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庐陵王东山再起(1 / 1)

武则天 蒙曼 1628 字 7天前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武则天托言庐陵王有病,派人将他一家接回洛阳,整个行程高度保密,滴水不漏,连狄仁杰都不知道。有一天,狄仁杰奉旨进宫,武则天主动跟他提起了庐陵王。狄仁杰又是一通慷慨陈词,一定得接回庐陵王。武则天微微一笑:“既然你那么思念庐陵王,那我把他还给你得了。”然后指着一个帘子,说,“你看那是谁?”这时候帘子拉开了,狄仁杰一看,这不就是那个十多年前心浮气躁的年轻皇帝吗?现在已经像个小老头了。狄仁杰忍不住老泪纵横,跪倒在地。那这样一来,也就等于天下人都知道庐陵王回到洛阳了。武承嗣终于明白自己是没有希望了。这么多年的努力一下子成为泡影,落选了,还怎么玩儿呀?武承嗣受不了这个打击,积郁成疾,怏怏而死了。

我们总结一下,武则天为什么回心转意,最终决定立自己的儿子当继承人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立子符合武则天的长远利益。就像狄仁杰、李昭德等人反复分析的那样,如果立儿子做继承人,既符合继承传统,又顺应了母子亲情,而且死后还能够永远得到祭祀,可以说是生死俱荣。如果立侄子呢?恐怕自己百年之后,儿子首先就要被斩草除根。而且,就算是甘愿断子绝孙,自己恐怕也无法在侄子们的祭祀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试想,如果让小武当了皇帝,那么被祭祀的首先就是武承嗣的父亲。当年,为了多分家产,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曾经给了年幼的武则天多少白眼啊。后来她当了皇后,还想报仇雪恨,要把老武除掉呢。如今,难道能让自己辛辛苦苦得到的江山辗转落到他的手中?

第二,立子是人心所向。反对武则天当皇帝的大臣固然已经都被酷吏杀死了,剩下的这些大臣确实都不反对武则天当皇帝,但是,不反对武则天,并不意味着不反对武则天的侄子当皇帝。事实上,这些大臣认可武则天的一个基本前提,正是武则天最后会把政权交给儿子。不仅大臣这样想,老百姓也这样想,中央、地方一条心啊。唐朝前三位皇帝都算励精图治,给老百姓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按当时的说法,叫“未厌唐德”。因此,武则天取代李唐,也就算不上替天行道,只能说是能干的主妇代行家长职责。可是,按照一般的伦理观念,一个寡妇从丈夫的手里接过家门钥匙,替自己的儿子主持生活,怎么能够转手就把钥匙塞给娘家人,让他们来继承家产呢?

第三,武家子弟缺乏人才,难成大业。武家的第一候选人武承嗣和第二候选人武三思基本上没多大能耐,除了巴结武则天之外就没干过什么正经事。兄弟两个虽然都不止一次当过宰相,但是每次都过不了多久就被罢官,根本没有领导才能。其他的武家子弟就更不堪了。举一个例子。武则天的堂侄河内王武懿宗身材矮小,相貌猥琐,长得不好看倒也不算他的错,最要命的是他胆小如鼠。神功元年(697年),武则天让他带兵讨伐契丹,武懿宗率领十万大军出发了。离前线还有很远呢,听说有几千契丹骑兵要来,他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自武周建立以来,甚至从唐朝建立以来,国家就没打过这么丢人的仗,所以当时的那些才子都嘲笑他。有一个叫张元一的人,甚至当着武则天的面写打油诗,讽刺武懿宗,说:“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什么意思呢?握的是长弓,射出的是近箭。本来是匹很小的蜀马,也要找个台阶才能骑上去。敌人远隔七百里之遥,自己却绕着城墙跟自己打仗玩儿。听说敌人真的要来,却吓得丢盔弃甲,骑着猪急急忙忙向南逃窜。武则天虽然也是个聪明人,一下子却真没听懂,就问道:“懿宗有马,为何要骑猪而逃?”张元一答:“豕(即猪的意思)屎同音,武将军吓得屎尿齐出,岂非骑猪而逃?”可见时人对武懿宗的鄙视。武懿宗虽然遇到敌人胆小如鼠,遇到老百姓可就心如蛇蝎了。武则天派他去安抚被契丹残害的河北老百姓,结果那些被契丹裹胁走、现在又逃回家园的人,居然被他统统安上谋反的罪名给杀了。杀人的时候,武懿宗先要把人胆割下来,然后再砍头,血流成河,哀声动地,惨不忍睹,河北的老百姓恨透了他。像这样的武家子弟,你就算把铁桶一般的江山给他,他又怎么守得住呢?

所以,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武则天终于决定让儿子继承自己的帝业了。可是,第二个问题马上又出现了:让哪个儿子继承呢?庐陵王李哲当年当过皇帝,皇嗣李旦也当过皇帝,可是现在太子的位置只有一个,到底给谁呢?两人各有优势。李旦的优势是资格比较老,当过好几年的傀儡皇帝,又当了多年的皇嗣,在武周朝的待遇一直比拟于皇太子;庐陵王李哲的优势是年纪大,而且又是唐高宗选定的皇太子。武则天左右为难。在这种情况下,幽居深宫的皇嗣李旦主动让贤了,他再三上书恳请逊位于庐陵王。武则天权衡利弊,终于做出了决定,复立庐陵王为太子,并恢复了他出生时的名字—李显。这时已经是圣历元年(698年)九月,距离李显回京已有半年之久。

两个答案选一个,为什么是这个结果?武则天放弃李旦,改立李显,是不是就因为李显是哥哥,符合立嫡以长的原则呢?其实没有那么简单。武则天首先是个政治家,考虑她的一切活动,都不应该忽略政治意义。那么,立李显究竟有什么政治意义呢?我想有三个方面。

第一,李显在朝廷中没有任何势力。李显是在文明元年(684年)被拉下皇位,贬往地方的,他离开洛阳已经整整十五年。朝廷里没有多少人了解他,他也几乎不认识任何权臣。如果让他当太子,就好比扶起来一个光杆司令。李旦就不一样了。他一直待在洛阳,是这十多年来拥护李唐的大臣心目中的一面旗帜,虽然武则天后来切断了他和大臣的交往,但是,拥护他的势力一直存在。武则天一生追求权力,让本身就有势力的人当太子对自己继续控制权力有利,还是让没有势力的人当太子对自己有利呢?柿子得拣软的捏,当然是让没势力的人当太子啦。

第二,李显跟武家的人没有仇。为了争夺太子之位,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家子弟反复陷害李旦,李旦也算是九死一生。如果他以后当皇帝,肯定不会轻饶武家子弟。李显就不一样了。他被贬是武则天做出的决定,与武家子弟无关;贬往房州之后,他又一直待在那个地方,跟洛阳缺乏联系,这么多年远离名利场,和武家子弟没有直接的冲突。所以他当皇帝,对武家子弟的威胁不大。武则天让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并不意味着她不惦记娘家人,自己就姓武啊,她希望百年之后武家人依旧能够有相当的势力。那当然是选择李显更有保证一些。

第三,李显更有可能对武则天感恩戴德。在武周时期,李旦一直是皇嗣,如果立他为太子,属于顺理成章,不足为奇。李显就不一样了。他被废掉之后待遇一直很低,被淘汰了也没看到复活机制,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哪一天可以东山再起,现在武则天把他重新立为太子,对他而言真是一步登天,他当然会感恩戴德。这一点,武则天和张易之兄弟以及吉顼的想法是一样的,有私心。出于这三个原因,武则天立李显为皇太子了。

可事情总是复杂的。复立李显之后,武则天并没有完全摆脱心中的矛盾。她已经认可了李姓做皇帝,将来恢复李唐政权;但在同时,她又不愿意让自己毕生奋斗的心血付之东流,她还想让武家享有她称帝期间已经享有的一切权力。怎么办呢?武则天采取了两个措施。

第一,抬高武氏子弟的地位,授予他们军政要职,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人事安排。武家子弟中两个人出任宰相,另外还有四个人分别掌握着并州、洛阳和长安的军事大权,兵马得捏在自己人手里。

第二,弥合李武两家的矛盾。圣历二年(699年)腊月,武则天赐太子李显姓武氏,本来就是一家人嘛。同年六月,又命李显、李旦、太平公主与武三思等武家子弟盟誓,告天地于明堂,发誓彼此永远互帮互扶、和睦相处,这个誓文还被铭刻在铁券上,希望他们能够永远执行。

久视元年(700年)十月,武则天宣布恢复李唐王朝使用的夏历。走到这一步,天下人都明白了,武则天确实是要放弃自己的大周朝了。什么时候恢复李唐,就看武则天能活到多大岁数了。

到此为止,武周王朝的两大问题,酷吏问题和立嗣问题都解决了,武周王朝完全走上正轨,武则天总算可以松一口气,像其他这个岁数的老年人一样颐养天年了。心境轻松的武则天会用怎样的方式来谱写自己的晚年乐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