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进入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哪些话是父母不能跟孩子说的。我在下面列举了一些,这些话绝大多数家长都有意或无意地说过。
1.为了你,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什么,爸爸妈妈有多努力你知道吗?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就为了你能够……
2.为什么你永远都不懂爸爸妈妈有多爱你?
3.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就是为了你能……
4.爸爸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5.你为什么总是不听话?
6.你看看别人家那谁……
7.你爱爸爸还是妈妈?
8.你是爸爸妈妈捡回来的。
9.你要再不听话就让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
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例子,具体的句式可能不完全一致,但我们现在通读一遍也会觉得不寒而栗,似乎我们小时候也曾活在这些话的折磨之下。
那么,是不是只要避免说这些话,就可以做到跟孩子无碍交流,也不用担心说错话伤害到孩子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内心深处都知道不是。但我们仍然需要掌握这些话为什么错了,只有知道这些话错在哪儿,才能从根源上避免说出会伤害孩子的话,至于句式本身,那是最为细枝末节的东西,无须在意。
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很多孩子小时候都经历过这种情景,家里的亲戚会故意吓唬孩子,比如跟孩子说“你父母不要你啦!”“再不听话就把你卖了”之类的,然后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大人们哈哈大笑,觉得这孩子被一句话就吓哭了,真可爱。
现在我们知道这些貌似无心的话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很深的伤害,只不过被问这些问题的孩子当时年纪都还小,随着年龄的增长就遗忘了。我们要感谢人类拥有这世上最棒的自我防卫机制——遗忘。否则在我们幼儿时期留下的心理阴影恐怕会让大多数人一生都难以忘怀。但下面这些问题,则经常在青少年期出现。这些问题对孩子性格造成的影响更大,我们要更加重视。
首先,不要问开放式问题。比如“今天在家干什么了?”“你明天想去做什么?”一般得到的答案是“没干什么”“啥也不想做”。而这种回答毫无疑问会在瞬间点燃家长的怒火,但家长要明白,这是你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对于难以抓住重点的,而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作为本能,我们都会选择保守型、防御型的回答,这是自我防卫的一种机制。开放式问题往往带有考较、考验的意味,是需要回答者精神高度集中、费心费时后才能给出答案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气氛烘托、话题引导,这种问题只会制造疏离感。
其次,不要问无意义的问题。比如“今天过得开心吗?”“今天在家乖不乖?”这就像你去买菜的时候问老板:“老板,你这菜新鲜吗?”你猜卖菜的人会怎么回答你?再试想一下,你被人问:“最近咋样啊?”“忙不忙啊?”这种没意义的问题,一定会得到一个没意义的答案。这些不叫问题,是成年人的寒暄与客套,千万不要引入孩子的世界里。
最后,不要问攻击性问题。比如“你为什么总是犯错?”“你是不是自己也有错?”“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你觉得爸爸妈妈做得不对吗?”我相信没有人被这么问的时候会觉得舒服,包括家长在内。既然我们都觉得这样被问很冒犯,那么为什么我们经常拿这些问题去问我们最爱的人呢?攻击性问题往往只能激化矛盾,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希望跟一个你讨厌的家伙大吵一架,试着去问一个攻击性的问题。
如果你在阅读完上述内容后,开始觉得沮丧和抱怨:“嘿,哥们儿,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我根本就没法问问题了呀!”坦白讲,如果你真的这么想,那就是最大的问题,说明你需要好好理解,跟孩子的沟通中,为什么我们要问问题。
我们问问题的目的是希望得到答案吗?是,也不是。
我们问问题的目的是希望了解孩子的想法,从他们那小小的脑袋里把他们那稀奇古怪的思维和他们每天在学校的冒险经历用他们最愉快的方式倒出来。我们的目的是开启一段对话,而问问题的方式是最常见的开启对话的方式。比如我们早上到了公司,和同事寒暄,会说:“吃了吗?”想要询问某件事,会先说:“有空吗?忙不忙?”想要找人求助,比如借钱,会说:“最近忙啥呢?咋样啊?”这些话都是我们开启话匣子的工具。跟孩子的交流也是一样,我们问问题是为了抛出橄榄枝,让孩子和我们迅速进入舒适的沟通场景,而非进入审讯室。
也许有家长会说:“太好了,幸好我从不问问题,都是直接表达我的观点,这样总没错吧。”那我们要注意的就是下面的几种情况了。
1.切忌浮躁和先入为主。
在很多沟通场景下,比如演讲、辩论,我都会强调一个观点——“结论先行”,在亲子沟通的场景下,切记不要如此。关于这一点,我看到过一个我很喜欢的故事,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在一次节目中采访一个小男孩,问他:“你长大后想当什么呀?”
小朋友回答:“我想开飞机。”
林克莱特问:“如果有一天,你驾驶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燃料没有了,你会怎么办?”
小朋友说:“我会先告诉所有乘客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降落伞跳出去。”
现场的观众哈哈大笑,只有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男孩,发现孩子的话似乎并没有说完,但在现场的笑声中他找不到开口的时机。
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孩子说:“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现场霎时沉默了。
这个故事超棒。孩子的行为逻辑和大人的不同,所以别用成年人的思维先入为主地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样做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误解。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话没说完导致被人误会,且再无辩解机会更让人憋屈的吗?如果你也讨厌这种感觉,切记不要让你的孩子陷入这样的窘境,不要认为自己得出了结论就打断对方。
听孩子把话说完,也许就会听到意想不到的话。
2.切忌否定与贬低。
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很好,但没有想过可能是因为别人家的家长做得更棒,可能在别人家的眼里你的孩子更好。
我们没有经历别人的生活,就不要用不完全的结论否定和贬低自己的家人。你的孩子同样优秀,只是你对他了解得更全面,不但了解他的优点,更知道他的缺点,而这应该是让你感到自豪的事情,因为只有你知道他的缺点,他也只让你知道,你是他最信任的人。
3.切忌撒谎和欺骗。
孩子比你想象的聪明得多,很多时候他们都能识破你的谎言,只是不想说或者觉得说了也没用罢了。我们不是魔术师,做不到永远不露馅。我们和孩子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如果我们说谎,迟早会被拆穿,到时我们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任度大幅下降,沟通成本就会成倍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