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张的敌人们(1 / 1)

武则天 蒙曼 2125 字 7天前

我们上一章讲过,武则天晚年宠幸二张兄弟,引起了母子、君臣关系的紧张,特别是长安四年(704年)以后,武则天重病缠身,身边只有二张侍奉,跟外界的联系减少,对朝政的控制力也有所下降。而二张兄弟却逐渐突破男宠的限制,向朝政插手,使得政局更加变幻莫测。谁也不敢肯定太子李显还能不能顺利继位,二张已经成为一切矛盾的焦点。长安年间,不少大臣一直想通过司法努力解决二张问题,把他们送进监狱,或者干脆把他们处死,但是,由于武则天拼命维护,这条路显然走不通。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开始有人想到非法手段:干脆把二张给杀了吧。那么二张怎么杀呢?能不能搞一场暗杀?搞暗杀倒是容易,杀死这两个小伙子,几个大汉上去就可以了,可是武则天怎么饶得了凶手呢?所以暗杀不好。

人多主意也多,有人就想了另外一条路子。什么路子呢?干脆搞一场宫廷政变,把这二张处死,同时也让武则天提前退位。这个时候到底谁想杀死二张兄弟呢?我们看侦探小说会发现,谁的利益受损,谁就有可能是凶手,这样的规律放在政治斗争里,其实也是一样成立的。

那么,一旦二张得势,武则天传位给儿子的既定方针发生改变,谁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呢?我想,有两类人受损最严重。

第一类是李唐皇室,主要包括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家天下,如果李显当不成皇帝,无论是哪一家哪一姓当皇帝,李唐皇室都会被视为新皇帝的巨大威胁,一定会被斩草除根。另外,太子李显的一双儿女、女婿、外孙都因为二张兄弟死于非命,太平公主的情夫被二张兄弟诬陷,远贬岭南,公主心里也深恨二张。国仇家恨汇聚到一起,自然彼此就有不共戴天之感了。

第二类人是跟张氏兄弟关系不好的大臣。武则天晚年对朝廷的控制力下降,朝廷中就开始形成不同的派系。有的趋炎附势支持二张,有的则是张氏兄弟的铁杆反对派。二张兄弟都是被宠惯了的小人,睚眦必报,快意恩仇,对于不喜欢他们的人或者他们不喜欢的人,报复起来非常恶毒。长安年间,魏元忠、唐休璟等一大批反对过他们的大臣,都被贬出了朝廷。可以想象,路线之争的结果,如果他们得势,剩下的人也就难逃被清洗的厄运。

这两类人受二张专权的冲击最大,自然就成为反对二张的主力。宫廷政变的思路一确定,两方面的人就分别动起来了。

羊群走路靠头羊,大臣这边的核心是张柬之。张柬之是个大器晚成的传奇人物。他出生于唐高祖武德年间,进士出身,说起来也是个政坛前辈,但是早年仕途一直不顺利,他一生真正得志是在六十五岁以后。细述张柬之的崛起,实际上他是得了三个贵人的帮助。

第一个贵人就是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年),武皇为建立大周开制举广纳人才,举行殿试。张柬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以六十六岁的高龄一举高中,由此擢拜监察御史。此后的十年之间,他升任四品的荆州长史,相当于荆州的副市长。可以说,永昌元年(689年)的考试是他命运的第一次转折。荆州长史这个官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按照常理,这应该是他担任的最后一个公职了,因为当时的张柬之已经七十六岁了。

但是,就在这个年纪,张柬之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贵人—国老狄仁杰。武则天让狄仁杰推荐人才,狄仁杰说:“不知陛下要的是哪方面的人才?要是想找文学侍从,我们朝廷里已经够多的了。要是您想找济世安邦的奇才,臣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但有宰相之才。”武则天求贤若渴,马上把张柬之提拔为洛州司马,相当于让他从地方进入首都了。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要狄仁杰荐贤,狄仁杰说:“前些日子臣推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没有用呢。”武则天说:“不是已经提拔他当洛州司马了吗?”狄仁杰道:“臣举荐的是宰相人选,不是司马人选。”于是,武则天又让张柬之出任秋官(刑部)侍郎,进入中央机关工作了。

大家可能就觉得奇怪了,武则天不是号称知人善任吗?狄仁杰反反复复给她推荐张柬之,她怎么没有立刻提拔张柬之当宰相呢?我想,武则天这么做是符合用人原则的。宰相是百僚之首,负责国家全局工作,所以他必须经验丰富,无论是对地方工作还是中央工作都应该熟悉,然后才能通盘考虑,总揽全局。武则天是想一步一步地来,多考察几年。可是,武则天的所作所为固然符合用人程序,张柬之的岁数却在那里摆着呢,他还能活到考察期满的那天吗?

这个时候,张柬之生命中的第三个贵人出现了。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又让姚元之(姚崇)推荐人才。姚元之说:“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年老,惟陛下急用之。”武则天立刻召见了张柬之,拜为凤阁(中书)侍郎,平章政事。就这样,张柬之终于在八十来岁的年纪当上了宰相。

很显然,张柬之一生遇到的三个贵人中,武则天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她才有对宰相的任免权,如果她不首肯,狄仁杰和姚崇是再怎么说也不能把张柬之举荐上来的。可是,虽然武则天对他有知遇之恩,最后张柬之却站到了武则天的对立面。他当宰相的时候,正是武周王朝的多事之秋,二张气焰熏天,国家前途未卜。对于张柬之这样一位正统儒家知识分子而言,当务之急就是除掉这两个小人,以清君侧,确保太子李显能够顺利继位,让皇位重新回到李唐后裔手里。

人在高位,心系朝廷。就这样,政治立场坚定、沉厚有谋而又身为宰相、手握大权的张柬之,成了朝臣之中反二张力量的核心。他是大器晚成,也是老而弥坚,有着岁月积淀而成的城府和政治智慧。但要发动杀死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宫廷政变,此事非同小可,准备工作可不少。老谋深算的张柬之一共做了三方面的准备。

第一是策反官员。他策反的最重要人物是右羽林军大将军李多祚。张柬之为什么要发动他呢?李多祚的职位太重要了。政变必须靠军事力量,当时中央的军事力量一共有两支,一支叫作北衙禁军,驻守皇宫的正北门玄武门。玄武门里面就是皇宫,因此这支军队直接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另一支军队叫作南衙卫兵,驻守在皇宫以南的皇城,皇城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所以这支军队的主要职责是保卫政府。这两支军队中,北衙禁军直接负责保卫皇帝,保卫宫城,所以尤其重要,而这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就是左右羽林大将军。因为李多祚是两位最高统帅中的一员,所以只要能策反他,政变成功就有希望了。

怎么去做工作呢?李多祚是高宗时期投降的靺鞨人,一生经历概括起来,就是从奴隶到将军。张柬之就利用他的个人经历去打动他,问他:“将军今日富贵,谁所致也?”李多祚是真性情的汉子,他流着泪回答:“大帝也。”张柬之一听有门,决心摊牌,进一步说:“今大帝之子为二竖所危,将军不思报大帝之德乎?”这李多祚虽然是一个粗人,但他也是聪明人,一听,马上就明白了。于是,他就对张柬之说:“苟利国家,惟相公处分,不敢顾身及妻子!”当下就答应帮忙了。

手里有枪,心中不慌。得到军方配合之后,张柬之又利用在各处当官形成的人脉,把同僚发动起来。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人,第一个是司刑少卿桓彦范,第二个是中台右丞敬晖。为什么要找这两位呢?桓彦范和敬晖也都曾受狄仁杰荐举之恩,又分别是张柬之在担任洛州长史和刑部侍郎期间的旧同僚,三个人意气相投,并且同出狄公门下,所以很快形成了一个核心集团。

张柬之做的第二项工作是加强军方力量。羽林军分为左右两支,其中,右羽林大将军是已经倒向张柬之一方的李多祚,左羽林大将军则是二张党羽、武则天的堂侄武攸宜。这也是张柬之的一步棋,让武攸宜担任左羽林大将军,可以稳住二张,也让武则天放心。不过,虽然让武攸宜当左羽林大将军,但下一个层级,也就是羽林将军,可都是张柬之的人马。长安四年(704年),张柬之利用宰相的用人权,把桓彦范、敬晖以及另外一些亲信像李湛、杨元琰等人,安插到左右羽林将军的岗位上。经过这么一番不动声色的安排,羽林将军这一层级已经完全变成了张柬之一派,而武攸宜则成了光杆司令。掌握了军队,政变就有了一半的把握。

第三项工作是联络李唐皇室。发动政变本来就是为了恢复李唐的统治,诛杀二张,必须打着皇室的旗号进行,否则就是犯上作乱。那怎么才能跟皇室,特别是跟太子李显取得沟通呢?当时,太子李显每天从玄武门出入给武则天问安。这可是好机会啊。桓彦范和敬晖作为羽林将军就带兵驻守玄武门,张柬之让二人利用工作便利,跟李显商量了政变计划。事关个人利益,李显当然是欣然答应了。这样一来,大臣这边的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

与此同时,李唐皇室这边也开始行动了。当时,武则天活着的亲生儿女共有三个:太子李显、相王李旦,还有太平公主。为了共同的利益,这三个人也是空前团结,精诚合作。太子李显无疑是宫廷政变的旗帜。发动政变,诛杀二张,必须打着他的旗号进行。当然,政变的结果也必然是他当皇帝,李显的存在本身就会发挥作用。李显的下属,太子右庶子兼宰相崔玄(左日右韦)也参加到了政变核心领导小组之中。相王李旦呢,自从武则天重立李显当太子之后他就掌握兵权,当时担任左卫大将军,是南衙卫兵的最高领袖。到时候,可以由他带领南衙卫兵控制政府,稳定首都。另外,相王李旦也给这个核心领导小组派出了一个成员,就是他的相王府司马兼司刑少卿袁恕己。

太平公主都干了些什么呢?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是,我认为太平公主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她主要负责策反大内里面的宫女,让这些宫女做内应。可不要小看宫女的力量,当年武则天就是从这些人身上打开突破口的,后宫的情报系统也是武则天随时监控皇帝的一个有力武器。现在,武则天卧病在床,和外界接触有限,全靠宫女向她反映一些外面的信息,如果没有宫女的帮助,她就会变成孤家寡人。这也正是太平公主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太平公主毕竟是武则天的女儿啊,经常出入内宫,在她的策动之下,一批宫女倒向了政变派,随时监视二张兄弟的一举一动,当然武则天本人也是被监视的对象。

有人就会问了,这大内秘事,史书没有任何记载,我是怎么知道的?我有三个证据。第一,近年来,洛阳北邙山上出土了十几方宫女的墓志,墓志里记载她们反武拥李,最后在政变中牺牲了生命。台湾学者耿慧玲还专门写论文探讨过这个问题,这些墓志说明确实有宫女参与了政变。第二,武则天晚年精力不济,太平公主作为她的爱女参与朝政,因此经常出入宫廷,帮她出谋划策,在宫廷中有很大的影响力。第三,政变之后,太平公主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而且丈夫和儿子都加官晋爵,一下子威风八面,说明她在政变之中确实是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才会得到这样的奖赏。把这三个证据联系到一起,我认为,太平公主确确实实参与了政变的准备,她的工作主要是策反宫女作为内应。这样的工作无人能够替代,因此非常重要又非常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