具体沟通场景下,我们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使用这个技巧。父母双方永远不要都站在孩子观点的对立面,一定要有一个人站在孩子那边。
在某些具体的沟通场景里,爸爸和妈妈可以事先沟通好,设计好先后出场,让爸爸扮演“黑脸”,先让孩子对沟通内容的反感转移到对爸爸这个人的身上,然后妈妈再出场,站在孩子那边,一起谴责爸爸做得不对,然后再将沟通的内容,顺水推舟地说出来,作为站在孩子这边的条件。
不过,这种技巧可能需要一点表演,要是露馅就尴尬了,所以爸爸妈妈也需要好好锻炼自己的演技呀。
三、你喜欢逛淘宝吗(商务谈判法)
作为在淘宝等电商平台购物的高手,我们都学会了各种技巧,会察言观色、欲擒故纵、试探摸底、讨价还价,如果我们把这些技巧应用在亲子沟通中,会有什么效果呢?
听起来有些市侩,难道我们要跟我们的孩子做生意吗?谁说不可以呢?沟通本身只是工具,我们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达到沟通效果,这才是我们谈判的目标。
把你的孩子当成真正的对手来沟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需要尊重,我们在太多的场合没有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
当你用商务谈判的视角来看和孩子沟通交锋的过程时,你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明白,你没有资格与权力直接要求孩子妥协,你必须拿出条件来说服对方。这是等价交换,而非双方地位之间的强迫。如果是纯粹依靠谈判实力拿下的战果,无论对你还是对孩子,都是一个非常良性的体验。
我们来看一个经典的儿童谈判案例:两个孩子分橘子。
两个小孩打算平分一个巨大的、新鲜多汁的橘子,怎么分才最公平呢?管理学交给我们一个好办法,让一个孩子负责切橘子,另一个孩子则可以先选切好的橘子,这样切橘子的小孩就不得不尽量对半分。
小孩A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半橘子,开心地吃掉了果肉,扔掉了橘子皮;小孩B也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半橘子,剥下了橘子皮去做橘子蛋糕,扔掉了果肉。
于是我们发现了,这中间有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呀!于是我们倒回一下时间,把两个小孩重新叫回来分橘子,这次的分法是小孩A得到全部的橘子肉,而小孩B得到全部的橘子皮。两个人都得到了自己完整的需求,而且没有任何人从中受损。
想一下,如果你能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发现这种有趣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这该是多棒的一堂课!
这能让孩子锻炼独立思考的意识,让孩子知道自己与父母之间可以平等对话,他们可以主动想办法而不是被动接受一切,无论是好还是坏!前面我们提到过,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从来不平等。对强势方的要求,要自省;但对弱势方来说,能意识到自己可以和对方平等对话,将会极大提高沟通的主动性。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所以,有时候偶尔给予这些小家伙一些尊重和新的角色设定,会让他们对沟通这件事产生兴趣,说不定以后会成为谈判大师哦。
四、你喜欢看魔术吗(制造悬念法)
有谁不喜欢看魔术?有谁不喜欢听故事?有谁不好奇谜底是什么?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也是人性中不可避免的弱点。
人类为了满足好奇心可以付出一切,只要悬念抛出,所有人都会聚精会神竖起耳朵聆听。当紧张密集的鼓点响起时,所有人的心跳都会跟着魔术师手中的幕布一同跳动。当你知道了故事的开头,却没听到结尾时,今晚恐怕是很难睡一个好觉了。
这么棒的技巧怎么能不用在和宝宝的沟通上呢?挥动你的魔杖,让你的宝宝成为一个好奇宝宝,戴上我们的礼帽开始表演吧!
制造悬念最好的办法有两个:问问题和讲故事。
问问题是一种强迫互动的方式,只要听见了问题的人都会不自觉地思考答案。如果问题成功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他想知道答案,而答案只握在你手中,你就会见识到什么叫言听计从。
讲故事则是另一种。故事的结构是完整的,所有好故事的前半段都是在埋悬念,为了吸引你进入故事,而越是往后看,陷入得就越深,直到大结局来临的那一天。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说前几十章和电视剧前几集都免费给人看?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花钱去网上看小说和电视剧,有时只是为了提前几天看?现在你明白了吧?
既然这两个办法这么好用,那我们就用一个经典的例子来同时体验这两者的效果吧!
下页就是这个例子。
(略)
哈哈,是不是很失望,现在你知道悬念的作用了吧?
优秀的魔术师不仅会在开场制造悬念,过程中制造悬念,甚至会在结束的时候制造悬念,让每个人都期待他的下一次表演。如果你与孩子的沟通也能实现这种效果,那你无疑已经成为亲子沟通的魔术师了。
五、谁还不是个美少女战士了
这是最酷的技巧,也是我最喜欢的技巧。其实最高级的技巧是我们不用扮演谁,只用扮演曾经的自己就好了。
哼,小家伙,不要以为全世界就你和你的小伙伴最酷,爸爸妈妈也是年少轻狂过的,我们要是耍起酷来,一点不比你差;不要以为只有你喜欢的那些动画片角色是全世界最酷的家伙,当爸爸妈妈脱下面具(或者戴上面具)时,谁还不是个蜘蛛侠/奥特曼/迪士尼公主/圣斗士/美少女战士了?
秀出你最酷的身份,拿出你最酷的角色和心态去与孩子沟通:嘿,小家伙,我们不是为了你才成为最酷的老爸老妈,我们从来都如此炫酷,只是今天给你露一小手而已。
来吧,选好自己的角色,记好自己的剧本,放松心情,抛却烦恼,尽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让华丽的演出开始吧!
在传播学中,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过关于沟通的5W原则,就是:
1.Who-(谁说)
2.What-(说什么)
3.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说)
4.to whom-(对谁说)
5.with what effect(起到什么效果)
之所以把这么重要的理论放在这个地方介绍,就是希望通过上面的实际场景先让大家对亲子沟通的常见问题有了基础了解,之后再结合这些理论,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任何沟通开始前,第一步就是思考为什么要开口,要起到什么效果,再构思我是谁、对方是谁,最后再想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