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中的目标管理(1 / 1)

目标管理是管理学上非常常见的工具,现在要将其应用在亲子关系上。

在讲如何应用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目标管理是什么。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管理学理论,这一理论有点枯燥和绕口,我尽量提炼出它的几点核心原则。

1.人的行为积极性与人的需求密切联系,为了满足自我需求,人会产生主动性。

2.行动之前先确立整体目标,并进行目标分解。

3.衡量每一次目标的完成情况,并做出改进。

4.每一阶段目标的完成都应该获得奖励。

这些内容似乎会让我们有所感触,可以用在和孩子沟通这件小事上。

一、先命中,再扣扳机

据说,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和最优秀的射击运动员,都有一种共同的本领,在完成投篮动作或扣下扳机的瞬间,就已经预见到了篮球准确砸入篮筐和子弹击中标靶的情景,在之后的零点几秒内,在他们眼前发生的一切,就像是脑海里的影像重放一遍。

我相信他们应该没有先知或者占卜之类的超能力,而这一现象又似乎难以得到科学的解释。我并非科学运动专家或者占卜大师,但对这一现象毫不陌生。

如果你对某一项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反复演练各种情景,最后在实际演出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既视感,觉得眼前的一切似乎经历过。这并非魔法,而是你个人努力与念念不忘带来的奇迹。

那么这一现象对我们做一个更会沟通的父母有何帮助呢?试想一下,如果你在和你的孩子沟通中,能够预测你孩子的各种反应,能提前得知你孩子对你说的话有何种反馈,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这会让亲子沟通成为一件多么有趣的体验。

实现这一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目标管理给我们提供的思维:在沟通开始之前,先为自己的这次沟通设定明确的目的,并把目的拆分为具体实施路径,再对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形做预演和准备。

小孩的脾气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我们捧在手心的这个小宝贝似乎是一个混沌的黑洞。但稍有经验的父母就知道,孩子的需求远比大人的简单和纯粹,所以对孩子的反应进行提前预估是具备可行性的。

但我要说的重点不是这个,而是这条规则对父母行为的告诫:千万不要贸然开启一段无准备的沟通。

当你开启一段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提前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是为了发泄今天白天工作的负能量吗?我是为了审问出孩子今天有没有犯错误吗?我是为了试探一下孩子,万一他有什么事情瞒着我呢?我什么也没想,只是现在闲着,想和我的小宝贝来一场亲子间的恳谈而已。如果你是为了上述这些目的,那还是请你免开尊口,找个安静的角落玩自己的手机就好了。

现在,假设你已经非常清楚为什么要开启一段沟通了,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你对沟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好准备了吗?比如,当你询问你的孩子:小宝宝,今天学校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了没?孩子回答如下。

A.没啥事,别烦我。

B.我跟隔壁班的王小虎打了一架,把他头打破了。

C.今天老师罚我站楼道了,因为我作业没做完。

D.我妈呢?我饿了。

E.我爸呢?我想玩游戏机。

F.(突然开始哭)

G.(低头玩手机,不说话)

你对上述这些稀奇古怪的情况都做好心理准备了吗?你能结合上述各种情况的出现,瞬间做出最恰当的应对吗?你能保证,在你听到上述某一种答案的情况下,不会失去理智,瞬间暴怒,遗忘自己为什么要开启这段谈话吗?

如果你对这些情况都已经烂熟于心,对每一种情况的应对措施都准备妥当,那么你有想过怎么收场吗?相比开启一场谈话,如何结束一场谈话也是一门学问。优秀的谈话应该是留有余韵的,让孩子对下一场对话充满期待。还记得我们在目标管理原则里提到的吗?把每次谈话当成一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的完成都应该给孩子相应的奖励,比如一个抱抱、一个糖果、一个点赞的手势。

二、带着答案问问题

如果你打算问你的孩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你一定要先想出答案。如果你问出的问题你都没有答案,那极容易得到一个偏离目标的答案,而你自己也很容易跟着跑偏。

更重要的是,当你对某件事情有提前的预判时,你的言行都会不自觉地导向这个结果。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我用两个“经典”的亲子教育故事来证明这个观点吧。之所以给“经典”打引号,是因为这类故事实在很常见,你几乎可以在绝大多数的讲亲子沟通的书里找到类似的例子。

故事A:

一位父亲拜托一位拳师训练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够有男子气概。

在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拳师邀请这位父亲来观看儿子的比赛。

结果在比赛中,他的儿子被一击打倒在地,然后又勉强站起来,接着继续被打倒,再爬起来,再倒地……如此持续了整场比赛。

拳师问这个父亲:“你觉得你孩子的表现有没有男子气概?”

父亲觉得伤心又失望:“我完全看不到他有任何男子气概,只看到他不断被打倒。”

拳师说:“你只看到了你儿子屡战屡败,却没有看到你儿子屡败屡战的勇气和毅力,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气概!”

故事B:

一位赛车手刚刚拿下一场比赛的银牌,开心地回到家向自己的母亲汇报:“妈!有三十五辆车参加比赛,我拿了第二。”

他的妈妈只说了一句:“你输了!”

赛车手愤愤不平:“您不认为我第一次参赛就跑个第二是很好的事吗?特别是这么多辆车参加的比赛。”

母亲严厉地说:“儿子,你不需要跑在任何人后面!”

于是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里,他拿下了无数的冠军,只因他从未忘记他母亲的话:“儿子,你不需要跑在任何人后面!”

你应该在很多讲亲子教育的书中看到过类似的故事吧,你会发现,明明是差不多的故事,为什么两个故事讲述的道理却完全相反,但看起来貌似都很有道理。

生活就是这样,首先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绝对正确的真理,有效的就是正确的;其次告诉我们,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你的答案是什么你问的问题就是什么。

那么当你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先想答案,想自己要什么,再去想怎么问问题。

三、无论谁发脾气,你都输了

沟通双方的任意一方情绪失控,都证明这次沟通陷入了彻底的失败。如果父母先情绪失控,发起了脾气,那需要反省的无疑更多一些。

如果你把孩子的情绪点燃,他开始发脾气,表示他对你沟通的方式极度失望,会进一步抵触下一次的沟通。

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实验——“毛巾妈妈和铁丝妈妈”。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幼猴与它们的亲生母亲分开,再用铁丝和软毛巾制成两个模型扮演“猴妈妈”,分别命名为“铁丝妈妈”和“毛巾妈妈”。这两个“猴妈妈”大小相似,都能够实现给小猴子提供奶水的功能,但实验最终的结果却很惊人,幼猴对能够给予“温暖”这一属性的“毛巾妈妈”更加青睐,几乎不会有任何小猴子选择“铁丝妈妈”。

后来实验升级,只有“铁丝妈妈”可以提供奶水,“毛巾妈妈”什么也无法提供,结果仍然惊人,小猴子们每天会花1小时去“铁丝妈妈”那里吃奶,然后花18个小时依偎在“毛巾妈妈”怀里,而当小猴子受惊时,毫无例外都会立刻扑进“毛巾妈妈”的怀里寻求温暖。

这个实验证明了母爱或者其他家庭情感都需要一个“温暖”的外表来作为依托,所以我们在情感表达过程中,一定要提供温暖的“毛巾”,而不是尖锐的“铁丝”,这就是控制情绪的重要性。

四、比赛什么时候开始的

做好准备、盯紧目标、寻找答案、控制情绪,做好这一切,准备迎接生活里时时刻刻会发生的惊喜吧。我们已经学到了许多沟通技巧,但我们仍然紧张,总希望开始一段完美的沟通,无论是开场、过程,还是收尾。

我理解这种心情,但这很难做到。在前面的大部分篇幅里,我们都假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父母是主动开启沟通的一方,但事情总会有意外,有时候你的孩子拽着他的小书包可怜巴巴或者充满好奇地站在你的面前,眼神里闪耀着渴望交流的光芒,这可怎么办?

你们有没有在学生时代做过这样的一个梦,梦里你刚睁开眼,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坐在了考场上,时钟嘀嗒,考场肃静,你的内心却满是惶恐:考试开始了?!什么时候的事?我看不清考题是什么?我的笔呢?我还没复习完呢?千万别是数学考试啊!然后你看清了考题,确实是数学考试,在绝望与恐惧中你惊醒了,还好是一个梦!你擦擦汗,庆幸不已。但梦中的场景却未必不会在真实的生活中重现。

沟通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总是突然开始。如果你总要寻找一个最佳时机才开始跟你的孩子沟通,那你几乎永远等不到合适的时机。很可怕的是,当你想要退缩,想要更换一个更棒的沟通时机时,却发现沟通已经开始了,此时撤退无异于是对沟通的毁灭性打击。生活总是这样,从不吹哨提醒你比赛开始,却会在赛场上严格执法。面对你孩子渴望与你沟通的无辜眼神,你只能鼓足勇气,祈祷自己之前的准备工作和了解的亲子沟通知识能发挥作用。

沟通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所以不必等待沟通中的万全之策,最棒的策略就是你先有一个策略。无论多么混乱的情况,先给自己几秒钟时间,构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和策略:这是一场突然袭击,所以我必须先做点什么,比如先为自己赢得一点思考时间。

你已经进入了目标管理的境界。当沟通不可避免地开始时,千万别把自己丢进一团乱麻里,先给自己设定一个临时的小目标,然后在小目标的基础上一步步思考和推进,一些话术在这里会发挥一些帮你赢得时间的作用,比如:“宝贝,我们去阳台的毯子上坐着玩好吗?你去看看阳台上哪里有阳光?”“宝贝,你猜妈妈今天给你准备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宝贝,叫上你的玩具熊伙伴一起来跟妈妈讲故事好不好?”

利用这一瞬间,飞速地复习一遍注意事项,尤其是那些不能说的话,然后制订几个应急措施,设计好几个准备答案的问题。现在你的武器库里已经不再空空如也,你不再惴惴不安,可以鼓足勇气踏上战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