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学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的热播,也带来了诗词学习的热潮。很多家长对孩子诗词学习的期望,不再局限于课本。但是,如果孩子单纯通过背诵、看书、看名家视频等方法来学习古诗词,似乎效果并不理想。
我还是要强调,大多数时候,家庭中的引导意义要远远大于教学意义。通过耐心的引导和沟通,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远远比给他直接讲授知识更重要。而且很多时候,孩子的记忆速度和学习能力是远远超过家长的,所以完全可以通过启发引导他们的自学能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该句出自清代孙洙编辑的《唐诗三百首》的序言。因为古诗词和其他的语言形式一样,可以通过大量的信息输入建立“语感”。大量的积累和长期的熏陶是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法。
首先是输入方面,也就是通过背诵来积累一定的诗词基础。孩子对诗词的开蒙一般都是从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始的。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诗词都是在直抒胸臆,用白描的手法进行景物描写,内容浅显易懂,不需要一定知识背景就能看懂,所以小朋友很快就能理解其中的意义;二是这些场景在生活中是经常出现的,吃饭的时候会想到“粒粒皆辛苦”,春天楼下的小草发芽就是非常形象的“春风吹又生”的景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孩子最开始理解的是“夕阳无限好”的景象,后来长大了才慢慢理解“只是近黄昏”的情绪。
学完启蒙诗词后,接着学景色类、简单说理类的诗词。越贴近生活的诗词越好。现在的《唐诗三百首》有很多版本,已经将诗词类型进行了简单的分组,这样能更方便地让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而不是毫无目的地翻看。比如,出门旅行看到了很好的景色,就可以翻一翻景色描写篇。等孩子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凭感觉大概看懂一首诗在说什么内容,就有兴趣也有能力自己去读更多的诗词了。
其次就是增加诗词的使用场景和复现频率,打通诗词“会背”和“会用”的渠道。很多小朋友都有一个相同的问题,那就是背完诗词以后,除了在家长的朋友面前背诵一下,并没有更好的展示和使用的场合,这样也会导致读了很多诗词,但在写作文的时候并不懂得如何运用,不能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如果家长有一定的诗词积累,在这一点上可以做出更好的引导,即便家长对诗词不了解,也可以起到陪伴和引导的作用。例如,今天的景色,有没有类似的诗词?今天的某一个道理,是否有类似的诗词?
还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方法,能兼顾诗词的积累与使用场景,那就是对已经在使用场景中出现的句子进行回溯,找到原诗并且理解、记忆、背诵。使用这个方法的前提是要引起孩子对诗词的兴趣,看到一首诗,会有好奇心去找一找全文,并且好好地理解诗词的意思。现在诗词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比如新闻、电视、展览、小说等里。但不感兴趣的孩子和家长都会选择忽略或者跳过这一部分。
很多家长都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他的文字中会引用大量的古诗词。《侠客行》本身就是基于一首诗词写出来的;《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是个诗酒风流的人物,围绕黄蓉和黄药师的叙述出现了大量的诗词,就连周伯通都有两句“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但很多时候,我们都选择忽略了这些部分的内容。这是非常现成的使用场景,而且只需要多花一点心思和时间,就很容易理解和记忆。家长要做的就是适当引导,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名句,就陪同孩子一起去找找原诗的出处,聊聊内容,慢慢地孩子就会克服“见到诗词就习惯性忽略”的毛病,有一定的兴趣和动力自己去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