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让武则天接受武周政权一代而亡这个事实还是太残酷了,感情上她还是转不过弯来,打不开这个心结。狄仁杰固然在逐步推动,武则天还是迟疑不决。就在这种胶着状态下,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外力又把事情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个外力是从哪儿来的呢?起风的地方,就是唐朝东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契丹。契丹本来是臣服于唐朝的,唐朝被武周取代之后,又臣服于武周,臣服了一阵子,他们逐渐强大了,就想摆脱中央王朝的影响,起兵反叛。反叛需要一个理由啊,名不正则言不顺,他们就以李哲、李旦被废为借口,发兵围攻幽州,并发布檄文说:“何不归我庐陵王?”这一句话,对契丹的首领来讲其实只是个借口,嘴上说一说嘛,不过,它对武则天的震动是相当大的,这也是民意调查啊。她想,大周王朝取代李唐王朝已经这么久,但是,老百姓依然没有忘记李唐王朝!连边疆的老百姓都还忘不了李唐王朝,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民心所向啊?看来,武周政权从李唐那儿来,还得回到李唐那儿去。
就在武则天这种心理状态下,又有人最后推了一把,彻底把这个传子还是传侄的问题解决了。谁呢?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对宝贝儿是太平公主孝敬给母亲的礼物。兄弟俩都长得花容月貌,时人说他们就像两朵出水芙蓉。武则天当时已经步入晚年,对待他们的心情,既像小女孩哄洋娃娃,又像老奶奶疼孙子,是一种既复杂又暧昧的心态,给他们穿熏香的衣服,让他们涂脂抹粉,整天跟他们厮混在一起。这样一来,张氏兄弟一下子身价倍增,连武承嗣、武三思这样的大人物都得巴结他们,给他们牵马拉缰,像奴才一样。可是张家兄弟也不傻,他们知道自己的权势完全是从武则天这儿来的,人们对他们客气,不过就因为打狗也要看主人嘛。但是,主人已经七十多岁了,风烛残年,谁知道还能罩着他们多久呢?两朵芙蓉花想想觉得挺害怕的,就想找高人指点指点,今后的路怎么走。
真是想睡个好觉了就有人送来枕头,在他们寻找高人的时候,有个人主动来找他们来了。谁呢?吉顼,就是最后扳倒来俊臣的那个人。吉顼本来也是从酷吏起家,但是,因为文化程度比较高,早早地认清形势,成功转型了。所以在来俊臣死后他没有受到什么牵连,反而成了武则天的心腹,并且和武则天的两个男宠也打得火热。吉顼是个明白人,他看清了李唐复辟已是人心所向,在路线之争的大是大非面前,他知道自己该举什么旗,但他也知道武则天还下不了最后的决心。这个时候,如果有谁在武则天这个心灵天平上再加一个砝码,这个天平会立刻完全倾斜到李唐这边来,就肯定能立功,其功至伟啊。可是心里虽然这么想,他掂量掂量,又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成为那个最后的砝码。那谁够格呢?想来想去,他就想到了这二张兄弟,觉得他们是武则天面前最得宠的人,由这两朵芙蓉花跟武则天吹吹风,那会非常起作用的。所以,他就来找张家兄弟了。
有一天,三个人在一起吃饭。酒过三巡,吉顼看着张家兄弟,推心置腹地说:你们兄弟现在这样享受荣华富贵,这么得宠,可是你们现在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凭你们自己的功劳得来的,你们也没有什么过人的品德,天下人肯定嫉妒你们啊。如果你们这个时候不立下大功,以后怎么保全自己啊?兄弟我不才,每次一想到这件事,就替你们哥儿俩发愁。饭局上的二张正琢磨这事呢,忙问计策。吉顼就说了,现在天下的老百姓并没有忘记唐朝,包括各级领导干部,都想恢复庐陵王的地位。咱们的主上春秋已高,偏偏又没看中武家哪一个人可以接班。如果这个时候你们建言说服她,让她重立庐陵王,就等于建下奇功一件,这以后不仅能够免祸,而且还可以永葆富贵啊。
大家会觉得,吉顼的想法是不是和狄仁杰的一样啊?不一样。狄仁杰是出于公心,而吉顼则有贪图私利的意思了。狄仁杰出于公心,所以他最关心的是李家人继承还是武家人继承这个问题,至于李家的两个儿子之间的安排,狄仁杰并没有介入。他之所以提出让庐陵王回洛阳,主要是想加强一下李家的力量。但是吉顼就不一样了,他贪图的是个人富贵,所以他不光想让武则天放弃武家人,进而还想让武则天放弃皇嗣李旦,重立庐陵王。为什么要重立庐陵王呢?因为李旦当时就是皇嗣,皇嗣和太子之间的地位差异非常模糊,李旦由皇嗣升为太子,是顺理成章,而立早已被贬的庐陵王则意味着有拥立之功,所以他宁可拥护庐陵王。公心私心,判然有别。但是无论如何,从吉顼的建议可以看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应该把庐陵王接回洛阳了。
张易之兄弟听了吉顼的建议,连连点头。当天,枕头风就吹过去了,他们对武则天说,不如把庐陵王召回洛阳,立他当太子!武则天一听,惊呆了。连洋娃娃都说要她召回庐陵王?这简直就像项羽当年四面楚歌一样啊。看来,立儿子当继承人真的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了。但是武则天转念一想,不对呀,这两个洋娃娃哪里有这样的头脑啊,肯定背后有高人指点。一问,果然是吉顼在背后指使。武则天就把吉顼给叫来了。吉顼赶紧给武则天开了一个利弊的单子,让武则天自己权衡。其实武则天考虑这么久了,主体思路已经明确,现在既然明白是大势所趋,那就顺水推舟吧。